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军的情与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人以谦卑为怀,方能成其大;以厚德为基,方能载其物。
  十八年前,孔繁森不忘初心与使命,背着行囊,肩负重托,只身来到了阿里,满腔热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片土地,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唤醒的不仅是辽阔的高原,还有生生不息的万物,像阳光一样驱散寒凉与阴霾,永照神州大地!
  而今,高宝军任阿里地委专员,主政一方。当年,他与一大批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在国家最需要、阿里最困难的时刻,毫不犹豫地自告奋勇、背井离乡,怀着满腔激情踏上了新起点、新征程,奔向人生的苍茫辽远。
  祥云缭绕,苍天悯人。很幸运从陕军作家群里认识了高宝军,信息化时代又延伸了友谊的桥梁。我们曾相约于红色圣地延安,阳光,蓝天,白云,友情如娟娟细流滋润心田,我们的身影用相机镜头定格在宝塔山下,沿着幽深的小巷一路西行,一路风景,一路欣慰,不多时就走进环绕在青藤缠满的农庄里,找到诗意与文明的乡村田园,厚重淳朴的民情风俗与农人过着自给自足快乐幸福的生活令人沉醉。陕北人不失礼节,他更热情好客,尽东家之谊,在饭局上把酒欢言,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农家小吃极为丰盛,香气袭人,别具风味,我们无需客套寒暄,丝毫没有斯文,只有皆大欢喜与狼吞虎咽的吃相,彼此都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别离大约有十年的时光,期间我们再难得见面,但友谊在风雨苍茫和天地逶迤中璀璨至今。
  宝军伟岸,坚韧,沉默,旺盛的生命力和强悍的斗士精神依然浮现在眼前,这种人格魅力和默默奉献的情怀,一直激荡在文友们的心中……
  逆境中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高寒而辽阔的西藏阿里,海拔4000多米,是个地广人稀的不毛之地。阿里苍凉的历史、岁月的磨砺、阳光的照拂、风雨的吹打;神圣肃穆的宗教信仰、璀璨夺目的传统艺术和原始质朴的民风,铸炼着宝军的勇气、信念,善良与大爱,更加重了生命的分量。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的安居乐业视为当务之急,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跑遍了阿里地区的山山水水,遍访了阿里的村村寨寨,脱贫致富,造福于民。他政务缠身,忙碌占据着少有的空隙,不给自己懈怠、拖延的理由,认真去做手头的每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他做人做事奉行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他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推开窗户,满院子尽是些熟悉的面孔。那些给我献过哈达的群众,握着手泪别的干部,以及跑几百里路赶来的就为了送一下我的边防官兵、寺庙僧人,永远是那么热情,天天夜里献哈达,回回梦中流眼泪,整的我梦境总是过得戚戚悲悲。有几次梦里,我被他们感动得泣不成声,爬起来在脸上抹一把,眼眶里含满眼泪,枕头上湿成一片,还真是哭了。”他下乡决不是给自己涂抹俗不可耐的胭脂,而是置身于百姓生活的深层,解决他们最为切身的困惑与宭迫,彰显人文情怀,追求人性与久违的温馨。
  宝军出生成长在辽阔、雄奇、苍凉的陕北高原,黄天厚土、信天游、牛羊,焦苦的日子养成了他乐观豁达,坚韧的性格。他以宗教般的虔诚走向文学之路。古人云:“官不书,天下不治,民不书,治而不得。”创作是图腾、源于哲学与信仰。
  宝军善于读书,由于历史文化的熏染,勤奋的笔耕,创作硕果累累,而且充满智慧。加之有驾驭文字的能力,被更多的读者所熟知。他走过人生风雨历程,在高原阔大的胸怀中,在血与泪、水与火,奢华与淡泊的交汇中,心明眼亮,身廉洁,心诚厚,行靠谱,集聚阳刚之气和睿智的性格,修心立人,展示出特有的品质和魅力。
