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享受审美,完善人格,对提升人生境界、增进社会文明具有重大的价值。“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要想进行“真正的全阅读”教育,我们应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重构学校全阅读教育体系。
一、 全阅读是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
全阅读是以“阅读是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通过强化阅读使受教育者实现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全员全科全程式的阅读方式。
全阅读教育将阅读从教学层面提升至教育层面。以传统教育观来看,阅读只是智力活动,属教学范畴;其实,阅读不仅是智力活动,更是完善人格的活动,应当负起教育的责任。
全阅读教育将阅读从语文学科拓展至各个学科。以传统课程观来看,阅读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任务,而在全阅读教育模式里,阅读训练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同时也是各个学科(全科)的任务。以工具论来看,阅读只是手段,是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在全阅读教育模式里,阅读不只是手段,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目的,“通过阅读(工具论)”“为了阅读(目的论)”,两者的有机融合,才是“全阅读教育”的真谛。
全阅读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又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全阅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研究着眼于以校为本进行全阅读教育尝试,通过梳理、品析一个个成功案例,形成较为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沟通阅读教育实践和阅读教育理论。
二、全阅读教育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对在某个学校实行全阅读教育的理念、指导思想、功能要素、操作要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构建全阅读教育的理论而积累可资借鉴的感性素材;在大量而丰富的阅读教育实践基础上,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判读、分析,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经验筛选等方法,构建全阅读教育的活动模式;通过全阅读教育的途径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儿童的发展,推动教师的发展,在大手拉小手的共读中,使学校成为阅读的一个起点,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点。
在欧美发达国家,儿童阅读受到高度重视。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美国联邦政府自1995年再度提倡学童读写运动,陆续提出“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等多项措施,并不断推动以立法的形式将美国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法律化。1996年4月,“阅读是基础”运动在英国登陆,推动、改变着英国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重拾阅读的乐趣,“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在亚洲,日本文部省把公元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拨款充实学校图书,并在上野公园内建成“国际儿童图书馆”。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受欧美的影响,也极为重视儿童早期阅读活动。
2002年,“营造书香校园”活动也在我国内地兴起。目前,共有20个实验区、600多所学校、100多万师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诵读“中华经典”,撰写读书笔记,举办“校园读书节”,举办读书报告会……推动了中小学生的图书阅读。但许多研究与实验还只是把阅读视作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而未能将阅读视作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不仅是现时的存在方式,也是未来的存在方式,因而也就不可能对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有真正的把握,使得这些研究与实验不可能深入下去。“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为了让学校承担起“真正的教育”,我们就不能不重新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建构和文化生成两个方面重构学校阅读教育体系,在自我阅读、生生阅读、亲子阅读、师生阅读中,让全阅读教育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除了认识的局限之外,更多的困惑是提出了阅读理念,但没有解决具体的操作实施问题,阅读教育只是口号、形式,没有成为行为方式,更没有成为生存方式。至于能够着眼于模式建构的就更少。本研究力求在上述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三、 全阅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研究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在正确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要构建学校新阅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优秀而诗意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阅读教育的一般问题研究主要有本质内涵、功能要素、价值意义、操作路径等;全阅读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阅读教育的主要理论及实践经验检索与剖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阅读教育史学习与借鉴;关于模式建构主要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梳理,成功案例的筛选、提升,具有校本特色阅读文化的建设等。
全阅读教育营造校园全阅读的浓烈氛围,树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的理念;制订各项有利于师生阅读的制度,使阅读由人治的“柔性”转变为制度的“刚性”;加大校本阅读课程的开发,倡导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阅读课程;在各学科特别是非语文学科中大力渗透阅读理念,努力创造具有学科特色的阅读方略;花大气力推进学校阅读兴趣社团的建设,做到各年级、各班级全覆盖、多层面、有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活动,并鼓励各班创造具有个性特色的活动;加强阅读的社区共建与亲子共读,使阅读成为连接学校、家庭、社区的桥梁与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首先要为自己点燃一盏灯。点燃自己的心灯,才能照亮孩子们的阅读旅程,带领他们一起投入到阅读的无限时空中,融入并生发出新的智慧和温暖。
从存在哲学的全新视角来看,小学全阅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研究集中关注阅读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阅读在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制度构建和文化生成两个方面架构学校阅读教育体系,并抓住建设渲染、制度构建、课程开发、学科渗透、兴趣社团、活动推进、社区共建、亲子共读等八个方面具体加以实施。在强调全面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终身阅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长。
