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IND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植物保护通论是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农学类专业和本课程特点,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植物保护通论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植物保护通论;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1-0141-3
  Abstract: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is a main course for agronomy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ty and the course,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experiment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ode. As a consequence,we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General 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Practice
  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是面向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各类病原学和害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掌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涵盖了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农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对于提高学生今后解决农业生产中植保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植物保护通论课程的学时数也进行了相应的缩减。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技术,笔者以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农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植物保护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是连接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优秀的教材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基础,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选择教材应以实用为根本、够用为尺度,内容精炼和全面为基准[1]。针对目前可应用于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教学中的教材较少的现象,沈阳农业大学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植物病虫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教材),并于2017年正式出版。该教材共分9章,前4章为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理论,后5章为重要代表性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控方法。教材内容精炼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的基础性、系统性及生产实践的代表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能够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2]。植物保护通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内容繁杂,而目前的授课学时只有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基于此,课程组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并以突出重点、精炼高效为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以保证在限定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本课程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2大部分,其中总论部分重点讲解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的病状、植物病害病原物、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及发病过程、昆虫的形态学和生物学、昆虫的分类及昆虫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总论部分是整门课程的基础,只有理解和掌握了病虫害的基本知识,才能为各论部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各论部分主要讲述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植保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繁多而学时有限,根据农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生产实践,重点调整了各论部分的授课内容,按照作物类型讲解水稻、玉米、大豆病虫害及地下害虫的发生及防治。在每类作物的病虫害中,详细讲述重要性较高的代表性病虫害如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螟虫和飞虱,玉米叶斑类病害、黑粉病、黏虫、玉米螟等,其他次要害虫则留给学生课后自学,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教学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优化使用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的重点是解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由“教”向“导”的转变[3]。在植物保护通论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随时将问题引入讲授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直翅目昆虫的特征时,不是由教师直接把特征一一罗列出来,而是先让学生以蝗虫为例,结合前面2章学到的知识,阐述其形态及生物学习性的主要特点,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并使他们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师生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4]。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標志。植物保护通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多媒体教学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涉及的病虫害内容繁多,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枯燥,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同时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也极大地方便了植物保护通论课程的教与学。将教学课件及各种教学资源全部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并进行在线测试,进一步提高了植物保护通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3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5]。实验教学环节是植物保护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掌握相关的植物保护基本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植物保护通论课程的实验学时共计16学时,将实验与理论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及时更新优化了实验内容(总论4个,各论4个),自编了适用于实验教学使用的《植物保护通论实验指导》。由于植物保护通论实验离不开病虫害标本,因此实验标本的质量对实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实习及科研调查等机会采集了大量的病虫害标本,补充标本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实验用标本的新鲜性和代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在实验课中,教师先将实验目的和内容简单介绍后,由学生自己对照实验指导及多媒体课件对实验标本进行观察鉴定,然后教师以提问方式让他们对所观察标本进行特征阐述,并将其表现记录在实验成绩中,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自觉性,激发其主动思考问题,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并培养了创新思维。另外,植物保护实验教学中心作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加强硬件设备建设,体视镜和解剖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即将引进的显微数码互动设备将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规范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以往的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成绩主要是由期末闭卷考试来决定,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建立了综合考核评定成绩的办法,即课程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组成。其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学习态度、回答问题情况等;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册的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期末考试题型多样,以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目标,注重考查学生对病虫害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评定方法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更加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语
  植物保护通论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还应不断地对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多的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艳.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65-67.
  [2]黄云,文成敬,龚国淑.《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初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44-47.
  [3]高萍,董辉,王洪平,等.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57-58.
  [4]武德功,杜军利,黄保宏,等.動植物检疫专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2):146-148.
  [5]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3-6.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在分析《作物栽培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超星学习通APP,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把先进的网络端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探索教学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打造高效的智慧课堂,为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作物栽培原理;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采用临洮县1981—2010年气候历史资料,运用气候学的原理和方法,对2018年该县光、温、水等气象要素及重大灾害性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临洮县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正常,降水偏多,但时空分布差异大,日照总时数偏少。主要天气事件有强降温、连阴雨、冰雹、局地强降雨、干旱。  关键词:气候特点;主要天气事件;影响评价;临洮县  中图分类号 P4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园林专业的青年教师一般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虽然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同时面临身份认同困惑、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学与科研如何平衡等困境。为提高园林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应构建多元化的培养制度和教师教学团队,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學热情。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摘 要:针对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运用心理学原理剖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激发学生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根据记忆理论精心设计教学环——针对不同气质学生因材施教;抓住学生从众心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植物学PBL教学成效。  关键词:植物学;心理学;教学成效;PBL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1-0152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河道黑臭现象越来越普遍,黑臭河道治理已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以南京市某黑臭河道整治工程为例,阐述了其黑臭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措施,并评估了治理效果,为区域内类似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關键词:黑臭河道;整治;效果评估;建议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2-0131-2  2015年4月,国务院颁发
摘 要: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用水相关资料的收集,采用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用水定额的覆盖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河南省农业用水定额与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用水;定额评估  中图分类号 S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3-0146-04  Abs
摘 要: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生产类非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实践性。为了适应地方院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着“精简优化、加强基础、突出应用”的原则,对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通过科学合理精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植物保护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突出区域特色的应用教学内容等3项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