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冬春交界之际有两个特别的现象,一是候鸟迁徙,一是职场人大规模跳槽。《2013中国薪酬福利管理白皮书》的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地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存在高离职率的情况,全年全行业离职率超过17%。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员工主动离职率远高于被动离职率和试用期员工离职率。员工离职的原因所占比率从高到低依次是:1.薪酬缺乏外部竞争力;2.个人发展前景;3.薪酬内部不公平;4.缺乏足够的认可;5.公司发展前景;6.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其实,职员跳槽和候鸟迁徙一样都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但人和鸟的不同在于,鸟对于季节更替后的去留没有疑义,而人却要为此三思而后行。同样是跳槽,有人越跳越好,有人则越跳越糟,差异实在是很大。
小安从大学毕业开始在一个国企工作了三年。这三年她踏实工作、表现出色,但当事业发展到一个高度时,她内心开始不安分了。她渴望更有挑战的工作,希望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但让她顾虑重重的是,身边有过一些失败的例子。如Betty,她的老上司,33歲,在这个公司完成了结婚生子两桩大事后,半年前意气风发地跳到一家500强公司。但做了不到一年,她不得不忍痛离开,因为这份工作让她无法兼顾家庭和生活,特别是照顾年幼的宝宝。还有freda,和小安同一批进公司的大学毕业生,干了半年就跳槽了。后来freda又换了几份工作。开始小安还挺羡慕她有勇气不断跳槽,后来就发现她越跳越不靠谱,不但原有的专业知识用不上,就连应聘时对方都直接指出她跳槽太频繁不愿考虑她。所以,现在小安内心很矛盾,想跳槽,却迟迟不敢迈开这一步;不跳,又不甘心……
案例中,小安在跳槽这件事上,表现得很纠结,其实她的问题是大多数准备跳槽的人都有的:一方面动了跳槽之心,一方面又对现有的工作、自身的需要和新的发展方向没有清晰的认识。英国个人发展顾问伊恩·库珀写了一本书叫做《问对问题帮到你》,里面写道:“当你让一个人立刻对自己的职业状况做一番描述时,你会发现,他/她的头脑里往往是一片空白,解决这种问题的黄金法则就是‘问问题’,并且要面对问题。”所以,如果你想跳槽,那么在做决定之前不妨试着回答这三方面的问题。
现有的工作
你对现在的工作评价怎样?
你从工作中获得了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努力来获得这些成长的?
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是你在工作中没有获得的?
你对现有工作有哪些遗憾或不满?
你的遗憾或不满有哪些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实现的(没有动力、工作枯燥、人际关系不好等)?
哪些必须通过换工作来实现(与企业文化冲突、职业发展方向变化等)?
了解自己的优势、经验和成长是再找工作的资本;清晰哪些努力是有效的,有助于以后工作经验的积累;明晰想要离开的原因,判断这些原因是否需要通过跳槽来实现。
自身的需要
工作中哪些最能激励你(如物质上的回报、归属感、得到他人认可和尊重、领导权力、自我实现等)?哪些最不能激励你?
工作中你最在意的部分(如工作时感到兴奋充实、做自己喜欢的事、人际关系轻松和谐、向别人描述你的工作时感到自豪、有发展空间、对未来充满信心等)?
你对事业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工作对他人有益、可以得到认可;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发挥创造力等)?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适合的标准却因人而异。我们应该花些时间把自己内在的需求意识化。只有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晰,才越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加精准地选择跳槽机会、享受工作中的幸福感。
新的发展方向
你的工作取向是什么(喜欢团队合作,还是独自工作;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是工作时间自由的工作等)?
你选择新职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如兴趣爱好、物质上的提升、自我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等)?你对事业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你对新职业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你是否向正在该行业工作的人了解过情况?你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又有哪些还不够?
