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调整是为了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服务的,而高校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它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
关键词:人才培养 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 教学质量
1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先进的教学方法给高校教学活动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例如MOOCS,席卷全球的“慕课”风暴,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将推动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或将重塑高等教育版图,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建设科学、灵活开放的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也将掀起学生学习习惯、方式方法的大变革。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高校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它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因此,我们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 现行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依据调研结果显示,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考试内容和题型固定僵化,局限于书本知识,容易导致考风不正。
大学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
一方面,老师围绕教学大纲命题,过于侧重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考核,使得考试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空间很小,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发挥;
另一方面,老师图省事,出题沿袭“规矩”和“传统”,客观题占很大的比重,主观题比重太小,只考虑了考试的公平性,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另外客观题比重过高容易使学生投机取巧,造成考试作弊等不正之风,考风不正有学生的自身原因,考试题型固定、考试内容不灵活是更重要的原因。
2.2 考核次数太少,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2]。
现在大多数课程还只是单凭一次期末考试获得该课程的大部分成绩(根据教师对考试重视程度的不同,平时成绩的考查和记分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过少的考核次数,使得最终成绩具有很大的投机性,甚至会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不良倾向,单凭一张试卷定学生培养质量实在没有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课程考核方式本应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只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在考试前将笔记、要点、历年试卷复印来死记硬背,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机械记忆概念、理论知识上,这种考核形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它缺乏科学性,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3 考核成绩评价主体局限、评定方式片面,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标准有失偏颇[3]。
很多高校的课程考核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70%)两部分组成,课程考核形式多样,除开卷、闭卷形式外,还有论文、报告、作品、课堂讨论、课程作业等非试卷形式,一般老师的做法是将非试卷形式的测试和出勤作为平时成绩来记录,但由于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为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师自我把关,形成教、考、评一体化,这样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欠缺科学性和全面性。学生很少参与评价,或者只是被动接受评价,师生二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削弱了课程考核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另一方面,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挂钩,还关系到学生的升级、毕业与学位的获得,学生就会更加依赖占的比例较大的期末卷面成绩,想方设法地、投机取巧地取得高分,这种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标准不客观,不科学。
综合以上种种现象,虽然有其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例如高校扩招导致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深入;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安排难以合理等因素,但同时也说明了现行的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目的,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质量要求有一定差距,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3 探索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5]
高校的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覆盖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院校而言,课程考核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大课题,根据调研结果,很多高校基本依据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70%的比例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而且绝大部分课程考核模式多年来一成不变,诸多因素导致测量学生培养的质量的标准有失偏颇。随着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及良好的素质修养,尤其现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教学,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已不适用于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弊病,对症下药,探索更科学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顺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1 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在政策上有质量监督的指导和支持。
高校要强化课程的过程考核,鼓励教师依据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与学上较以往有更多的投入,并从制度上预防和监督考核过程中的随意性,杜绝走过场。 3.2 拓宽考试内容覆盖面,创新考试内容,丰富考试题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的能力,考试改革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命题的时候围绕教学大纲,但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有创新性的、不能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应避免过多的机械记忆,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进行解答,并以创新性作为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调整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丰富考试题型,对于引导和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僵化的考试题型和考核方式会让学生有只在考前磨刀的侥幸心理,平时投入的精力过少,丰富的考试题型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认真上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问题,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特别是对于应用型科目,可以尽量减少笔试内容,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非应用型课程,考试内容应以综合性的命题为主,命题侧重于对知识和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以及相关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有意识地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及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考试内容和范围,丰富考试题型,在命题过程中降低试卷中客观题的比例,提高主观题的比例,以开放性强、拓展性强、创新性强为命题主旨,让学生能够运用平时学习的基本理论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控制考场上作弊的行为,也可以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局面。
3.3 考核形式多样化,考试成绩评定科学化,评价过程公平公开化,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门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特别是课程内容的内在性质差异很大。教师在实际课程考核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可以将几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根据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是很必要的,可以把开卷、闭卷、小论文、机考、演讲、小设计等各种形式应用于阶段性的测试,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且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激励老师和学生在平时课程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加注重成绩的动态获得过程,使考核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考定乾坤”。教学和考核相辅相成地动态进行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能实时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利于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公平公开的成绩评价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很好的手段。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与公平,对于卷面考试,可以实行流水评卷;对于考核方式比较灵活的课程,特别是平时成绩部分,可在考核过程中适当添加学生之间互评成绩的比例,若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对问题是理解的,只是卷面上表达不好而影响成绩,应该可以酌情修改考核评价。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看到教师是认真地考评,而不是机械给分,也尽可能地减少了课程任课教师的评价主观任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科学的考核形式和成绩评定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也有利于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掌握自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更能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其创新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修养,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只有依托多样化、科学化的考核方式,应用化的考核内容,公平公开化的考核过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等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随着国内外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现有的考核方式是否真正在培养合格、优质的人才上起了重要作用,或者是阻碍了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新审视人才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科学的课程考核手段能够有效地了解教学现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促进学生的才能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蕾艳,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12年6月中旬刊.
[2]苗秀玲.高校考试制度及考核方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2).
[3]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4]王静.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11).
[5]马鹏,王天佑.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体系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8(6).
