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aris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对照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C组)。后处理组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分别于再灌注后1h、3h及6h抽血进行血清ALT、AST活性及TNF-α表达测定,免疫组化测定肝脏NF-κB活性及ICAM-1的表达。结果与SO组比较,IR组及IPC组再灌注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增高,肝脏NF-κB活性明显增强,TNF-α和ICAM-1表达也随之增加;同IR组相比,IPC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NF-κB活性及TNF-α和ICAM-1表达亦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抑制再灌注早期NF-κB的活性,降低了TNF-α和ICAM-1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最佳手术方式,并复习文献讨论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腹腔其他疾病、门脉高压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