跳槽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清醒的头脑。只有对新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分,并在新的岗位中重新架构对自我的认识。
警惕频繁跳槽背后的心理问题
何叶,29岁,工作五年,换了六份工作。原因主要是干得不开心、遇到强势的领导、同事不好相处等。前面几次换工作,何叶都觉得新鲜很有干劲,把这当成一个新的开始,后来再跳槽就觉得心里很累。而且现在何叶的工作也越来越难找,因为一半以上的雇主在收到他的简历后,都对他的职场稳定性提出质疑。
在不同的行业中频繁跳槽和自我否定与惧怕亲密有关。这类人往往表现得自信成功,内心却自卑恐惧。他们需要不停地换工作,在新环境表现得快乐、热情、自信、成功,让人羡慕,他们也陶醉在这种被人羡慕的感觉当中。可一段时间后,他们开始觉得不安全,认为别人可能会或已经发现他的真实水平不如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好,他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害怕被人嘲笑或是嫌弃,甚至辞退他,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就会谋划新的跳槽、选择主动离开。而且这类人,往往早年有过频繁更换抚养人、被寄养或被抛弃的经历。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恐怕是有帮助的选择,以修复早年的创伤、改变人生不断重复的模式。
对跳槽的误区
对现状不满时只有一跳了之
除了不认同公司文化之外,其他的不满如:工作重复枯燥、公司没有前途、缺乏足够的认可、同事或上下级之间交流不畅等,都是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情绪和沟通技能来实现的,而且企业政策的弹性越大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跳槽前一定要弄清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跳,还是逃避现有的困难和问题。
一定有比这更有意思的工作 任何职业本身都无所谓有趣或者乏味,有趣与否取决于对它的理解和态度。摆脱无趣厌烦的状态要学会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创造性,用更有效率的方法,把事情做得更漂亮。对未来的工作过分理想化的结果是最终因为失望而再次跳槽。
如何潇洒地告别
离职绝非离开那么简单。收拾好办公桌、抱走私人物品、默默走出熟悉的写字楼,并不是一个好的告别方式。离职的过程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帮助离职者回想在此工作中的点滴,就像慢慢擦干一面有雾气的镜子,唤起曾被忽略的记忆,整合在这份工作中所有正向和负向的感受。
当然,告别的方式往往和离职者离开时的心态有关。主动离职者大多会采取比较友好的方式,被动离职者(如被解雇等)往往会不辞而别。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每个结束都需要一个正式的告别仪式。通过这个仪式,在你的内心对一段关系、一种身份、一份职业进行告别;帮助你梳理内心,认清潜意识的真正需求,看到新旧工作对自我成长的真正价值;和曾经的同事、客户结束原来的关系,开启了新的关系;给原来的团队一个机会,帮助团队中留下的人释放分离焦虑,维持团队的安定。
适宜的告别方式:
电子邮件。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你会发现,一旦提起笔,就有很多回忆、感受涌上心头。也许你会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但请注意,这是一封群发邮件,你可以有些个性的语言,但不要过于冗长和抒情,这样相当于把自己的分离焦虑转嫁到看信的人身上,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受你的焦虑。邮件中不要忘了对大家的感谢,并在最后留下联系方式。
和认识的人告别。这个告别可以是走到桌前一句简单的再见,也可以是一次真诚的交谈,因人而异。即使是有过过节的上司或同事,也可以礼貌地和他道别,此刻重要的已经不是过往的恩怨,而是你大方的态度和宽大的胸襟。
告别聚餐。尽可能邀请所有人参加,包括曾经有过矛盾的同事,让大家看到你的姿态。
跳槽前后有些禁忌需特别注意,以免对你的人脉和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抱怨老板和同事
不管你是不是因为委屈或愤怒而离职,都没有必要再告诉别人关于这一节,因为你已经选择离開了。
2.向继任者说老板或同事的坏话
