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民主是“大多数的统治”的政治形式,是一种国家形态在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政治民主几经变更,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制,封建制的民主制,资产阶级的民主制,社会主义民主制等各种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民主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民主观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认为政治民主是由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所带来,政治民主是一个过程和阶级而非是最终归属。政治民主的最终归属将是社会民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阶级统治;社会民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2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民主实质——阶级统治
“民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人民的权力”或“人民进行统治”。在一定意义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的统治”,年轻的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民主:“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谛,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谛”,“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显然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还未成熟,但这种对民主所表现出的激情和理想是值得尊敬的。列宁曾对民主一词做了细致的认识和界定,集中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界定,他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力。”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三层含义:第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第二,民主意味着公民平等和参政的权利。第三,民主是一种阶级统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是指民主问题实际上是涉及国家政治制度的问题,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问题。只是,民主作为国家形式和其他国家形式的区别在于民主的阶级实质容易被掩盖罢了。“民主”和“专政”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阶级社会里,只要有民主就有专政,民主也是国家中一种阶级统治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消灭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就是民主的消亡,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指出国家与民主的一致性,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无产阶级民主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取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必然性。其次,我们来看第二点,民主是公民平等和参政的权利基础,没有大多数人的民主,就不会有大多数人的平等。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必须确定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才能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将本来属于人民的权利交还给人民。让人民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统治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参政。这种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无论是从范围和程度上来说都大大超越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最大限度的赋予了人民平等的权利和参政的权利。再次,我们来看第三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上没有所谓的“绝对民主”或“纯粹民主”,尽管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大力鼓吹和宣扬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民主、平等观点。然而,作为阶级社会的一种形态。资产阶级的民主仍是与资产阶级的统治相关的,仍具有浓厚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只不过无产阶级的民主和专政都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罢了。它实现了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对少数资产阶级的专政,实现了大多数无产阶级的民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民主基础——社会经济基础
(一)民主的形式和制度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认为,民主作为国家形态,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因此,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中,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或自主选择决定的,而是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民主和制度。只有从社会经济关系出发,人们才能找到任何形式民主存在的现实依据,揭示民主的实质。那么,社会经济基础对民主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所有制性质决定民主的性质。所有制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经济关系不同。同时也就决定了人们政治关系的不同。同时,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还是多数人民主,是形式上的民主还是实际上的民主。
2、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了民主所能达到的某种程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人们在某一历史时期所能达到的民主程度取决于人们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解放程度,而人们的解放程度是由生产力的解放程度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解放程度也就越来越高,。那么,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文明程度和民主程度的大幅提高。这是历史的、必然的规律。任何时期的民主都不能超越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社会经济利益的选择决定了民主的选择。任何阶级的政治统治都是为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利益不仅决定了政治统治的形式也决定了法律制度。在民主的旗帜下以法律的合理性维护阶级的利益是统治者惯用的手段。资产阶级选择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完全出于对民主的推崇,更多的是出自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因为这种政体既能有效的对付人民,又能不损坏资本家的利益。
(二)民主制度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认为民主制度是政治上(下转第70页)(上接第68页)层建筑中最能体现其阶级包容性的关键所在。民主的积极力量让社会各阶层团结在统治阶级的社会政治观点之下,并为这种政治现实而服务,从而实现了社会关系的不断改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资本主义民主制为例,资产阶级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口号下,团结了大批无产阶级民众,推翻了封建地主的统治,从而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在建立国家机器的同时也将他们所谓的“民主”根植了下来,在占有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给广大无产者蒙上了一层所谓“平等、自由、民主”的虚幻纱窗。于是,靠着这一资产阶级的民主观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广大无产阶级继续忍受着剥削、压迫。列宁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只要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继续存在,资产阶级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中的“自由和平等”就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工人(他们在形式上是自由的和平等的)實行雇佣奴隶制,是资本独裁,是资本压迫劳动“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最高追求—社会民主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认为政治民主只是阶级社会的民主。仍然是不完全的民主,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真正的民主应该是实现社会的民主。如何实现这一远大理想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政治解放入手实现政治民主
我们知道民主在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人类自身解放的程度。而人类自身的解放程度取决于人类摆脱外在束缚关系的程度。人类的解放过程首先要摆脱人的从属关系,其次要摆脱物的依存关系。前者就是指人的“政治解放”后者是指人的“经济解放”。只有这两种解放都实现,人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民主。
(二)从社会解放入手创造社会民主
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使人们在政治领域中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实现了政治民主,但这样政治领域的民主没有在经济领域即在公民的生活领域实现,从而导致了政治领域内的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尖锐矛盾。只有消除政治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才是实现社会民主的惟一途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也是社会解放的最高形式,当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达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时期。人类的自由和价值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类的民主才能达到最大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最高追求就是实现社会民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民主也是人类民主形态的最高形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阶级统治;社会民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2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民主实质——阶级统治
