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的“田野”上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uji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人类学,是“Ethnomusicology”的直译,一直以来都与“民族音乐学”的概念相模糊。在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成立价值上,学界一直都存有争议。本文中,笔者将对“音乐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的概念进行简单区分。以及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田野考察中的方法论问题,从而提升研究过程中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音乐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
  (一)概念界定与冲突
  “Ethnomusicology”这一西方学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我国受到广泛推广和讨论。1980 年“南京会议”第一次正式启用了“民族音乐学”的称谓,这一决定被很多音乐学家所关注。同时,将Ethnomusicology直译为“民族音乐学”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魏廷格指出,“民族”一词本身就指向不明,中国音乐研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因此,他建议用“中国音乐学”替代非 EML(Ethnomusicology)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学。
  到了九十年代,赵宋光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民族音乐学”这词在欧洲语言中称为Ethnomusicology,而Ethno-的原意是“人种”,侧重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民族音乐学(这里指“Ethnomusicology”)的研究也带有很浓重的人种音乐学成分,这与中国各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的研究状态是完全不相符的。因为在我国的民族音乐研究又主要偏重于人类文化性、语言学和民俗学范畴。因此,这样的直译显然是不客观的。之后又有了各种讨论,在此不一一详述。
  (二)对于音乐人类学的概念认知
  音乐人类学从学科创始起就一直面临学科定义与范畴无法明确界定,在学科名称上也存在歧见的局面,甚至连此学科的存在价值都受到过质疑。但随着各音乐学家以及学者们对音乐人类学的多年探索,其概念也从学科上的定义上升到了方法论上的引导与人类学带来的多面视角。
  于是,音乐人类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成熟表现,已然不再是以某种学科身份存在在其中,而是能够将人类学所包含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吸收性等跨学科性质在音乐学研究中发扬光大。试想,如果国内外学者对音乐人类学的概念统一地有一个规定性的理解和定义,那么音乐学的研究也将具有更多的局限性。
  (三)田野考察的人类学探索
  随着音乐人类学的不断推广,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式发生了变化。“田野考察”的实践方式也开始广泛被各专家、学者所接受和采用。如音乐学家薛艺兵所说,历史音乐学者通过图书馆里的音乐文献研究遥远的过去;历史音乐人类学者则通过脚下田野中的鲜活音乐追寻历史的遗痕。相比之下,后者更接近于研究对象本体,也更接近于研究对象,从而在同一环境下对当地文化、音乐和习俗有更深入地理解。
  由此可见,民族音樂学研究需要真正的将目光投向“人”,而非单纯地从文献材料中获取相关资料并作为一手材料来使用。不可否认,这是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转变和发展的积极趋势。
  二、田野工作之记录——音乐民族志
  (一)音乐民族志之概念引申
  音乐民族志是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一种科学报告,也是融在民族音乐学之中的一种对音乐的记述方式。不仅使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可以描述声音,而且还描述出了声音产生和运作的过程。
  (二)步骤与解读
  音乐民族志的写作大致分为逐渐深入的三个层面:描述、解释和理论。描述是最原始的一种考察记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客观地把调查对象的外在表现记录下来即可,但要避免因情感等主观因素导致产生的不客观内容,从而使文字所描写的内容能够尽量准确还原研究对象本身。对此,薛艺兵引出了“相对论”在音乐学中的概念,即任何客观的事物都并非绝对客观。也就会注意到,研究者往往会因为一些主观因素而使调查内容具有局限性,和不客观因素,这样的情况也必然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分析和评价。
  四、结语
  总而论之,人类学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需要研究者有丰富的田野调查,客观理性的判断,有逻辑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总结与反思。在这些过程中,研究者要有足够的毅力,以及辩证的思考,才能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在此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研究成果才是相对客观和科学的。
  参考文献
  [1] 魏廷格.不单纯是Ethnomusicology的译名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
  作者简介:张淼(1994—),女,汉族,河南省博爱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作者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西海寄校支教三个多月的实践后,根据切身体会,以及与当地的音乐教师交流有感而发。文章从藏族音乐在西海寄校的课堂实现以及结合当地文化的设想,从民族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藏戏等多重种形式音乐出发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我国领土宽广,各地区音乐风格差异很大,这些民族音乐都是我国宝贵的资源,现如今,都在強调元素音乐,母语性的音乐教育,从民族音乐入手,民族元素进入,本篇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奥尔夫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李妲娜对于教学方式及教育思想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具体的课例中也发挥了较大的应用价值。无论是教学维度的拓展还是对于多元学科的共同融入,李妲娜所建构起来的音乐教育体系无疑可为音乐教学者提供较好的经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奥尔夫;思维拓展;学科联结;李妲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艺术门类如何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综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却并未受到好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果没有本土文化的坚实基础,很可能被外国文化所吞噬。本文通过教材,学校,师生四个方面,了解了吉文镇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在去往吉文镇小学进行民族音乐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发现民族音乐在城乡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提高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地位。  【关键词】现状调查;音乐教育;问卷调查  
期刊
【摘要】對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舞蹈律动能够帮助他们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力,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舞蹈律动;音乐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创编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走进
期刊
【摘要】伴随新课改要求的不断深化,全社会对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视力度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提高,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一种具有极强参与性与鉴赏性的组成部分,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音乐合唱教学的优化策略,从合唱技巧、合唱平台与合唱情感三方面进行了相关策略的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音乐;合唱教学;合唱技巧;表演平台;音乐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一、强化合唱技巧
期刊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舞蹈律动恰到好处地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更有效的培养节奏感、韵律感,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音乐形象。  【关键词】舞蹈律动;欣赏教学;音乐感受;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课程标准》(201l版)中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期刊
【摘要】当前中国大学除了专业艺术院校,大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各专业院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课程中没有或很少有音乐普及类课程。在当今高等教育中,这种现象违背了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整体要求,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健康的三观形成。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成功经历,对大学高雅音乐的普及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高雅音乐;普及;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结晶,是集多种功用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式,既能够启迪人的智慧,也能够开阔人的视野;既能够洗涤人的烦恼,也能够陶冶人的心性;既能够提升人的境界,也能够净化人的思想,再加上高中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事情。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声乐教学中的个性与共性,是每个学习歌唱的学生都会遇到,并且有可能产生疑惑的问题。要想处理好声乐表演艺术中词作者,曲作者,唱法,审美方式等多维的关系网,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演唱方式与技巧,在此基础上,将演唱者个人的思想,感情,特点,想象注入到表演之中,运用科学化的求同存异方法,才能使声乐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声乐教学;共性与个性;打开与集中  【中图分类号】J613.3
期刊
【摘要】本文以“吴地山歌进校园”为切入点,论述民俗文化传承意义及将其引进中小学所需遵循的原则和具体运用,深入探讨其在中小学发展及传承中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吴地山歌;中小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一、吴地山歌的传承  吴地山歌是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是现如今依旧存在于吴语群众中的一种口头文化形式。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