  置于我案头的一本《藏西笔记》,像一簇簇幽幽清香的格桑花烂漫芬芳,又像一片精神绿州,凝目驰怀,一睹为快,使我有一种感知收获更多的鼓舞!《藏西笔记》以客观、冷静、从容、不惜笔墨地抒写,是宝军先生的又一部力作。本书抒写豪情、凝聚风霜雪域的民俗风情,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和人文经济等,是一曲多民族思想情感在生活中渗透的诗史,传递文化信息,记载欢欣与痛苦的细碎故事。在赓续传统叙述与抒情方式中重新激发出创造活力,且自然随性,可读性很强,满足了我们对西藏阅读,更能欣赏风景背后的风景,憧憬白纸黑字的美丽。《藏西笔记》是宝军扎根雪域,直面现实,处处为藏民的生存环境、民情状况着想,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呕心沥血,是援藏干部高贵品质的真实记录与人生的写照。正因为他胸中有大爱,笔耕有担当,作品选材视角、描摹的真实、细腻的笔调,记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人性的光辉与现实的无奈、血浓与水的干群关系、昂扬奋发的民族精神,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悟,在人物与事件的具体描绘中赋予理性和哲学头脑,是深入事物内部去探询,读后让人回味不尽。
  地球资源总会枯竭,唯有文学生生不息。文学之树常青,并立于天地之间。富有灵性,意境深远,揭示地域人文丰富的内涵,便是文学永恒的意义。《藏西笔记》以简洁清新、质朴纯粹,讲百姓语言,说身边故事,抒发真切的情感;既反映西藏地域景色和各族各界民风民俗,也体现出了作家与藏民割舍不断的亲情。特别是《阿里赋》《普兰赋》写得既有理性叙述,也有诗意美,既有抑揚张弛,又有文采流溢,如此成熟的作品,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阅读的欣慰。
  《藏西笔记》所付出的精力难以言喻,其分量之重,不亚于一座大山,所承载的是使命和担当。当我们手捧着它,阅读的心绪是自如而沉靜,舒展温馨,那种感觉极像座看一轮喷薄的旭日正在从嫣紫的远方冉冉升腾,又如漫山遍野的格桑花,绽放在青藏高原上,展现出更加美丽的颜容。它有生命,有性格,有特色,接地气,是打造旅游文化及对外宣传的重要品牌,理应成为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
  盛赞新时代,讴歌伟大事业,是作家神圣的使命与重大的责任。超越灵魂的创作,就是恪尽职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从动笔,到付梓成书,从前期孕育到后期推出,选题、立意、框架结构、落笔润色,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呕心沥血,竭智尽力。成功是付出的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是成功者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流光溢彩、绵延不绝的文学作品,能够抵达幽邃致远,直达读者的心灵。宝军的每一篇作品,绝不仅仅在于文字的优美,最重要的是有独到的思想性、艺术性,能够被读者接受认可,留下美好的记忆。文学是他的一种企盼和挚爱,无论走到哪儿,都留下一行行闪光的印痕,见证了他的人生。
  人生无处不风景!我仿佛看到,在苍茫的高原上绽放着绚烂的格桑花。犹如宝军一腔奉献的情怀,点缀着大地,滋润着藏民的心田,将会吐放更多的芬芳,结出更多的果实。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父亲坐在地头,双脚埋在草丛里。他定定地看着那些长疯了的野草,它们正在忙着充实籽粒。风起,苍郁的草浪裹挟着摇动着的黄白穗子涌向远方,父亲的目光也随着草浪起伏跌宕。  田地上方,弯弯的小路尽头,帮我们犁地的大叔正和他的牛车一点点隐没在野草和庄稼翻起的层层叠叠的波浪里。  地里面,我们母女三人在紧张地收花生。  这是父亲最后的花生。  这几年我们几次三番地劝父亲不要再种地了,他一直舍不得他的地。明年,我
期刊
咚、咚、咚……  这不是时钟在走,这是母亲的拐杖触地的声音。母亲49岁脑出血后,就留下偏瘫的后遗症,常年靠拐杖勉强在家里可以走几步。  每天下班后,我总是急匆匆回家,一边掏出钥匙开门,一边喊着“妈,我回来了。”进屋看母亲安然坐在床上,就长长松口气,然后到厨房去做饭。这时,房间里就会想起匀称的“咚、咚”声,母亲靠着墙,拄著父亲亲手给她做的拐杖,一步一挪的来厨房,坐在靠墙放好的一把椅子上,开始问长问短
期刊
一  一转眼已经三十几岁了,虽然没有经受过多少自然界中大风大浪的洗礼,但每忆起那次豪雨大潮,却仍然历历在目。  那是在一九九七年八月,天已深秋。我读完两年专科回到家里,一边帮父母干一些农活,一边在等待公务员分配。那个夏天是记忆中最热的一个夏天,也是最干旱的一个年头。入夏后,老天几乎没下过一滴雨,眼看收获的季节到了,庄稼却长得刚离起地皮,村子里几乎所有的水库都干枯了,人们吃水都要到邻村去拉,日子过得