“民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人民的权力”或“人民进行统治”。在一定意义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的统治”,年轻的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民主:“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谛,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谛”,“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显然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还未成熟,但这种对民主所表现出的激情和理想是值得尊敬的。列宁曾对民主一词做了细致的认识和界定,集中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界定,他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力。”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三层含义:第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第二,民主意味着公民平等和参政的权利。第三,民主是一种阶级统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是指民主问题实际上是涉及国家政治制度的问题,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问题。只是,民主作为国家形式和其他国家形式的区别在于民主的阶级实质容易被掩盖罢了。“民主”和“专政”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阶级社会里,只要有民主就有专政,民主也是国家中一种阶级统治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消灭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就是民主的消亡,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指出国家与民主的一致性,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无产阶级民主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取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必然性。其次,我们来看第二点,民主是公民平等和参政的权利基础,没有大多数人的民主,就不会有大多数人的平等。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必须确定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才能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将本来属于人民的权利交还给人民。让人民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统治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参政。这种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无论是从范围和程度上来说都大大超越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最大限度的赋予了人民平等的权利和参政的权利。再次,我们来看第三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上没有所谓的“绝对民主”或“纯粹民主”,尽管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大力鼓吹和宣扬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民主、平等观点。然而,作为阶级社会的一种形态。资产阶级的民主仍是与资产阶级的统治相关的,仍具有浓厚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只不过无产阶级的民主和专政都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罢了。它实现了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对少数资产阶级的专政,实现了大多数无产阶级的民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民主基础——社会经济基础
(一)民主的形式和制度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认为,民主作为国家形态,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因此,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中,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或自主选择决定的,而是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民主和制度。只有从社会经济关系出发,人们才能找到任何形式民主存在的现实依据,揭示民主的实质。那么,社会经济基础对民主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所有制性质决定民主的性质。所有制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经济关系不同。同时也就决定了人们政治关系的不同。同时,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还是多数人民主,是形式上的民主还是实际上的民主。
2、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了民主所能达到的某种程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人们在某一历史时期所能达到的民主程度取决于人们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解放程度,而人们的解放程度是由生产力的解放程度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解放程度也就越来越高,。那么,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文明程度和民主程度的大幅提高。这是历史的、必然的规律。任何时期的民主都不能超越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社会经济利益的选择决定了民主的选择。任何阶级的政治统治都是为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利益不仅决定了政治统治的形式也决定了法律制度。在民主的旗帜下以法律的合理性维护阶级的利益是统治者惯用的手段。资产阶级选择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完全出于对民主的推崇,更多的是出自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因为这种政体既能有效的对付人民,又能不损坏资本家的利益。
(二)民主制度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认为民主制度是政治上(下转第70页)(上接第68页)层建筑中最能体现其阶级包容性的关键所在。民主的积极力量让社会各阶层团结在统治阶级的社会政治观点之下,并为这种政治现实而服务,从而实现了社会关系的不断改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资本主义民主制为例,资产阶级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口号下,团结了大批无产阶级民众,推翻了封建地主的统治,从而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在建立国家机器的同时也将他们所谓的“民主”根植了下来,在占有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给广大无产者蒙上了一层所谓“平等、自由、民主”的虚幻纱窗。于是,靠着这一资产阶级的民主观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广大无产阶级继续忍受着剥削、压迫。列宁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只要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继续存在,资产阶级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中的“自由和平等”就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工人(他们在形式上是自由的和平等的)實行雇佣奴隶制,是资本独裁,是资本压迫劳动“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最高追求—社会民主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认为政治民主只是阶级社会的民主。仍然是不完全的民主,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真正的民主应该是实现社会的民主。如何实现这一远大理想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政治解放入手实现政治民主
我们知道民主在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人类自身解放的程度。而人类自身的解放程度取决于人类摆脱外在束缚关系的程度。人类的解放过程首先要摆脱人的从属关系,其次要摆脱物的依存关系。前者就是指人的“政治解放”后者是指人的“经济解放”。只有这两种解放都实现,人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民主。
(二)从社会解放入手创造社会民主
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使人们在政治领域中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实现了政治民主,但这样政治领域的民主没有在经济领域即在公民的生活领域实现,从而导致了政治领域内的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尖锐矛盾。只有消除政治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才是实现社会民主的惟一途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也是社会解放的最高形式,当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达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时期。人类的自由和价值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类的民主才能达到最大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最高追求就是实现社会民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民主也是人类民主形态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