这样会给别人留下爱嚼舌根的印象,至少老板或同事的好坏,让继任者自己去做判断吧。而且你不能保证你不喜欢的领导或同事,别人也不能适应。
3.向新雇主说老雇主的坏话
这样做的结果很糟糕。新雇主的视角和你不同,当你这么说时,他更多考虑的是,你有什么缺点导致和前任雇主不合,而他在录用你之后又要注意什么。
其实,职员跳槽和候鸟迁徙一样都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但人和鸟的不同在于,鸟对于季节更替后的去留没有疑义,而人却要为此三思而后行。同样是跳槽,有人越跳越好,有人则越跳越糟,差异实在是很大。
小安从大学毕业开始在一个国企工作了三年。这三年她踏实工作、表现出色,但当事业发展到一个高度时,她内心开始不安分了。她渴望更有挑战的工作,希望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但让她顾虑重重的是,身边有过一些失败的例子。如Betty,她的老上司,33歲,在这个公司完成了结婚生子两桩大事后,半年前意气风发地跳到一家500强公司。但做了不到一年,她不得不忍痛离开,因为这份工作让她无法兼顾家庭和生活,特别是照顾年幼的宝宝。还有freda,和小安同一批进公司的大学毕业生,干了半年就跳槽了。后来freda又换了几份工作。开始小安还挺羡慕她有勇气不断跳槽,后来就发现她越跳越不靠谱,不但原有的专业知识用不上,就连应聘时对方都直接指出她跳槽太频繁不愿考虑她。所以,现在小安内心很矛盾,想跳槽,却迟迟不敢迈开这一步;不跳,又不甘心……
案例中,小安在跳槽这件事上,表现得很纠结,其实她的问题是大多数准备跳槽的人都有的:一方面动了跳槽之心,一方面又对现有的工作、自身的需要和新的发展方向没有清晰的认识。英国个人发展顾问伊恩·库珀写了一本书叫做《问对问题帮到你》,里面写道:“当你让一个人立刻对自己的职业状况做一番描述时,你会发现,他/她的头脑里往往是一片空白,解决这种问题的黄金法则就是‘问问题’,并且要面对问题。”所以,如果你想跳槽,那么在做决定之前不妨试着回答这三方面的问题。
现有的工作
你对现在的工作评价怎样?
你从工作中获得了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努力来获得这些成长的?
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是你在工作中没有获得的?
你对现有工作有哪些遗憾或不满?
你的遗憾或不满有哪些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实现的(没有动力、工作枯燥、人际关系不好等)?
哪些必须通过换工作来实现(与企业文化冲突、职业发展方向变化等)?
了解自己的优势、经验和成长是再找工作的资本;清晰哪些努力是有效的,有助于以后工作经验的积累;明晰想要离开的原因,判断这些原因是否需要通过跳槽来实现。
自身的需要
工作中哪些最能激励你(如物质上的回报、归属感、得到他人认可和尊重、领导权力、自我实现等)?哪些最不能激励你?
工作中你最在意的部分(如工作时感到兴奋充实、做自己喜欢的事、人际关系轻松和谐、向别人描述你的工作时感到自豪、有发展空间、对未来充满信心等)?
你对事业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工作对他人有益、可以得到认可;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发挥创造力等)?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适合的标准却因人而异。我们应该花些时间把自己内在的需求意识化。只有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晰,才越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加精准地选择跳槽机会、享受工作中的幸福感。
新的发展方向
你的工作取向是什么(喜欢团队合作,还是独自工作;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是工作时间自由的工作等)?
你选择新职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如兴趣爱好、物质上的提升、自我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等)?你对事业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你对新职业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你是否向正在该行业工作的人了解过情况?你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又有哪些还不够?
