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北庭龙兴寺碑再考——以李征旧藏“唐金满县残碑”缀合拓片为中心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庭龙兴寺残碑是研究西域佛教的珍贵出土文献,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其残破过甚,很难进行深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研究中心所藏考古学家李征先生的遗物中,见有“唐金满县残碑”文件夹,内系旅顺博物馆馆长刘广堂寄赠的龙兴寺残碑缀合拓片.这一缀合成果此前尚未公布过,根据缀合拓片可以进一步勾勒出北庭龙兴寺及北庭佛教的相关信息.可以肯定此碑是北庭龙兴寺为某位高僧而立的僧碑,并非此前推测的造寺功德碑.碑文中出现的龙兴寺僧人、天宫及周边州县的僧人等,进一步展示了龙兴寺的面貌以及北庭佛教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而以龙兴寺为代表的北庭佛教,在当地官吏和征镇兵士的支持下得到了延续与发展.从整个西域佛教的视野来看,随着唐朝在西域的持续经营,以汉地佛教为主题的官寺体系也得以建立并发展,北庭龙兴寺残碑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分析我国青年人受教育程度的总体状况及性别差异;在此基础上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我国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青年人总体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及其比例都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青年人受教育程度依然存在性别差异,青年男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青年女性.随着青年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至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时,主观幸福感略有下降.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婚姻状况、
古罗马人曾遭受多次不知其名瘟疫的创伤,痛苦的记忆多为作家记载于册.面对一次次神秘而可怕的瘟疫,他们主要将之归咎于神灵对人类邪恶行为的惩罚,并采取了求神驱瘟、寻找替罪羊等非理性的应对方式.也有部分百科学者、医生等精英从环境和医学角度观察、思考和记录瘟疫,并初步形成了朴素的传染病科学理论和防疫意识.另一方面,古罗马政府与民众也采取了诸如避免亲密接触患者和群体性聚集、救治病患、处理尸体等抗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维持了社会的基本运转,也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光辉.古罗马人对瘟疫的认知与应对体现了人类直面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