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知青史——大潮,刘小萌,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中国知青史——大潮》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博士生导师刘小萌先生编著,于2009年12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全书608千字,由绪论、上篇大潮涌起(1967年一1973年),中篇再起高潮(1974年一1976年)、下篇大潮跌落(1977年一1980年)共15章,四部分组成。
该书详细地叙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通过引用大量历史资料,运用回归历史本来面貌和结合伟人评价的方法,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城市就业压力始终是这场运动的基本动因,它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劳动管理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中不断深化的矛盾紧紧纠结在一起的。作者用事实有力地批驳了肯定这一运动的错误理论观点,本人对作者的观点深表赞同。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的出发点,是为探索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一探索首先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劳动力和人口不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历史。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是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业人口城镇化。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却反其道而行之,企图将大批有文化的城镇青年化为躬耕畎亩的农民,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这场运动是在极左错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它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其结果成为席卷全国的“四害”运动。即“一害”知识青年,使他们成为极左错误路线受害者。“二害”国家,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这场旷日持久、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运动,国家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仅1962年至1979年国家财政拨款65.79亿元,给已经非常困难的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三害”与农民争食。当时农村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农民自已温饱都难以解决,还要分出一部分给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了当地农民的一大负担。“四害”,是造成国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历时20多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700多万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不包括回乡知识青年)从事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在极左错误教育路线影响下,原本学到的知识就不多,仅有的一点知识,又被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重“再教育”中忘掉了。荒废了一代人才的培养,使国家科技人才队伍长期处于“青黄不接”状态。
再次,这场运动牵动了数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使家庭分离,随着极左错误的不断发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结果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不满情绪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一切都告诉人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违背人民意愿、不得民心的一场错误运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这场运动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但最终以知青回城宣告结束。今天通过阅读此书大量史料,对这场运动的由来、终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阅读此书可以深刻体验当年知青的艰苦生活,体会老知青的人生感受,真实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本来面貌。
该书史料丰富翔实。这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这场运动变得十分复杂。作者为使《中国知青史——大潮》一书,真实、客观地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本来面貌,引用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收集了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的历史档案;“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有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和知识青年回忆录等。对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大量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书中引用“全国各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工作的进度情况”;“各省、市、自治区上山下乡工作机构设置情况”;“全国下乡插队知识青年住房情况”;“1962年—1979年知青经费拨付使用情况”;“1962年—1979年各省、市、自治区国家供应木材和建知青住房情况”;“1974年—1979年发生迫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案件数、知青死亡人数”;“1974年报刊公开披露的‘走后门’情况”;张铁生在考场上写给领导的“一封信”;“武汉市知识青年‘留城证’、‘回城证’”等宝贵原件,都翔实地收入到书中,使该书具有较高的资料保存价值。
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作者在丰富史料中筛选了许多具有可读性和有感染力的史料,书中引用当时知识青年亲自写的“请战书”,“决心书”,“感想”,“作品”,“顺口溜”,知青中发生的可笑、愚昧而真实的小故事等。如:“奖状到手、马上就走”;“一旦入党、长上翅膀”;“要想死得早,赶快往知青被窝跑”;“我们要像牧民一样祖祖辈辈地不吃菜不洗”等鲜活资料。作者依据这些史料,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把人物事件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为该书增添了许多魅力,使该书成为反映中国知青史中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专著之一。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袁剑)
《中国知青史——大潮》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博士生导师刘小萌先生编著,于2009年12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全书608千字,由绪论、上篇大潮涌起(1967年一1973年),中篇再起高潮(1974年一1976年)、下篇大潮跌落(1977年一1980年)共15章,四部分组成。
该书详细地叙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通过引用大量历史资料,运用回归历史本来面貌和结合伟人评价的方法,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城市就业压力始终是这场运动的基本动因,它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劳动管理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中不断深化的矛盾紧紧纠结在一起的。作者用事实有力地批驳了肯定这一运动的错误理论观点,本人对作者的观点深表赞同。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的出发点,是为探索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一探索首先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劳动力和人口不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历史。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是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业人口城镇化。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却反其道而行之,企图将大批有文化的城镇青年化为躬耕畎亩的农民,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这场运动是在极左错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它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其结果成为席卷全国的“四害”运动。即“一害”知识青年,使他们成为极左错误路线受害者。“二害”国家,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这场旷日持久、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运动,国家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仅1962年至1979年国家财政拨款65.79亿元,给已经非常困难的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三害”与农民争食。当时农村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农民自已温饱都难以解决,还要分出一部分给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了当地农民的一大负担。“四害”,是造成国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历时20多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700多万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不包括回乡知识青年)从事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在极左错误教育路线影响下,原本学到的知识就不多,仅有的一点知识,又被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重“再教育”中忘掉了。荒废了一代人才的培养,使国家科技人才队伍长期处于“青黄不接”状态。
再次,这场运动牵动了数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使家庭分离,随着极左错误的不断发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结果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不满情绪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一切都告诉人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违背人民意愿、不得民心的一场错误运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这场运动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但最终以知青回城宣告结束。今天通过阅读此书大量史料,对这场运动的由来、终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阅读此书可以深刻体验当年知青的艰苦生活,体会老知青的人生感受,真实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本来面貌。
该书史料丰富翔实。这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这场运动变得十分复杂。作者为使《中国知青史——大潮》一书,真实、客观地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本来面貌,引用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收集了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的历史档案;“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有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和知识青年回忆录等。对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大量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书中引用“全国各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工作的进度情况”;“各省、市、自治区上山下乡工作机构设置情况”;“全国下乡插队知识青年住房情况”;“1962年—1979年知青经费拨付使用情况”;“1962年—1979年各省、市、自治区国家供应木材和建知青住房情况”;“1974年—1979年发生迫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案件数、知青死亡人数”;“1974年报刊公开披露的‘走后门’情况”;张铁生在考场上写给领导的“一封信”;“武汉市知识青年‘留城证’、‘回城证’”等宝贵原件,都翔实地收入到书中,使该书具有较高的资料保存价值。
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作者在丰富史料中筛选了许多具有可读性和有感染力的史料,书中引用当时知识青年亲自写的“请战书”,“决心书”,“感想”,“作品”,“顺口溜”,知青中发生的可笑、愚昧而真实的小故事等。如:“奖状到手、马上就走”;“一旦入党、长上翅膀”;“要想死得早,赶快往知青被窝跑”;“我们要像牧民一样祖祖辈辈地不吃菜不洗”等鲜活资料。作者依据这些史料,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把人物事件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为该书增添了许多魅力,使该书成为反映中国知青史中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专著之一。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