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再审事由的思考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b_lzh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事再审事由概述
  我国实行二审终审制,民事再审程序不同于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它不是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而是独立于一审二审程序之外的救济程序。现行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我国再审程序更多地是追求对错误判决的纠错,并认为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在诉讼程序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在立法上的偏颇及司法实践中出现偏差就顺理成章了。
  民事再审事由是法院审查应否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理由或者根据。它是整个民事再审程序的根基,发挥民事再审制度的功能,完善民事再审制度的构架,最关键的就是研究民事再审事由。
  总的来说,要想尽量避免民事再审程序出现滥用司法资源,重实体轻程序的情况,民事再审事由的完善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也做出了相关完善工作,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厘清和进一步完善。
  二、对2007年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事由的分析
  (一)民事再审事由的放宽和既判力的协调
  既判力理论的初衷在于维护法的稳定性、权威性,而再审程序的设计则是为了还原案件的真实状态。价值目标的差异性导致二者在理论上存在冲突,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也就成为法律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仔细深究,二者实际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它们的共同目标体现在对司法公正的追求上。实体公正与秩序稳定的冲突本身是无法消除的,所以一定要致力于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矫正民事再审指导思想,合理限制民事再审理由,从而将二者做到最合理的协调。
  (二)民事再审事由中“新证据”概念模糊
  民事再审事由中的“新证据”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概念模糊不清,有关立法和司法解释相关规定呈现多元化趋势。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79 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在2007年的修正案中“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这一再审事由虽然没作修改,但并不代表就没有问题。有新的证据就可以申请再审,但何为“新证据”,具体范围没有进一步明确。而相关司法解释对新证据的规定以限制为主,但在具体规定上仍然有分歧。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新证据”作了解释:“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但这仍然是较为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还应该做更深层次的理解。至于何谓“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其标准是什么,就很难界定了。如此一来,法官发挥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太大,使得此项再审事由的界限依然模糊不清。
  (三)管辖错误作为民事再审事由的缺陷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将管辖错误、审判组织不合法、该回避而没回避等程序性事由列入再审事由,可以说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充分体现了立法机关对当事人程序权利的保护和对程序公正的重视。然而对当事人来说,无论哪个法院受理和审理案件,在理论上都是代表国家司法机关行使裁判权,不影响当事人诉权的行使,更不影响当事人是否受司法保护的问题。即使管辖存在错误,其错误的性质、后果与诸如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审理法官徇私枉法等均不能相提并论,对公正的实质影响都相对要小一些。当然,这并不是说管辖错误就不需要纠正,只是没有必要通过再审这种非常程序来纠正。
  三、对民事再审事由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民事再审事由要具体明确
  再审事由是人们参照的依据,如果事由模糊不清就会影响程序的正常运用。
  而再审事由中新证据占据了重要的比例,但是新证据在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的规定并不统一。这就要求对新证据作出更明确细致的界定。应当明确民事再审新证据在具体实践中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从证据形成时间上看:一是申请再审时新提交的;二是该证据在辩论终结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证据,只因当事人在辩论终结前尚未发现或者因客观原因未能提出。此外民事再审新证据要确保证明力相当强。从原则上来说民事再审新证据还要求当事人在原审未发现并未提交的证据具有不可归责性,没有主观上的故意和过错。
  (二)民事再审事由要具备有限性
  民事再审程序如果频繁的被启动就会导致其失去立法的初衷,“宽泛的再审程序会导致更多的已终审的案件如洪水猛兽般的猛扑过来,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既判力的防线节节败退,以致最终被摧垮。”
  根据立法精神,只有“严重违反程序”,可能“影响正确审判”的情况下才能作为再审理由,比如法院作为审判主体不合格、没有开庭审理、剥夺当事人辩论权、重要证据未经质证、没有合法传唤当事人等。
  (三)民事再审事由要具备合法性
  民事再审事由必须要具备合法性指的是只有参照法律规定才能启动民事再审程序,这可以提高再审程序启动的透明度,避免司法机关的暗箱操作或者是当事人通过“曲线救国”浪费司法资源。从而更有利于司法公正,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常怡.《民事訴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3页
  [2]张卫平.《探讨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导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3]刘洋,宋冰著.《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反思与重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其他文献
FTP(文件传输协议)是一个用于从一台主机向网络中另外一台主机传送文件的协议。该协议的历史可追溯至1971年,不过至今仍然极为流行。在一个典型的FTP会话中,用户坐在本地主机前,想把文件传送到一台远程主机(上传)或者想把文件从一台远程主机传送过来(下载)。该用户必须提供一个合法的用户名和口令才能访问远程主机。给出这些身份认证信息后,它就可以在本地文件系统和远程文件系统之间传送文件了。  用户通过一
期刊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作为信息时代的支柱之一,它的普及和发展,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等人才的素质培养和知识构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较熟练地掌握微机操作,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期刊
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正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的效果,帮助学生体验现代科技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藝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学会用新兴视觉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使美术课堂教学达到新的突破。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
期刊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汽车专业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上的应用进行论述,阐述其优越性以及应当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上的优越性  (1)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各种情景的仿真模拟,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
期刊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政治教学与“整合”的
期刊
Flash动画的镜头,按照不同的功能、使用方法、变现手段,分为按照基本走向分:推/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切镜头、甩镜头、晃动镜头。  按照位置分:平视、俯视、仰视、鸟瞰、斜视。  按照景别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1 Flash动画镜头的七种基本走向  虽然flash是通过软件制作,没有真实的摄像机,依然有其镜头语言,通过不同的镜头走向、位置、景别将画面感和角色的性格诠释出来
期刊
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计算机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以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而作为计算机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三维视景仿真技术。因其有效性、经济性、安全性、直观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在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仿真应用技术。视景仿真技术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处理与牛.成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合成技术、显示技术等诸多高新技术的综合运
期刊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系统已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和复杂,由于网络自身的脆弱性及在系统平台搭建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非法入侵、病毒传播、数据丢失甚至平台崩溃。根据《2010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分析,54%的被调查单位发生过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其中发生过3次以上的占22%。因此,如何避免和解决网络中存在的安全
期刊
1 操作系统的功能  1.1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等各种资源,尽可能减少人工分配资源的工作以及人对机器的干预,发挥计算机的自动工作效率。  1.2协调还要各种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关系,使得计算机的各种资源使用调度合理,高速设备与低速设备运行相互配。  1.3为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方便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各部件或功能。操作系统通过自己的程序,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所提供的功能抽象,形成与
期刊
虚拟仪器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设计和发展的仪器,它是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自动测试、过程控制、仪器设计、数据分析和自动化的应用。  1 虚拟仪器的特点和构成  1.1 虚拟仪器的特点。与传统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高效、开放、易用灵活、功能强大、性价比高、可操作性好等明显优点。  1.2 虚拟仪器的构成。虚拟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