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我国工业节能领域,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讨论较多的是金融危机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例如钢铁、电力等行业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生产,导致生产设备的运行偏离设计工况,能源利用效率有所下降;有的工业企业把“求生存”放在首位,停止或推迟了一些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更加谨慎,企业节能项目融资的难度也有所增加。但是,从历史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在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适当放缓的同时,能够对节能产生一定的有利影响。例如,1997年到1999年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当时年均GDP增速在7—8%,而能源消费出现了近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在1998年曾达到10.76%的历史高水平。本轮金融危机以来,2008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虽然比2007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但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却从2007年的5.04%提高至5.20%,达到了“十一五”前3年的年度最高值;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体现,2009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35%,降幅比2008年上半年又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达到近几年半年度最高值。这种结果的出现说明,金融危机的发生反而还能够为我国节能带来一些机遇。
一、金融危机为我国工业节能带来的机遇
(一)重工业发展偏快的趋势得到暂时性的抑制
本轮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高耗能的重工业发展速度长期高于轻工业增速,由于工业结构的重型化趋势偏快,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和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带来的节能量。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外需和内需明显下降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高耗能产业增长的势头被明显抑制,重工业的增速在2008年10月后迅速降低,一度明显低于轻工业增速,到2009年2月份达到历史最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工业结构的这种暂时性的变化趋势是有利于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的。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比重相应下降1个百分点,则每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可减少2800万吨标煤以上,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
(二)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对于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而言,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关停或减产的企业数量较多。有研究表明,前几年我国能源消费量的20—30%左右都是为生产出口产品而消耗的,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我国的能源负担。金融危机刺激了这些外向型企业进行重新调整,或者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升级出口产品水平,或者干脆放弃能耗高、利润少的产品的生产。从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我国煤炭、钢材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量与2008年相比均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而无线电话、集成电路等一部分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却有所增加。这样的调整对于我国加快国际贸易升级和促进长期节能降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淘汰落后的进程加速
金融危机的到来,无形中加速了我国工业部门淘汰落后的进度,因为受此影响而关停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能源效率比较低、能源成本比较高的高耗能小企业。2009年初,我国设定了2009年、2010年分别淘汰落后小火电13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的目标,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我国2009年实际淘汰落后小火电达到2617万千瓦,一年完成了两年的淘汰落后任务,比2008年淘汰落后增加了57%。2009年,我国还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113万吨、炼钢产能1691万吨、电解铝产能31.4万吨、铁合金产能162万吨、电石产能46.7万吨、焦炭产能1809万吨、水泥产能0.74亿吨,大多高于2008年的进度,截至2009年底,“十一五”规划的电力、炼钢、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的淘汰落后目标均提前完成。通过淘汰落后,我国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均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
(四)高耗能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金融危机加快了企业兼并重组的速度,使得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以山西省煤炭行业为例,截至2010年1月,山西省煤矿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产生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和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矿井数由过去的2600座减少到1053座,年产90万吨以上矿井达到70%,全部淘汰了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年产30万吨提高到年产100万吨以上。通过兼并重组,山西省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实现了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技术现代化。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动作,在河南等其他省份也有所推进。除煤炭行业以外,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宝钢集团入主宁波钢铁公司,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签订重组协议,首钢成功重组长治钢铁公司等。煤炭、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节能增效。
(五)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遭遇金融危机、许多传统产业发展 “触礁”之时,社会各界有机会认识到节能的另一个方面——能够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实行被称为“绿色新政”的措施,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汽车、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等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在节能汽车、节能建材和节能家电方面有着巨大的国内和国际需求,这些节能产品将成为我国拉动内需、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带动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投资的重视,得以崭露头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据测算,2008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5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17%,从业人数3000多万,产业领域已基本涵盖提高能效,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等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抓紧这一有利时机,拟定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初步的规划目标是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相当于GDP的7—8%,目前已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二、结论和展望
金融危机有如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节能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机遇,主要体现在推动产业和产品发展的优胜劣汰方面,激励企业从过去的一味重视扩大规模,转而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这是政府一直想做、但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较难推动的事情,为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工业节能新机遇从本质上来看,大都属于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之下的被动调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尚不能形成长期的有利趋势。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节能形势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例如,2009年下半年开始,重化工业明显复苏,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均迅速反弹,导致2009年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仅为2.2%,再次为“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带来严峻挑战。
