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栀香好消夏

来源 :健康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远益清解暑意rn比“栀子花开啊开”更早的记忆,是每年初夏时开始能听到的“栀子花、茉莉花”的叫卖声.时至五六月,江南的雨巷里就能闻到阵阵花香馥郁了.rn若再往前看,这种植物的栽培史可以追溯至汉代《史记》中的“千亩卮茜”.“卮”为酒杯的古称,因栀子花果实似之,故得“卮子”之名,而后称为“栀子”.
其他文献
《无所事事的奇妙的一天》(On A Magical Do-Nothing Day)是意大利儿童绘本艺术家Beatrice Alemagna的佳作.这是母女二人到山中小屋度假的一日故事:在被禁止摆弄游戏机后,小女儿气闷地出门,在森林里冒险,最后尽兴而回,和妈妈围桌喝热巧克力.
期刊
有人说,中国人是天生热爱在地里种点什么的民族.这不假,但确切来说,应该说:中国的母亲是天生热爱在地里种点什么的人.rn我的母亲也种,她自己说是随手撒的种子.在家里的小小天台上,借着父亲用砖块架起的池子,母亲种下豆角、芥菜、通心菜、姜葱以及香菜,再加上她养的鸡鸭,于是只靠她“随心种”,就几乎能满足我们家对于“有机美味”的需求.
期刊
发丝是有记忆的“语言”rn“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光辉,注入了她对母亲深沉的爱.”这是2019年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评委对获奖艺术家蔡雅玲的评价.与其说她的作品多关乎女性、母亲,更不如说是自身经历赋予其的自然灵感,帮助她把自己敏感、细腻的发现塑造、表达出来.
期刊
2021年是李婷婷来到大墨雨村的第六年.rn大墨雨是昆明西郊的一座彝族小山村.在村里的生活简单、安定,不用在意时间,每天太阳升起时醒来,太阳落山时结束一天的工作.村民们保持着原先的生活习惯:上山采集,逢四、逢九出门赶集.rn现在,李婷婷还会想起第一次走进这里的感受.当时的她希望寻找到一片可以实践“永续生活”的地方,那会是七八月,古朴的村落正被山林浓浓的深绿包围.她有了想要在这里住下的想法.
期刊
无相无形者,映射万物rn“空气无相无形,却可以作为介质承载湿度温度,甚至电波信号;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现实与虚拟空间之间,将我们与不同地区、生态圈和平台界面连接在一起.而当忧虑与病痛在土地上蔓延,空气的亲密性和流动性恰恰站在了疫情控制所需的隔绝与控制的对立面……”这是展览《振动的云层》导言之中的片段.
期刊
充电式的焕新rn你会休息吗?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问题背后,其实藏着许多人不曾发现的误区.rn德国哲学人类学教授约瑟夫·皮柏曾经说,“闲暇”不是由于“有空”而产生的,是因为“一种无为的态度和内心的宁静”.他在那本书中对“闲暇”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作了简单思考,书名即为《休闲:文化的基础》,由此可见休息对人类的影响与塑造.
期刊
是不是为人父母,才发现自己是如此不擅长表达?那一句情深意笃的“谢谢你来到我的世界”,只能在他睡熟后说出口.又是一年儿童节,是时候整理一下心情和生活,带孩子好好玩一下了.毕竟所谓的爱,就是陪伴.
期刊
在天地间云游rn身为一个生长于西子湖畔的杭州人,艺术家沈烈毅对茶有着莫名的亲切感,“我的工作室就在茶园边上,所以来到这个接地气的村落,感觉很亲近,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能激发更多的灵感.”rn午后的阳光给寒溪村这座“没有屋顶的露天美术馆”升温,沈烈毅老师散布在村落各处的作品无一不受到太阳最直接的眷顾.在村口远远望见茶田中显眼的“鸟巢”,大家纷纷端起相机由远及近围在它的四周转,一路被沈老师引到茶田里面.
期刊
为未来而有机rn为了守护人类希望和健康而生的“有机”,赋予了可持续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当更多人开始关注粮食与蔬菜,以环保的方式,了解并选购有机产品来守护健康时,一种纯净、天然的饮食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身边最日常的衣食住行出发:有机棉麻制品、有机化妆品、有机食品等,我们的每一次选择与购买,都是对自我健康、家人健康和环境健康的选择,也是为地球绿色未来投上的郑重的一票.
期刊
拥抱是表达爱意的最佳方式吗?rn知名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童年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中,提出“孩子从出生到2岁这个时段,是对他人、对世界建立信任感的关键期”.而这种信任感与安全感的建立主要来源于母亲的拥抱、哺乳:通过一系列的肌肤之亲,婴儿知道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