一、 全阅读是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
全阅读是以“阅读是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通过强化阅读使受教育者实现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全员全科全程式的阅读方式。
全阅读教育将阅读从教学层面提升至教育层面。以传统教育观来看,阅读只是智力活动,属教学范畴;其实,阅读不仅是智力活动,更是完善人格的活动,应当负起教育的责任。
全阅读教育将阅读从语文学科拓展至各个学科。以传统课程观来看,阅读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任务,而在全阅读教育模式里,阅读训练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同时也是各个学科(全科)的任务。以工具论来看,阅读只是手段,是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在全阅读教育模式里,阅读不只是手段,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目的,“通过阅读(工具论)”“为了阅读(目的论)”,两者的有机融合,才是“全阅读教育”的真谛。
全阅读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又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全阅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研究着眼于以校为本进行全阅读教育尝试,通过梳理、品析一个个成功案例,形成较为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沟通阅读教育实践和阅读教育理论。
二、全阅读教育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对在某个学校实行全阅读教育的理念、指导思想、功能要素、操作要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构建全阅读教育的理论而积累可资借鉴的感性素材;在大量而丰富的阅读教育实践基础上,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判读、分析,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经验筛选等方法,构建全阅读教育的活动模式;通过全阅读教育的途径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儿童的发展,推动教师的发展,在大手拉小手的共读中,使学校成为阅读的一个起点,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点。
在欧美发达国家,儿童阅读受到高度重视。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美国联邦政府自1995年再度提倡学童读写运动,陆续提出“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等多项措施,并不断推动以立法的形式将美国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法律化。1996年4月,“阅读是基础”运动在英国登陆,推动、改变着英国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重拾阅读的乐趣,“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在亚洲,日本文部省把公元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拨款充实学校图书,并在上野公园内建成“国际儿童图书馆”。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受欧美的影响,也极为重视儿童早期阅读活动。
2002年,“营造书香校园”活动也在我国内地兴起。目前,共有20个实验区、600多所学校、100多万师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诵读“中华经典”,撰写读书笔记,举办“校园读书节”,举办读书报告会……推动了中小学生的图书阅读。但许多研究与实验还只是把阅读视作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而未能将阅读视作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不仅是现时的存在方式,也是未来的存在方式,因而也就不可能对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有真正的把握,使得这些研究与实验不可能深入下去。“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为了让学校承担起“真正的教育”,我们就不能不重新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建构和文化生成两个方面重构学校阅读教育体系,在自我阅读、生生阅读、亲子阅读、师生阅读中,让全阅读教育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除了认识的局限之外,更多的困惑是提出了阅读理念,但没有解决具体的操作实施问题,阅读教育只是口号、形式,没有成为行为方式,更没有成为生存方式。至于能够着眼于模式建构的就更少。本研究力求在上述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三、 全阅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研究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在正确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要构建学校新阅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优秀而诗意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阅读教育的一般问题研究主要有本质内涵、功能要素、价值意义、操作路径等;全阅读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阅读教育的主要理论及实践经验检索与剖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阅读教育史学习与借鉴;关于模式建构主要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梳理,成功案例的筛选、提升,具有校本特色阅读文化的建设等。
全阅读教育营造校园全阅读的浓烈氛围,树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的理念;制订各项有利于师生阅读的制度,使阅读由人治的“柔性”转变为制度的“刚性”;加大校本阅读课程的开发,倡导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阅读课程;在各学科特别是非语文学科中大力渗透阅读理念,努力创造具有学科特色的阅读方略;花大气力推进学校阅读兴趣社团的建设,做到各年级、各班级全覆盖、多层面、有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活动,并鼓励各班创造具有个性特色的活动;加强阅读的社区共建与亲子共读,使阅读成为连接学校、家庭、社区的桥梁与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首先要为自己点燃一盏灯。点燃自己的心灯,才能照亮孩子们的阅读旅程,带领他们一起投入到阅读的无限时空中,融入并生发出新的智慧和温暖。
从存在哲学的全新视角来看,小学全阅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研究集中关注阅读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阅读在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制度构建和文化生成两个方面架构学校阅读教育体系,并抓住建设渲染、制度构建、课程开发、学科渗透、兴趣社团、活动推进、社区共建、亲子共读等八个方面具体加以实施。在强调全面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终身阅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