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m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方法

收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入ICU时心肌肌钙蛋白I(cTnI)分为心肌损伤组(cTnI≥0.15 μg/L)和非心肌损伤组(cTnI<0.15 μg/L)。记录103例患者入ICU 6 h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最差值;同时记录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预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项指标及APACHEⅡ评分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结果

① 103例脓毒症患者中,合并心肌损伤58例,未合并心肌损伤45例。心肌损伤组患者血清PCT、CRP、NT-proBNP、CK-MB、cTnI、H-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CT(μg/L):3.46±1.35比1.89±0.43,CRP(mg/L):81.1±26.8比65.3±19.1,NT-proBNP(ng/L):8 261.4±2 346.9比6 120.2±1 809.6,CK-MB(U/L):15.89±6.25比12.14±4.24,cTnI(μg/L):1.50(0.91,2.21)比0.18(0.16,0.19),H-FABP(μg/L):26.45±8.24比12.82±5.73,APACHEⅡ评分(分):24.0(18.0,29.0)比16.0(14.0,18.0),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CT、CRP、APACHEⅡ评分与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CK-MB、cTnI、H-FABP均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的诊断效能(AUC=0.916)优于NT-proBNP(AUC=0.756)和CK-MB(AUC=0.675);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可达0.921,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8.2%。②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存活23例,死亡35例。死亡组患者血清PCT、CRP、NT-proBNP、CK-MB、cTnI、H-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CT(μg/L):3.86±1.27比2.84±1.24,CRP(mg/L):92.3(65.0,101.7)比74.3(65.7,79.8),NT-proBNP(ng/L):9 106.4±2 013.9比6 975.5±2 266.7,CK-MB(U/L):17.90±6.49比12.82±4.46,cTnI(μg/L):2.11±0.86比1.12±0.44,H-FABP(μg/L):30.08±7.90比20.93±5.14,APACHEⅡ评分(分):25.0(20.0,30.0)比19.0(17.0,24.0),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死亡的评估效能(AUC=0.839)优于PCT(AUC=0.707)、CRP(AUC=0.716)、NT-proBNP(AUC=0.761)、CK-MB(AUC=0.733)、cTnI(AUC=0.824)和APACHEⅡ评分(AUC=0.724);NT-proBNP、cTnI联合H-FABP的AUC可达0.888,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82.6%。

结论

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早期联合检测NT-proBNP、CK-MB及H-FABP可使脓毒性心肌损伤的诊断能力显著提高,NT-proBNP、cTnI联合H-FABP可明显提高对脓毒症心肌损伤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我国高原面积大、海拔高、居住人口多,恶劣的高原环境严重影响人群健康,急性高原病发生率最高可达90%,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心血管系统是高原暴露后最早响应的系统之一,然而,高原心血管响应的特征与机制不甚清楚,在急性高原病发生中的意义也尚未揭示,急性高原病发生率居高不下。因此,降低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提高整体防治水平,已成为迫切需求。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黄岚教授带领项目组,历时15年建立了国内最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鉴别基础状态下左室充盈模式正常的无症状性II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化发生率,以正确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病率。方法:对63例血糖控制良好的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应用二尖瓣血流充盈模式区分左心室舒张功能状态,应用Valsalva实验鉴别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化与左心室正常充盈状态。结果:左心室充盈状态正常34人(54%)、异常29人(46%
目的:探讨FEZ1/ LZTS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缺失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50例原发性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EZ1/LZTS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FEZ1/LZTS1基因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喉癌组织(P<0.01);在喉癌组织中FEZ1/LZTS1基因阳性表达率随其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参数联合凝血参数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凝血指标检测,术后经过系统随访的宫颈癌患者120例[年龄25~70(47.9±8.5)岁]。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非复发组,使用两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成人患者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核医学科检出的5例IM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77岁)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对病变部位(淋巴结、扁桃体、骨髓、肝等)淋巴组织的分布进行分析,并采用半定量法对病变部位18F-FDG放射性摄取进行测定。结果5例IM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