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ML电子商务的研究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电子商务领域,XML的诞生为电子数据交换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已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EDI,成为企业之间信息交换的有力工具。本文将从基于EDI电子商务的局限性出发,阐述XML技术相对EDI技术的优势,以及基于XML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XML;EDI;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2-0217-02
  
  XML-based E-commerce ResearchGu Dongfeng
  (Jilin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e-commerce,XML for the birth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it has gradually begun to replace traditional EDI,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Based on the limitations of e-commerce EDI,this article elaborated XML technology on th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EDI technology,as well as the XML-based e-commerce technology.
  〔Key words〕XML;EDI;E-commerce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肩的第四媒体,同时正以其便
  捷的信息传输形式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模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就可以进行各种商贸活动。走向商业的互联网已成为网络经济的大势所趋。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传递内容和信息的,如果说目前以静态信息传递为主的第一代Web还可以勉强应付BtoC的挑战,那么其缺乏统一数据交换规范,无疑击中了正处主流的BtoB商务的软肋。毕竟,商家之间交易所涉及的物流、管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需要规范和标准的轨道上进行,动态的交互和商业数据的存储交换也已成为打开浏览器后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跨平台数据处理的方式和效率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扩展置标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正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XML可以跨越所有边界,要获得真正独立的、跨平台的数据传送格式,XML是惟一的选择。
  
  1 基于EDI形式的电子商务的局限性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项信息 技术。通俗地讲,EDI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文件,无需人工介入,无需纸张文件, 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文件格式,采用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与计算机应 用系统之间,直接地进行信息业务的交换与处理。相对于传统的订货和付款方式,传统贸易 所使用的各种单证、票据全部被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交换所取代。EDI系统的大范围使用,可 以减少数据处理费用和数据重复录入费用,并大大的缩短交易时间,降低库存成本,提高效 率。
  当使用EDI时,贸易伙伴不需要具有相同的文件处理系统。当贸易伙伴发送一个文件时,EDI翻译软件将其专用格式转换成一个共同标准格式。当接收这个文件时,EDI翻译软件自动将其标准格式转换成文件处理软件能识别的专用格式。关于共同的标准格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有:联合国EDIFACT、美国ANSI X.12等,我国采用EDIFACT标准。
  EDI将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与商业活动较好地结合起来,尤其对于那些信息吞吐量大,复杂度高,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要求很强的高端BtoB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EDI虽然在技术上日趋成熟,但始终无法得到广泛地商业应用,这说明本身存有较大局限性。
  (1)EDI报文的传输有较多限制,只能使用指定的网络协议和安全保密协议,所以EDI需要建设专用网络,开发专用程序,投入巨大,因此应用往往局限于少数大银行和大企业。
  (2)EDI标准的灵活性差,不能随着与其对应的业务环境的变化相同步。
  (3)EDI数据侧重于信息对机器的可读性,人工阅读EDI数据简直就是灾难。
  (4)所有EDI数据不能通过Web来进行数据搜索和定位,也无法在Web上显示,而这正是那些现代Internet小型企业与一些不固定商业伙伴进行小型交易的最基本要求。
  (5)现行单证、报文等标准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时,无计可施。
  (6)EDI标准基于传统商业事务规则,由于社会发展、规则的进步,有许多商务应用已无法用早期的EDI标准去规范化表示。
  
  2 XML相对于EDI所具有的优势
  
  XML的诞生为电子数据交换提供了新的思路。EDI的缺陷正是XML应用的长处,XML充分利用了现有网络资源,通过定制DTD/Schema可以方便灵活地体现新的商业规则,无论从技术还是成本上,XML都更容易流行。
  XML本身只是一种数据定义规范,而与具体的应用无关。因此,常见的网络架构、通信协议、加密协议都可与XML相结合,从而构成多样化B2B解决方案。通常两个企业用户间的XML数据传输可采用“点对点”的方式,每个用户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对于接收到的XML数据,可以通过翻译软件转化为本系统默认的数据格式,也可在I/O端口处仅对XML数据做合法性检验,然后直接分流至本系统中各应用解析后处理。对于企业间一些通用的商业事务信息,目前大多已建有相应的XML国际标准。这些国际标准是完全开放的并经过验证的,因此可以放心地用于XML数据交换的中间格式。如OFX(开放式金融交换形式),便是一种描述计算机财务数据的XML标准,通过OFX可以方便地实现不同财务软件(如MS Money和Quicken)之间的数据交互及与银行、证券交易所等等金融机构的数据交换。
  互联网是XML的最大载体,与传统EDI的VAN联网相比,互联网具有成本较低、连接广泛、扩展性好的特点。然而这只是XML胜出EDI的一个方面,在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关键性商务应用中,成本往往是次要的,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可依赖的网络,因此要想真正以基于互联网的XML替代基于专用增值网VAN的EDI实现“无纸贸易”的解决方案,Internet还必须能在技术上提供以往VAN所特有的功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XML能否真正取代EDI标准的关键,作为XML信息的物理载体,网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短暂的中断也可能引发企业日常工作的停顿,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相对而言,网络的速度是其次的。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光纤通信、卫星通信、ATM、DSL等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互联网的物理可靠性已逐步接近于专用网。所以说采用XML方案的花费要远远小于EDI,这对于国内众多想发展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 相关技术促进了基于XML电子商务的发展
  
