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视角下文化遗产短视频研究——以“人民日报文创”抖音号为例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契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发挥平台优势,让我国文化遗产以新的存在方式呈现新形态.文化遗产凭借短视频丰富的媒介表现形式,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以“人民日报文创”抖音号为例,进行短视频受众的需求满足分析,探究当下短视频平台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策略,促进其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以期为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建设是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影视导演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围绕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原则和途径,在加强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育人观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思想政治元素的专业化、可视化,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深层链接是一种特殊的网络链接技术,具有直接指向被链作品、不发生网页跳转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多起由深层链接行为引发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但目前我国相关立法还不够完善,导致此类案件在法律适用上出现了司法认定标准不一、著作权法规制路径不完善的问题.我国立法首先应当统一认定标准,然后增设不作为侵权认定及规制,进一步明确破坏技术措施行为的独立地位以及认定技术措施有效的情形,以完善深层链接行为的著作权法规制.
2020年,随着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作为县城内主流媒体的融媒体中心,有责任、有义务紧跟形势,创新宣传形式,主动作为,积极行动,以充分发挥其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以诸城市融媒体中心为例,总结了县级融媒体适应时代要求,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创新性探索传播模式所取得的经验,其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作用.
文章以《做梦吧!晶晶》为例,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微短剧的发展困境和未来的价值空间.笔者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明晰微短剧的概念、特征以及发展现状;其次结合当代受众浏览信息的习惯与需求等,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微短剧特点;最后归纳微短剧的发展困境以及未来价值空间.笔者认为,虽然微短剧发展迅速,是短视频发展的产物,继承了短视频和影视剧的优势,但是其仍然存在当前商业模式不成熟、宣发时间短和题材风格娱乐化倾向等发展困境.为了促进微短剧的进一步发展,相关人员在遵循“内容为王”的信息传播基本原则的同时,需多推动内容的联动互补,在
本文主要从康德美学、布尔迪厄的审美社会化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从感官到心理,从个人到社会,从愉悦到文化层层深入,研究古诗词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并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原则分析古诗词融入现代广告的四种创意方法:直接引用古诗词;改写或仿写古诗词;把古诗词作为影视广告的文案,点睛广告画面;把古诗词改编成歌曲,在广告中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
继续教育作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必须始终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笔者通过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规定》中的文本语义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探究与新发展理念偕行共振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随着数字图书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地方古籍和民国文献数字化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笔者对地方古籍和民国文献数字化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和开发,从而使人们不断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当前,信息网络化给期刊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个行业中,而期刊数字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编辑部在分析科技期刊数字化优势的基础上,采取了建设网络平台、设计采编审系统、借助数据库传播途径、加强保密工作和培养编辑队伍等手段,促进其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以树立科技学术期刊品牌.
随着近年出版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图书品牌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许多超级畅销书背后的策划者.其中,民营图书品牌读客的发展尤为亮眼.读客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政策支持、社会文化环境变化、读者阅读口味转变等.文章以民营图书品牌读客为例进行分析,仅从读客的营销推广方式入手,通过分析读客营销推广中的超级符号、品牌寄生、超级话语、超级营销等方式,阐述和探讨读客近年强势发展的原因.
数字新媒体时代,影评类短视频凭借微叙事、口语化、超媒体性等特征获得较高的市场文化价值与传播影响力.二次创作与情感延伸、算法推荐与强互动机制也成为影评类短视频再媒介化的主要表征.但在“流量即可变现”的商业逻辑主导下,影评类短视频艺术灵光的消散与法律著作权归属等问题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