课题项目:
该课题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
张明芳(1978-),女,湖北赤壁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管理。
关键词:人才培养 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 教学质量
1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先进的教学方法给高校教学活动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例如MOOCS,席卷全球的“慕课”风暴,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将推动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或将重塑高等教育版图,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建设科学、灵活开放的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也将掀起学生学习习惯、方式方法的大变革。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高校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它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因此,我们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 现行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依据调研结果显示,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考试内容和题型固定僵化,局限于书本知识,容易导致考风不正。
大学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
一方面,老师围绕教学大纲命题,过于侧重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考核,使得考试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空间很小,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发挥;
另一方面,老师图省事,出题沿袭“规矩”和“传统”,客观题占很大的比重,主观题比重太小,只考虑了考试的公平性,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另外客观题比重过高容易使学生投机取巧,造成考试作弊等不正之风,考风不正有学生的自身原因,考试题型固定、考试内容不灵活是更重要的原因。
2.2 考核次数太少,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2]。
现在大多数课程还只是单凭一次期末考试获得该课程的大部分成绩(根据教师对考试重视程度的不同,平时成绩的考查和记分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过少的考核次数,使得最终成绩具有很大的投机性,甚至会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不良倾向,单凭一张试卷定学生培养质量实在没有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课程考核方式本应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只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在考试前将笔记、要点、历年试卷复印来死记硬背,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机械记忆概念、理论知识上,这种考核形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它缺乏科学性,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3 考核成绩评价主体局限、评定方式片面,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标准有失偏颇[3]。
很多高校的课程考核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70%)两部分组成,课程考核形式多样,除开卷、闭卷形式外,还有论文、报告、作品、课堂讨论、课程作业等非试卷形式,一般老师的做法是将非试卷形式的测试和出勤作为平时成绩来记录,但由于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为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师自我把关,形成教、考、评一体化,这样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欠缺科学性和全面性。学生很少参与评价,或者只是被动接受评价,师生二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削弱了课程考核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另一方面,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挂钩,还关系到学生的升级、毕业与学位的获得,学生就会更加依赖占的比例较大的期末卷面成绩,想方设法地、投机取巧地取得高分,这种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标准不客观,不科学。
综合以上种种现象,虽然有其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例如高校扩招导致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深入;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安排难以合理等因素,但同时也说明了现行的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目的,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质量要求有一定差距,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3 探索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5]
高校的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覆盖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院校而言,课程考核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大课题,根据调研结果,很多高校基本依据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70%的比例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而且绝大部分课程考核模式多年来一成不变,诸多因素导致测量学生培养的质量的标准有失偏颇。随着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及良好的素质修养,尤其现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教学,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已不适用于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弊病,对症下药,探索更科学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顺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1 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在政策上有质量监督的指导和支持。
高校要强化课程的过程考核,鼓励教师依据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与学上较以往有更多的投入,并从制度上预防和监督考核过程中的随意性,杜绝走过场。 3.2 拓宽考试内容覆盖面,创新考试内容,丰富考试题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的能力,考试改革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命题的时候围绕教学大纲,但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有创新性的、不能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应避免过多的机械记忆,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进行解答,并以创新性作为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调整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丰富考试题型,对于引导和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僵化的考试题型和考核方式会让学生有只在考前磨刀的侥幸心理,平时投入的精力过少,丰富的考试题型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认真上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问题,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特别是对于应用型科目,可以尽量减少笔试内容,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非应用型课程,考试内容应以综合性的命题为主,命题侧重于对知识和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以及相关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有意识地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及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考试内容和范围,丰富考试题型,在命题过程中降低试卷中客观题的比例,提高主观题的比例,以开放性强、拓展性强、创新性强为命题主旨,让学生能够运用平时学习的基本理论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控制考场上作弊的行为,也可以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局面。
3.3 考核形式多样化,考试成绩评定科学化,评价过程公平公开化,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门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特别是课程内容的内在性质差异很大。教师在实际课程考核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可以将几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根据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是很必要的,可以把开卷、闭卷、小论文、机考、演讲、小设计等各种形式应用于阶段性的测试,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且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激励老师和学生在平时课程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加注重成绩的动态获得过程,使考核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考定乾坤”。教学和考核相辅相成地动态进行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能实时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利于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公平公开的成绩评价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很好的手段。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与公平,对于卷面考试,可以实行流水评卷;对于考核方式比较灵活的课程,特别是平时成绩部分,可在考核过程中适当添加学生之间互评成绩的比例,若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对问题是理解的,只是卷面上表达不好而影响成绩,应该可以酌情修改考核评价。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看到教师是认真地考评,而不是机械给分,也尽可能地减少了课程任课教师的评价主观任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科学的考核形式和成绩评定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也有利于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掌握自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更能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其创新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修养,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只有依托多样化、科学化的考核方式,应用化的考核内容,公平公开化的考核过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等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随着国内外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现有的考核方式是否真正在培养合格、优质的人才上起了重要作用,或者是阻碍了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新审视人才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科学的课程考核手段能够有效地了解教学现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促进学生的才能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蕾艳,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12年6月中旬刊.
[2]苗秀玲.高校考试制度及考核方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2).
[3]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4]王静.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11).
[5]马鹏,王天佑.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体系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8(6).
课题项目:
该课题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
张明芳(1978-),女,湖北赤壁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