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这个铁警“爱管闲事”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警是中国警察系统中的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每天都存和铁路打交道,十年如一日地沿着铁路轨道巡逻,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南昌铁路公安局福州公安处武夷山站派出所的郭忠,是铁警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锅巴”“蝈蝈”“高压锅”……这些都是郭忠的“昵称”。
  对这些“外号”,郭忠非但不生气,逢人问起还笑眯眯地回答:“都是小孩子们乱叫的。”因为他知道,这些称呼,正是自己人生最珍贵的注脚。
  14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孩子们为郭忠起的这些“外号”并无贬义,相反地,是源自大家对他的信任和喜爱。
  在郭忠负责的辖区,铁路沿线有许多学校。郭忠通过调查发现,陈家寨村王家园自然村有18名小学生每天要走3公里山路上学,一旦遇到下雨天,山路变得泥泞湿滑,孩子们就改道步行铁路,途中还要穿过150米的铁路隧道,十分危险。
  郭忠多次向县镇两级政府反映,建议雇车接送学生。在永平镇政府和陈家寨村委的支持下,郭忠的建议被采纳。从那之后,每月所需的雇车费用由镇、村、家长共同负担,结束了孩子们起早贪黑走山路或过铁路上学的历史。
  自从2001年到武夷山工作后,郭忠每学期都会到辖区各个学校进行面对全体师生的铁路安全讲座或简短的铁路安全宣传工作,并常年在14所学校担任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
  大安小学是沿线众多学校之一,学校里的师生对郭忠早已熟稔。这一天,郭忠又来到大安小学开展寒假前的铁路安全宣传工作。
  他刚走进校园,就有一群孩子喊着“郭爷爷”围了上来。因为一学期来很多次,他已经成了这里的名人。在学生们的心里,郭忠的地位不亚于老师,也正因为如此,每次郭忠到学校进行铁路安全宣传,学生们都认真聆听,并将他的话牢记于心。
  近年来,当地没有发现学生到铁路沿线玩耍或其他影响铁路安全的行为,这与郭忠对学生的铁路安全宣传教育密不可分,他的宣传教育有时比教师的宣传教育效果还好。
  郭忠家里并不富裕,妻子退休在家,一直省吃俭用。可是一涉及辖区内孩子上学的事,他总是义不容辞。“事关孩子读书的事,这忙,我一定会尽力去帮!”
  2015年9月,他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回到武夷山后,他把3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包括武夷山崇安小学在内的多所学校的贫困儿童。
  多年来,他帮助几十个困难家庭的孩子顺利上学,先后为沿线中小学校捐款总额达10多万元。“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要大家都怀有一份爱心,尽自己一份心意,孩子们读书就不会成为—件难事。”
  他说,只要贫困孩子都能有学上,就是他最大的快乐。为了这份快乐,付出再多他也无怨无悔。
  给耕牛“落户”
  从警30多年,郭忠始终在基层铁路派出所工作。1981年,他从部队退伍,到铁路上工作。两年后,他成为了一名铁警,在江西、福建邵武等17个山区沿线小站驻守。
  也许在常人看来,这份工作平凡又单调,他却将这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倾注了无限的热情。
  1998年,峰福铁路横南段(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开通。这条横跨武夷、连接闽赣的大动脉,给原本闭塞落后的沿线山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可是问题也接踵而至。当地大部分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未曾离开过,也没有接触过铁路,安全意识淡薄,铁路常识匮乏,导致不少麻烦的产生。
  2000年初,郭忠申请来到福州铁路公安处武夷山派出所工作。这里地理位置偏僻,条件十分艰苦,守卫峰福铁路横南段50公里的铁路线安全是郭忠的职责。
  “山里第一次有了铁路,村民们对它完全不了解。”郭忠说,当时有村民拿着10元钱,拦住火车,说要搭车去外地,“小孩子在铁轨上玩闹,朝火车扔石块,还拆铁质零件当废品卖,回来买糖吃,看着就揪心。”
  沿线的农民一直有放“野牛”的习惯,就是秋收后把牛牵到山里放养,春耕时再牵回来。这些放养的“野牛”仿佛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跑到铁路上跟火车“顶牛”,时刻威胁着行车安全。
  铁路开通的第一个月,当地就连续发生了两起火车撞死耕牛事故。这不仅给铁路部门带来严重损失,还造成铁路部门和村民关系紧张的局面。不明情况的村民迁怒“铁路”,有的甚至扬言要拦截列车。
