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表面激素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6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表面激素的吸入治疗,对照组30例仅做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发作频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发作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照组;两组各项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表面激素的吸入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病情复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表面激素 吸入治疗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
临床上呼吸道疾病种类很多,其中以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最为常见,而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则很少见,容易出现误诊,影响治疗效果。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和治疗办法各有不同,支气管扩张容易反复引起肺部感染,而支气管哮喘则容易造成加重支气管扩张症状、造成气道阻塞和痉挛,目前临床上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并不很好,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表面激素的吸入治疗[1],已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取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6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患者都符合中华医学会2003年呼吸学会哮喘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8.78±1.46)岁,病程2-18年;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6.46±1.57)岁,病程3-17年;两组患者均已排除其它肺部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观察组在给予抗感染、止血、化痰及吸氧、补液等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再进行表面激素的吸入治疗。加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500ug/次,3次/d,连续给药3个月。对照组则仅做抗感染、止血、化痰及吸氧、补液等常规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3.1 临床观察[2]
每天咳嗽记分:咳嗽为0分,咳嗽小于5次为1分,咳嗽5-10次为2分,咳嗽11-20次为3分,咳嗽大于20次为4分;每天咳痰记分:无痰为0分,咳痰小于5毫升为1分,咳痰5-10毫升为2分,咳痰11-20毫升为3分,咳痰大于20毫升为4分;每天咳血记分:无咳血为0分,咳血小于5毫升为1分,咳血5-10毫升为2分,咳血11-20毫升为3分,咳血20毫升以上为4分;每天发热记分:无发热为0分,发热小于38摄氏度为1分,发热在38至39摄氏度为2分,发热大于39摄氏度3分。
1.3.2 发作频率
以每月发生急性发作次数计。
1.4 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发作频率比较
治疗后3个月比较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一个月急性发作频率无明显差异,第二个月观察组急性发作频率较对照组低,第三个月观察组急性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激素类药物早在20年纪50年代就已成为哮喘治疗的最有效药物,但对于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不十分明确,本次研究,我们通过表面激素的吸入进行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治疗[3],取得明显效果,研究发现经过表面激素吸入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患者,且急性发作率低,有效率高,可以减少误诊,促进疾病康复,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傅钰.表面激素的吸入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20):128-129.
[2] 李朝红.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23(4):58-58.
[3] 翁俊良,郑义珊,马琼风等.表面激素的吸入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2384-2385.
【关键词】 表面激素 吸入治疗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
临床上呼吸道疾病种类很多,其中以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最为常见,而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则很少见,容易出现误诊,影响治疗效果。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和治疗办法各有不同,支气管扩张容易反复引起肺部感染,而支气管哮喘则容易造成加重支气管扩张症状、造成气道阻塞和痉挛,目前临床上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并不很好,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表面激素的吸入治疗[1],已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取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6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患者都符合中华医学会2003年呼吸学会哮喘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8.78±1.46)岁,病程2-18年;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6.46±1.57)岁,病程3-17年;两组患者均已排除其它肺部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观察组在给予抗感染、止血、化痰及吸氧、补液等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再进行表面激素的吸入治疗。加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500ug/次,3次/d,连续给药3个月。对照组则仅做抗感染、止血、化痰及吸氧、补液等常规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3.1 临床观察[2]
每天咳嗽记分:咳嗽为0分,咳嗽小于5次为1分,咳嗽5-10次为2分,咳嗽11-20次为3分,咳嗽大于20次为4分;每天咳痰记分:无痰为0分,咳痰小于5毫升为1分,咳痰5-10毫升为2分,咳痰11-20毫升为3分,咳痰大于20毫升为4分;每天咳血记分:无咳血为0分,咳血小于5毫升为1分,咳血5-10毫升为2分,咳血11-20毫升为3分,咳血20毫升以上为4分;每天发热记分:无发热为0分,发热小于38摄氏度为1分,发热在38至39摄氏度为2分,发热大于39摄氏度3分。
1.3.2 发作频率
以每月发生急性发作次数计。
1.4 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发作频率比较
治疗后3个月比较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一个月急性发作频率无明显差异,第二个月观察组急性发作频率较对照组低,第三个月观察组急性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激素类药物早在20年纪50年代就已成为哮喘治疗的最有效药物,但对于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不十分明确,本次研究,我们通过表面激素的吸入进行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治疗[3],取得明显效果,研究发现经过表面激素吸入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患者,且急性发作率低,有效率高,可以减少误诊,促进疾病康复,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傅钰.表面激素的吸入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20):128-129.
[2] 李朝红.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23(4):58-58.
[3] 翁俊良,郑义珊,马琼风等.表面激素的吸入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2384-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