奥尔夫教学法在乐理视唱通识课中的实践应用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奥尔夫教学法自创立以来在音乐教育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注重人的“原本性”教学理念,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因此,笔者思考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于我的乐理视唱通识课中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和知识点充分融合以达到基础、系统、全面的服务于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述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教育理念,第二部分论述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创新实践及应用。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乐理视唱;节奏;声势;实践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全世界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我们的音乐教育通识课主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将奥尔夫教学观念实践应用到音乐课堂上,是我们的音乐教育实际应用所需要的。
  一、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其教学实践中,多种形式是富有意义地相互融为一体,每一个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充满着创造性的活动。就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自身特点来看,他在音乐教育中提倡的是一种“和音乐、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原本性音乐”。因此,音乐教育的主线是音乐为学生服务的,强调音乐的本性,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能力。在奥尔夫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指点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点,然后鼓励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其多种感官投入其中,自然表露对音乐的体会,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丰富的个人体验和感悟。
  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和发展音乐审美能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视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通识课的视唱练耳课程面对的学生群体大多是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所以更需要挖掘并帮助其潜在的天性、本能被释放出来。
  二、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及应用
  (一)语言节奏教学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伟大贡献。奥尔夫说过“教学从即兴出发,即兴以节奏形式作为支点,最后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结果”。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在教育课堂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参与,甚至自行设计,即兴地去进行表现。这种表现是从本能中被诱发出来的,是纯粹的内心需要,而能够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因此,课堂上的节奏训练既是先导又是基础。节奏教学除了使用节奏性乐器,还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笔者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学生熟悉的诗句、民歌歌曲进行节奏训练。
  1.从字词、姓名开始的节奏朗读教学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有“节奏基石”这个词,非常形象的把原本性音乐教育特征表现出来。而“节奏基石”在音乐教学中实际就是一个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因此笔者在课堂上会先讲解几种基本的节奏型,例如“双八”“小附点”“前十六”“后十六”,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名字用带有这些节奏的方式报出来,例如我叫杨闯,两个字的名字会用到“双八”或者“小附点”节奏型;我叫王雨薇,三个字的名字会用到“前十六”或者“后十六”的节奏型。这样进行的节奏训练,会使学生惊喜,充满兴趣,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提高学习效率。
  2.成语、谚语、古诗等节奏短句的节奏朗读教学
  在姓名、字词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到小短句的“节奏基石”。在这方面我国有很多成语,格言、古诗等可供作素材来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就会使用到几种短节奏型加以各种组合,活动中由学生即兴编语言短句,以各种方式组合。这样就有很多可能性可以做多种组合游戏,并以此进行多声部节奏训练。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这样做课堂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及参与感,进而提升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声势教学
  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奥尔夫的声势中吸收有世界各国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身体语汇,有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基本形式。想要课堂“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声势教学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笔者在视唱练耳课堂上讲歌曲《大象,兔子和鳄鱼》的节奏教学安排中运用到了声势教学,例如第一拍做拍手、第二拍做捻指,第三拍做拍腿、第四拍做做跺脚,这样边唱歌曲边做各种声势节奏可以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即兴能力。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从音乐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经过将近七十多年的发展,不仅已经成为20世纪全球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并且也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史上已经在大范围内被接受、认可、极具影响力的一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因此我们要将其和我国音乐教学相传承、发展和融合,使世界音乐教育瑰宝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與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周婷.奥尔夫教学法应用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新思考,2015.
  [3]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短小精悍的中国古诗词,历经千锤百炼,浓缩了杰出文学的辉煌,代表了传统文学的权威,是帮助孩子积累语言的最佳材料。由河北卫视播出的《中华好诗词》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普及类节目,带领着众多观众一起在轻松娱乐的气氛里重温或背诵我国传统诗词文化。同时这股热潮也引发了本文笔者的思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新课标;教学;改革  一、小学语文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摘 要:黄庭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其一生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诗歌的创新和诗歌理论。在文学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黄庭坚是佼佼者,盛开在大宋王朝的一朵奇葩。黄庭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广泛的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他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故为新”,就是说要向前人学习,师承前人之意,形成自己的风格;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常用冷僻的典故、不常见的字面,力求争奇出新;追求字字有出处
研究金石篆刻艺术的发展,清代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的篆刻艺术是中国篆刻在继汉代之后达到的又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篆刻艺术流派纷呈涌现。书法家中有很多兼善治印,高凤翰就是其中一位诗文书画皆工的艺术家。仅就篆刻艺术而言,他开创了一代大写意印风。  一、高凤翰的篆刻艺术活动分期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对高凤翰的篆刻艺术活动大略分期,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发展期和积累学习期第一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