  来到武夷山后,郭忠主动扛起了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的任务。
  一开始,村民们嫌这个新来的警察“很麻烦”,很多人看到他就躲着走,有的甚至连门都不让他进,“孩子们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但是他不厌其烦,一次不行就两次,家里找不到人就去田间地头。他深知大家的思想根深蒂固,想要改变不能靠一日之功。
  那些日子,走家串户告诉村民修铁路的作用和乘车方式,以及耕牛放养可能对铁路造成的危害,占据了郭忠的大部分时间。
  逢年过节,郭忠就带上对联、年画等小礼品去农民家拜年,有时他还自掏腰包,请人上门帮村民搭盖牛棚。慢慢的,村民们都觉得这个警察虽然“爱管闲事”,但态度十分真诚。
  感情上接受了老郭,村民们终于肯给“面子”了。他们渐渐改变了延续几百年的放“野牛”习惯,铁路沿线的治安一天天好起来。
  除了帮助村民把牛圈养起来,郭忠还想到了给耕牛“落户”的办法。他组织村民们签订安全协议,给耕牛都上了“户口本”。
  他自己有个小本本,凡是在他那里登记注册的牛,他都记在这个小本本上,“现在谁家养了几头牛,我一清二楚”。
  同时,他将当地的情况反映给村委会和政府,乡镇政府设立专项护路经费维护铁路安全。针对铁路线路两侧山间小路多、无人道口多、牛羊等牲畜易上道等隐患,他带领村民用杉木毛竹设置“土栅栏”,既经济又实用。
  通过郭忠的努力,辖区陈家寨连续五年达到了“三无安全年”(无危行案件、无车辆肇事、无路外伤亡)的标准。
  “老郭”牌工作法   这么多年过去,对郭忠来说,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这里,和这座山、这条路,和这里的村民融为一体。
  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郭忠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乡镇村必进、中小学必进、农户家里必进;广交百姓朋友、广交职工朋友、广交乡村干部朋友;多走动、多宣传、多总结。简而言之,就是“三进、三交、三多”。
  为了提高铁路安全的宣传成效,他制作了40套宣传挂图,另编写了3套教材和1套顺口溜,并将铁路器材实物搬进村庄、学校,用实物为人们讲解和演示,利用手机短信编发不同安全提示。“三进、三交、三多”的群众工作法,逐渐在全路推广。
  这套方法他经常用在为学校宣传安全知识方面,“方法很简单,关键是要勤快,要坚持”。郭忠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话。
  碰到“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他就想出各种各样有关铁路安全的谜语,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学到知识,有时他还会买一些小奖品作为奖励。日子久了,沿线14所中小学校的师生没有不认识他的。
  铁路沿线的孩子都是叫着“郭爷爷”长大的,调皮的则叫他“蝈蝈”“高压锅”,有些孩子还会打电话给他讲心事。有郭忠在的日子,没有孩子在铁路上出过事。
  作为一名铁路警察,巡线是郭忠的本职工作。按所里的规定,一个星期至少巡逻两次,而他每天都去,每次5公里,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山区的铁路都在荒郊野岭,郭忠有一辆摩托车,每次出发时就在后面插个小旗子,上面写着“三保安全宣传队”七个字。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铁路沿线都空无一人,郭忠的小旗子迎风招展,是唯一的一抹鲜亮。
  只要是辖区里的事,郭忠都会放在心上。他不定期组织同事们捐出自己的旧衣服和一些粮油。“衣服虽然旧了,但是一些困难群众还用得着,也是所里的一点心意。”
  就算是对待陌生人,郭忠也是一腔热忱。2007年冬天,他在巡线途中发现16名农民工在铁路上漫无目的地乱走,询问情况后得知,他们因老板拖欠工资,没钱回家。了解情况后,郭忠多方奔走,帮他们要回了拖欠的4万元工资。
  冬天山区气候湿冷,陈家寨的村民们喜欢聚在一起,喝点白酒驱寒,郭忠就托跑北京线的乘警捎回正宗的二锅头分给大家。
  他是老百姓口中的“郭警官”,孩子们口中的“郭爷爷”,而镇里干部则称呼他“郭村长”。不同的称谓,同—份信任。
其他文献
海上画派见证了中国传统绘画一个多世纪的启承革新,在细数一连串相继辞世的近现代大家名号之后,海派多少显得有些清寂寥落,虽然仍有不少继承者以创新为名不断进行种种艺术实验,但终究还需要时间的检验。陈佩秋是一位现今重要的海派艺术见证者和践行者,与谢稚柳伉俪情深外,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均深受关注。近日,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丹青致优——陈佩秋书画艺术展”,展品主要分为拟古之作和现代水墨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