因此,为了将前面分析的节能机遇转化为长期趋势,并应对节能形势的新挑战,在宏观政策的制定方面,应进一步体现“约束”和“增长”两方面的引导作用。其中,“约束”是指对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等进行适度的控制,加大淘汰落后和产业兼并重组力度;而“增长”则是指继续以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节能环保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这些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只有将“约束”和“增长”两方面作用协调地发挥出来,才能切实落实我国的长期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研究得到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政策措施中的关键问题研究”(课题编号:09&ZD029)的支持〕
(佟庆,1977年生,清华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周胜,1973年生,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刘文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润滑油厂)
一、金融危机为我国工业节能带来的机遇
(一)重工业发展偏快的趋势得到暂时性的抑制
本轮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高耗能的重工业发展速度长期高于轻工业增速,由于工业结构的重型化趋势偏快,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和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带来的节能量。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外需和内需明显下降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高耗能产业增长的势头被明显抑制,重工业的增速在2008年10月后迅速降低,一度明显低于轻工业增速,到2009年2月份达到历史最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工业结构的这种暂时性的变化趋势是有利于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的。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比重相应下降1个百分点,则每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可减少2800万吨标煤以上,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
(二)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对于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而言,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关停或减产的企业数量较多。有研究表明,前几年我国能源消费量的20—30%左右都是为生产出口产品而消耗的,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我国的能源负担。金融危机刺激了这些外向型企业进行重新调整,或者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升级出口产品水平,或者干脆放弃能耗高、利润少的产品的生产。从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我国煤炭、钢材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量与2008年相比均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而无线电话、集成电路等一部分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却有所增加。这样的调整对于我国加快国际贸易升级和促进长期节能降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淘汰落后的进程加速
金融危机的到来,无形中加速了我国工业部门淘汰落后的进度,因为受此影响而关停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能源效率比较低、能源成本比较高的高耗能小企业。2009年初,我国设定了2009年、2010年分别淘汰落后小火电13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的目标,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我国2009年实际淘汰落后小火电达到2617万千瓦,一年完成了两年的淘汰落后任务,比2008年淘汰落后增加了57%。2009年,我国还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113万吨、炼钢产能1691万吨、电解铝产能31.4万吨、铁合金产能162万吨、电石产能46.7万吨、焦炭产能1809万吨、水泥产能0.74亿吨,大多高于2008年的进度,截至2009年底,“十一五”规划的电力、炼钢、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的淘汰落后目标均提前完成。通过淘汰落后,我国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均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
(四)高耗能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金融危机加快了企业兼并重组的速度,使得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以山西省煤炭行业为例,截至2010年1月,山西省煤矿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产生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和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矿井数由过去的2600座减少到1053座,年产90万吨以上矿井达到70%,全部淘汰了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年产30万吨提高到年产100万吨以上。通过兼并重组,山西省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实现了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技术现代化。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动作,在河南等其他省份也有所推进。除煤炭行业以外,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宝钢集团入主宁波钢铁公司,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签订重组协议,首钢成功重组长治钢铁公司等。煤炭、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节能增效。
(五)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遭遇金融危机、许多传统产业发展 “触礁”之时,社会各界有机会认识到节能的另一个方面——能够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实行被称为“绿色新政”的措施,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汽车、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等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在节能汽车、节能建材和节能家电方面有着巨大的国内和国际需求,这些节能产品将成为我国拉动内需、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带动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投资的重视,得以崭露头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据测算,2008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5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17%,从业人数3000多万,产业领域已基本涵盖提高能效,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等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抓紧这一有利时机,拟定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初步的规划目标是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相当于GDP的7—8%,目前已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二、结论和展望
金融危机有如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节能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机遇,主要体现在推动产业和产品发展的优胜劣汰方面,激励企业从过去的一味重视扩大规模,转而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这是政府一直想做、但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较难推动的事情,为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工业节能新机遇从本质上来看,大都属于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之下的被动调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尚不能形成长期的有利趋势。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节能形势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例如,2009年下半年开始,重化工业明显复苏,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均迅速反弹,导致2009年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仅为2.2%,再次为“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带来严峻挑战。
因此,为了将前面分析的节能机遇转化为长期趋势,并应对节能形势的新挑战,在宏观政策的制定方面,应进一步体现“约束”和“增长”两方面的引导作用。其中,“约束”是指对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等进行适度的控制,加大淘汰落后和产业兼并重组力度;而“增长”则是指继续以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节能环保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这些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只有将“约束”和“增长”两方面作用协调地发挥出来,才能切实落实我国的长期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研究得到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政策措施中的关键问题研究”(课题编号:09&ZD029)的支持〕
(佟庆,1977年生,清华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周胜,1973年生,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能源环境经济综合。刘文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润滑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