跳槽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清醒的头脑。只有对新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分,并在新的岗位中重新架构对自我的认识。
警惕频繁跳槽背后的心理问题
何叶,29岁,工作五年,换了六份工作。原因主要是干得不开心、遇到强势的领导、同事不好相处等。前面几次换工作,何叶都觉得新鲜很有干劲,把这当成一个新的开始,后来再跳槽就觉得心里很累。而且现在何叶的工作也越来越难找,因为一半以上的雇主在收到他的简历后,都对他的职场稳定性提出质疑。
在不同的行业中频繁跳槽和自我否定与惧怕亲密有关。这类人往往表现得自信成功,内心却自卑恐惧。他们需要不停地换工作,在新环境表现得快乐、热情、自信、成功,让人羡慕,他们也陶醉在这种被人羡慕的感觉当中。可一段时间后,他们开始觉得不安全,认为别人可能会或已经发现他的真实水平不如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好,他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害怕被人嘲笑或是嫌弃,甚至辞退他,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就会谋划新的跳槽、选择主动离开。而且这类人,往往早年有过频繁更换抚养人、被寄养或被抛弃的经历。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恐怕是有帮助的选择,以修复早年的创伤、改变人生不断重复的模式。
对跳槽的误区
对现状不满时只有一跳了之
除了不认同公司文化之外,其他的不满如:工作重复枯燥、公司没有前途、缺乏足够的认可、同事或上下级之间交流不畅等,都是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情绪和沟通技能来实现的,而且企业政策的弹性越大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跳槽前一定要弄清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跳,还是逃避现有的困难和问题。
一定有比这更有意思的工作 任何职业本身都无所谓有趣或者乏味,有趣与否取决于对它的理解和态度。摆脱无趣厌烦的状态要学会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创造性,用更有效率的方法,把事情做得更漂亮。对未来的工作过分理想化的结果是最终因为失望而再次跳槽。
如何潇洒地告别
离职绝非离开那么简单。收拾好办公桌、抱走私人物品、默默走出熟悉的写字楼,并不是一个好的告别方式。离职的过程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帮助离职者回想在此工作中的点滴,就像慢慢擦干一面有雾气的镜子,唤起曾被忽略的记忆,整合在这份工作中所有正向和负向的感受。
当然,告别的方式往往和离职者离开时的心态有关。主动离职者大多会采取比较友好的方式,被动离职者(如被解雇等)往往会不辞而别。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每个结束都需要一个正式的告别仪式。通过这个仪式,在你的内心对一段关系、一种身份、一份职业进行告别;帮助你梳理内心,认清潜意识的真正需求,看到新旧工作对自我成长的真正价值;和曾经的同事、客户结束原来的关系,开启了新的关系;给原来的团队一个机会,帮助团队中留下的人释放分离焦虑,维持团队的安定。
适宜的告别方式:
电子邮件。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你会发现,一旦提起笔,就有很多回忆、感受涌上心头。也许你会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但请注意,这是一封群发邮件,你可以有些个性的语言,但不要过于冗长和抒情,这样相当于把自己的分离焦虑转嫁到看信的人身上,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受你的焦虑。邮件中不要忘了对大家的感谢,并在最后留下联系方式。
和认识的人告别。这个告别可以是走到桌前一句简单的再见,也可以是一次真诚的交谈,因人而异。即使是有过过节的上司或同事,也可以礼貌地和他道别,此刻重要的已经不是过往的恩怨,而是你大方的态度和宽大的胸襟。
告别聚餐。尽可能邀请所有人参加,包括曾经有过矛盾的同事,让大家看到你的姿态。
跳槽前后有些禁忌需特别注意,以免对你的人脉和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抱怨老板和同事
不管你是不是因为委屈或愤怒而离职,都没有必要再告诉别人关于这一节,因为你已经选择离開了。
2.向继任者说老板或同事的坏话
这样会给别人留下爱嚼舌根的印象,至少老板或同事的好坏,让继任者自己去做判断吧。而且你不能保证你不喜欢的领导或同事,别人也不能适应。
3.向新雇主说老雇主的坏话
这样做的结果很糟糕。新雇主的视角和你不同,当你这么说时,他更多考虑的是,你有什么缺点导致和前任雇主不合,而他在录用你之后又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