  3.1 成熟的标准体系
  自从XML1.0规范成为正式标准以来,XML的整个标准体系正在逐步成熟。还有许多XML相关规范正在制定之中,电子商务的方案提供商和组织利用XML定义标准和词汇表,已经有很多企业和组织开始利用它,形成了一些标准。而且每个标准都有一些工具和应用厂商支持,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人们提供了许多选择。
  3.2 客户化工具
  自从XML出现以来,人们抱怨客户化工具的缺乏,尤其是可视化工具,人们希望能够像利用现有的HTML编辑器生成的HTML文件一样,有可视化的XML编辑器能够直接生成XML文件,无须详细了解XML内部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视化的XML工具已经开始出现,比如SoftQuad的XmetaL和eXcelon的Object Design都提供了可视化编辑XML的能力。除此之外,软件提供商还为XML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小工具,包括XML服务器、schema设计工具,等等。
  3.3 浏览器的支持
  在使用XML的问题上,也许很多人会担心浏览器的支持。事实上,当前的主流浏览器中,都已经有了一个内置的XML分析器和XSL转换器。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浏览器对XML的支持将会越来越强。
  但是即使没有本地浏览器的支持,XM应用仍然不成问题,对于大多数应用而言,数据可以放 在数据库中,需要时将数据取出来形成XML文件,然后加上XSL文件,在服务器端生成HTML文 件,发送浏览器上。甚至于可以在服务器端判断客户端的显示设备,根据显示设 备应用不同的样式单,生成显示设备能够支持的页面发送过去。至于XML文件的生成,如果 数据库支持XML,可以从数据库直接存取XML文件;如果数据库不支持XML,工作可能要多一些,系统需要把查询系统转化为XML。
  总之,新科技正在不断推动着Internet的发展,XML技术也将对电子商务产生重大的影响,它使得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交换更加便捷,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安全性,企业可以轻易地享受电子商务的好处。在可预期的将来,在XML打造出的全新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下,全球经济必将会受到这种网上电子商务的强力震撼。
  
  参考文献
  [1]吉庆彬,刘文广.EDI实务与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方美琪.XML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卢啸龙.XML完全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钟丽.基于XML的EDI在B2B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22):956-958.
  [5]胡彦.XML技术与B2B电子商务发展[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0,13(9):7-8,1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基于用户”视角,对高校图书馆目前普遍存在的服务危机进行定量评价。创建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的评价方法,依据服务危机评价标准,将服务危机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五个等级。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对该校图书馆服务危机进行评价。指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的评价应采取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才能达到全面性、科学性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定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针对如何促使投入巨大成本建设完成的信息资源被用户有效使用的问题,本文对图书馆网站用户技术接受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图书馆网站与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用户技术接受差异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网站资源及服务使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再次通过调研结果及理论分析,构建了图书馆网站用户技术接受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最后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网站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提出的多数
期刊
〔摘 要〕读者满意度测评对于高校图书馆改进和完善服务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测度方法。为弥补满意度测评中主观赋权法的不足之处,本文运用熵权来调整主观赋权法给出的权重系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合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熵权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
期刊
[摘 要]文化遗产资源的异构性和保存机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遗产领域元数据标准的多样性。为了满足为异构信息资源提供统一存取的信息系统的需求,论文介绍了基于本体的元数据集成方法,提出了以CIDOC CRM为中介机制的元数据集成方案,并以DC为例,详细介绍了DC与CIDOC CRM之间的映射。  [关键词]元数据集成;CIDOC CRM;本体;文化遗产;DC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十几家国内外图书馆MetaLib系统的用户页面,总结了各馆的页面设计和功能整合的特点。  〔关键词〕跨库检索;MetaLib;学术资源门户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2-0147-03    User Interface Design of MetaLibGuan Fuying Wu Yingmei Qing We
期刊
〔摘 要〕传统的知识管理工具、系统往往只侧重知识管理的某一个方面,难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整体知识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XML的面向集成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集成现有的各种知识管理工具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XML相关技术将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展示等集成到一个统一的体系当中,同时在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XML文档接口用于集成现有的知识管理工具。  〔关键词〕知识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Agent技术、数字水印的概念、数字作品版权保护中对数字水印技术的特殊要求。在异构的网络环境下,引入人工智能领城活跃的Agent技术,结合数字水印技术,提出一种基于Agent技术和数字水印技术的数字作品版权管理系统的框架,详细论述了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带有智能特色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原理。  〔关键词〕agent;数字水印;版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从新媒体角度出发,以杭州余杭段大运河沿线现存金总管信仰为实证调查对象,探讨金总管信仰如何与大运河文旅融合的具体策略,挖掘其中可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文旅产业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以促进大运河文旅为纽带的杭州与长三角区域互动。  关键词:大运河金总管信仰;新媒体;大学生群体;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
期刊
〔摘 要〕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信息的管理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进行高效管理与统一部署。本文设计了基于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给出了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案结构,满足了学生信息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软件设计;信息管理系统;B/S结构  〔中图分类号〕TP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204-03    Designment of
期刊
〔摘 要〕论文从文献计量的角度,选取文献类型、文献的年代数量、期刊发文量、研究主题、作者来源等指标对国内web2.0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介绍了国内web2.0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国内web2.0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web2.0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Web2.0;信息服务;综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