期刊
农村老家门前,有口很大很大的荷塘。儿时,每到夏季,那儿便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  荷塘有十多亩,长方型,一到初夏,就长出数不清的荷叶,你挤着我,我挤着你,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撑在池塘中,绿得那么耀眼,似乎每一片荷叶都是一个生命在颤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简直就是一幅风景画,美不胜收。  漫步荷塘,如同走進绿色的海洋,摇头晃脑的荷叶,像在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荷叶中间,红白相互衬托的荷花,千姿百态,婀娜多
期刊
山路两旁不只有半枯的竹林,郁葱的松柏,飘荡的湖泊,以及隐现的亭阁。也有废弃的采石场,面目沧桑的窑洞,间或冒出片煤矿塌陷区,断壁残垣,蓬蒿四起。  有晴则必有阴,恍如山那边的落日,有时候会劈开诸峰,投过来几束金色的余晖,更多的时候犹抱瑟琶,像极了那个浔阳江边哀怨的妇人。犹记得孩提时代给外公往菜地送饭,骤雨初歇,刚走出村口,只见乌云压顶,龙形的闪电将天空粗暴撕裂,滚雷如豆,不断在远处炸响,而触手可及的
期刊
“我叫周德荣,今年78岁,是一名退休教师!  我的丈夫叫李春然,是一名高级工程师,现在是退休干部。我们结婚至今已54周年,我们相亲相爱,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数不尽的人生坎坷,我们为支援边疆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为此我们感到光荣和自豪!  我们抚养培育了三个好儿子三个好孙女,他们全都是大学生。还有一个定居在加拿大的好孙子,他们都品学兼优,有孝心,有爱心,国家的政策也好,我们的退休工资不断提高,还
期刊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周易·革》  我小时候在村小念过几年书,那真是人生中快活又自得的日子,成人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都不及孩童时期那份简单的美好,纯明、透彻。八月乡间豆叶上的蚂蚱,肥硕碧绿,会用腿使劲踢我们的手;春来篱笆墙边一树比烟霞还璀璨的桃花,亭亭玉立着,不似现在果园的桃树,为了挂果,全都矮趴趴的,株株如虬枝老干,粗壮有余,灵动不足;还有冬日早晨上学路上大雾中的步行,不用
期刊
今年,岳父已经七十三岁了,本来完全可以在家喝喝茶、哄哄孙子,可是,他老人家总也闲不住。每次回到岳父家刚与他打个照面问候一声,再次转身时已经找不到他的踪影。  每当此时,只要悄悄走进大门前的菜园,准会看到他忙绿的身影。一个人在菜园里培土、间苗、施肥,或者就是除草、浇水,看那专心致志的样子,犹如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掐一个枝叶反复查看是否健康,有无生病的迹象;或捻一撮土查看土壤的肥力如何,准备着下一步的工
期刊
又是一年春节。喜庆的日子里,把压在箱底的藏装全部翻了出来,过一下藏装瘾。平常不穿,现在大家都穿汉装,偶尔穿一穿藏装,就会有人问,今天有什么文化活动啊?所以也就跟随潮流,日子长了,衣橱里挂满了汉装。  但对本民族服装的钟爱是无法改变的。不过我不喜欢全身貂毛豹皮,挂满珊瑚珠宝的穿戴,那多少有点暴发户的感觉,还好,巴塘气候温暖,皮毛制衣因难以收藏而不流行,也就免去了跟风的恶习。  女人对服装天生缺乏免疫
期刊
山城堡战役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于11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一、二、四三个方面军联合作战,建国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40多位红军将领共同参与,在宁夏海原、豫旺和环县山城堡一带与国民党军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决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下面,笔者收录了杨得志上将、魏洪亮少将、邓克明少将回忆山城堡鏖战的故事,以飨读者。  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