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背景下慢性鼻窦炎手术与非侵入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心理月刊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even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心理护理干预背景下手术治疗与非侵入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效果。方法选取8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结合心理护理,研究组采用非侵入性治疗结合心理护理,然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治疗,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3%。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干预以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干预以后,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与非侵入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并且对比不同治疗方法下两组患者的接受程度、治疗费用花费、恢复时间等可以了解到,非侵入治疗相对安全性更高,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载四君子汤方,其组方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功用为健脾益气、调理脾胃气机,常被各方医家用来治疗慢性胃病,其中人参可补脾益肺,白术功专补益脾气,与人参同用可增强健脾之效,与茯苓同用可加强除湿之功,甘草补虚,还可调和诸药,李乾构教授认为此方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李乾构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胃系疾病有着丰富的
目的:观察胃复春片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164例老年CAG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酒石酸西尼必利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胃复春片辅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 (IL-8)]和氧化应激指标[一氧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法对老年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0例老年Hp相关性CAG患者按1:1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分别脱落9例、6例。对照组191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194例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瑞巴派特片联合四联疗法的效果。方法 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号形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行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瑞巴派特片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胃肠激素[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胃泌素-17(G-17)]水平,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丁香挥发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C-MS方法测定丁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利用TCMSP、PubChem以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相关成分靶点,DisGeNET、OMIM、Gene Card获取CAG相关疾病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实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目的研究胃安中药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配方组及汤剂组,每组45例。汤剂组给予传统胃安汤中药汤剂治疗,配方组给予胃安中药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配方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汤剂组的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不适、恶心呕
"随变而调气"出自《灵枢·卫气失常》,此治则虽针对针刺治疗而设,但其适用范围绝不限于此,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亦有重要指导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多发病、难治病,临床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刘启泉教授临证之时,认为CAG病机复杂,虚实相兼,以气机不调为基本病机,且CAG患者同病不同症,是因多种病因交织引起气机变化,气机不畅发为呕恶,气滞生湿而生月真胀,气不行血而成痛症,气机不降发为嗳气,
"实则泻子"理论可溯源于《难经》,后世医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复杂,虚实相兼,刘启泉教授在临证之时,承古法而创新义,认为胃与肺、大肠五行相生,CAG病位在胃,关系肺与大肠。故刘教授依据"实则泻子"之治则,顺应脏腑特性,通过宣肺和胃、清肺降胃、通肠导滞、化湿泄浊四法,开肺中郁闭之气,降大肠壅滞之邪,泻金以复胃气之降,祛邪以达治疗之功。附
目的基于数据整合研究(处方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探讨陈国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组方规律、作用靶点和潜在机制。方法基于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处方用药"数据库,以频数统计、关联分析、系统聚类探讨处方核心药团和聚类新方;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对核心基因富集分析;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验证核心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腺体萎缩或肠化,部分伴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1],其流行率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且与年龄呈正相关[2]。CAG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见上腹部胀满,疼痛,可伴嗳气、反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易迁延反复,腺体萎缩病理难以逆转[3]。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被认为是引起CAG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