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谛题跋》序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he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先师长乐郑西谛(振铎)先生经眼、过手及庋藏之群书题跋也。先师于公元一九五八年十月十八日壮烈殉职域外;又二年,高蕴华(君箴)师母谆以董理遗篇为嘱。传闻承命以来,兢兢惟惕,盖深惧庸驽,无能阐述师业,有负期望之殷。然而,先师毕生精力所寄,踵成其绩,庶垂不朽于百一,慰英灵乎九阂,后死之责无旁贷,故不揣俦昧,黾勉赴之。掇拾缀,累岁经年,辑得题跋六百四十则,为七卷,除经史子集四部外,复别诗余及散曲为卷五,小说及讲唱文学为卷六,而以卷七之杂剧、传奇为殿,重其为先师之专诣故。其间人事羁绁,屡作屡辍;日月推移,历变无恙;今幸蒇其事,而上距先师之逝已廿易寒暑,未付蜡车覆瓿之厄,岂非快事!村舍雨窗,展对手泽,如亲砚席,诚不胜山阳邻笛之痛;因亟付剞劂,庶其不坠。溯自弱冠立雪,忽忽四十余载,抠衣奉手,获承绪论,顽劣蹉跎,朴无成,亦垂垂入老境,负师启诱,弥以腐心矣。
  吴晓铃戊午秋月怀柔山居
  
其他文献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一书,是由当年毛泽东同志同斯诺谈话时担任口译工作的吴黎平同志主持整理的。全书收集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长征》、《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论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等五篇谈话,它是研究毛泽东同志生平事业、党史、军史和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同时,对于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是怎样成为我
期刊
我在一九七六年的四月到六月,翻译了芥川龙之介的十一个短篇,到了今天居然能变成一本书而正式出版,那是当初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在此首先应该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的督促。  一九七六年是怎样的年头,四月又是什么日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天快要亮的时候,夜照例是特别黑暗而寒冷的。那是我承蒙“姑念老弱,特别照顾”,从接受再教育或是同劳改差不离的干校回家已快三年。这三年就整整念了三年书,本来回到破败的老家
期刊
由于左联五十周年纪念,承上海文艺出版社送给我一本他们重版印的《鲁迅杂感选集》,引起我对这本书的许多感想和回忆。  这本书刚出版时,我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就是现在我也还是自认为是老文艺青年),用现在的说法,算是“文艺学徒”吧。当时我住在北平东老胡同一家小公寓的一间小房子里,地点在老北京大学的一院和二院中间。我是个鲁迅先生作品的崇拜者,凡是他的著作,能买到的我就买,买不到的我就借。即使过去曾经读过,只要
期刊
《黄河东流去》插图构思的追求    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在河南郑州花园口一带炸开黄河大堤,豫、皖、苏五万四千平方里土地一夜成为泽国,一千二百五十万人受灾,侥幸逃出的,跑到远乡外县,转辗在死亡线上。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描写这场人为的灾难和人们渴望生活而进行的挣扎、斗争。  李培戈同志以组画形式为此书所作插图,每组三幅,其中有一幅作为中心,余两幅是人物特写,形成了既有概括
期刊
去年九月,我从北京出差到四川。先在成都住了十几天,后又到山城重庆,特意拜访了老朋友汪子美。三十年不见,这位漫画家还是昔日的风采。交谈之下,才知道他在一九五七年的问题,不久前得到了改正。他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是那样一种并不令人愉快的微笑。  我同子美是抗战初期在重庆认识的;但真正熟识,是在一九四八年。那时,不少文化界的朋友,纷纷东下到京沪工作去了,而他还留在重庆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就是这样一位手无缚鸡
期刊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1957年五月创刊的《红旗飘飘》丛刊,先后出版了十六集,保存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对广大青年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然而,在1962年九月八届十中全会期间,党内那个所谓“理论权威”挥舞大棒,迫使这个丛刊停刊了,已印好的三十万册付之一炬,还迫害了一些革命同志。  粉碎“四人帮”以来,许多老同志和读者建议恢复出版。近经中宣部批准,中国青年出版社已恢复了这项工作。1962年以前出版的十六集,将选
期刊
《伟大的道路》一书所载史实,有一些需要订正。除一部分已由译本校订者注明外,据调查,尚有如下各点:  1.朱德同志考过科举,但未中过秀才(1919年石印本《朱母潘太夫人荣哀录》中也无此记载)。  2.刘寿川是朱德同志在顺庆府(今南充市)中学读书时的老师,不是成都高师的同学。  3.朱德同志曾应聘到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员,这个学校是官办的。  4.朱德同志与孙炳文同志相识是在1917年春,时蔡锷早
期刊
乍寒飘红雨,临霜菊盛开。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十年浩劫后的文苑;形容饱经沧桑的文艺队伍;我想也许不算夸张。君不见,四次文代会的胜利召开,就体现了我们的百花又在含苞待放;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老而弥坚,新生力量正茁壮成长吗?  但在文代会上,我却又常常默默地寻觅,寻觅,寻觅那些难以忘怀的人!他们在哪里呢?难道他们没来吗?是的,他们永远不会来了,他们在八宝山,在无垠的原野!他们是敬爱的周总理,陈毅同志,郭老,田老
期刊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理论主张,为散文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沿着欧阳修开辟的道路前进的。他对唐末五代直至宋初散文发展的弊病看得很清楚。他说宋初诸人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但是“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以致造成“馀风未殄,新弊复作”①。基于这种认识,就要同时向浮艳和艰涩两种倾向进行斗争,这就
期刊
斯诺夫人和安娜·利泽同志访问记    在过去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曾经有许多外国朋友支持、同情中国的革命,并且写出不少报道中国真实情况的动人著作。但是,这些著作却很少在中国的书店出现,而在“四人帮”统治时期简直成了“禁书”。例如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前几年世界上大概只有苏联、中国看不到。苏联统治当局仇恨这本书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人自己也查禁这本书,这就简直莫名其妙。其实理由也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