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特保健蔬菜荠菜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new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荠菜又名地菜、菱角菜等,为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现已遍布世界温带地区。荠菜质地细嫩,清香甘甜,风味独特,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做汤、炒菜、作馅、调羹、煲粥、凉拌皆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名特保健蔬菜之一。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郊区(南汇区、川沙区)菜农就对野生荠菜进行人工定向驯化培育,至今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作为蔬菜栽培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也开始人工栽培,但由于规模较小,仍处于零星生产阶段,所以产品供不应求。荠菜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病害少,采用塑料大棚栽培,全年均可进行,能周年供应市场。加上其耐寒的特性,可一次播种,多次采收,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蔬菜。以下介绍其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
  一、优良品种
  1. 板叶荠菜 又名大叶荠菜、早荠菜。植株塌地生长,开展度18厘米,约有18片叶。叶片大而厚,叶长10厘米、宽2.5厘米,叶色浅绿,叶缘缺刻浅,羽状浅裂,近于全缘。抗寒力和耐热性均较强。早熟,生长快,播种后40天即可收获。产量较高,品质优良,外观商品性好,是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缺点是香气不够浓郁,冬性弱,抽薹开花较早,不宜春播,一般用于秋季播种。
  2. 散叶荠菜 又名花叶荠菜等。植株塌地生长,开展度18厘米,约有20片叶。叶片狭而厚,叶长8厘米、宽2厘米,叶色绿,遇低温叶色带紫色。叶片茸毛多,叶缘羽状全裂。抗寒性中等,较耐热、耐寒,冬性强,抽薹开花期比板叶荠菜迟10~15天。香气浓郁,味道鲜美,品质优良,适于春季栽培,但生长慢、产量低。
  二、栽培技术
  1. 栽培季节 我国长江流域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栽培,春季在2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播种,3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获;夏、秋季在6~8月播种,7~9月收获;晚秋栽培,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10月中旬至翌年3月收获。采用大棚保护地栽培,可于10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或6~7月间播种。
  2. 整地做畦 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沃疏松、杂草少的地块搭建塑料大棚,播种前10~20天扣好棚,使地温升高。播种前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千克,浅翻、整细、耙平,做成宽1.5米(连沟)的平畦,沟深20~25厘米,高畦深沟,以利于排灌。畦面土粒要细,防止种子落入泥块深处,影响出苗。
  3. 播种 播种前畦内要浇透水,待水渗入土中后撒种覆土。荠菜种子细小,为了播种均匀,要用种子量1~3倍的细土均匀拌和后撒播,播后轻轻压平畦面,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切忌用齿耙耙松畦面,以免造成出苗困难。冬季、早春播种,一般每亩用种0.75~1.0千克,播后立即覆盖地膜和无纺布等,使苗床保持温暖湿润。夏秋季播种,因天气炎热、雷阵雨多,出苗率低,所以每亩用种量宜增加到2.0~2.5千克,播种后覆盖遮阳网或种植藤蔓作物,以起到降温、保湿、防雷阵雨的作用。出苗后及时揭去覆盖物。
  4. 田间管理
  ①肥水管理。要根据气候、土壤、苗情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当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尿素10千克或稀薄人粪尿1500千克;采收前15~20天追施第二次肥水,以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每亩每次用量与第一次相同。荠菜出苗前后要小水勤浇,经常保持畦面湿润。夏秋时节高温干旱,出苗前需每天喷水3~4次,出苗后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冬春季气温较低,土壤蒸发量小,应适当少浇水,但要保持土壤湿润。雷雨时节,雨水溅起泥土,使芽叶上沾满泥浆,应及时用水壶浇水冲洗干净,以免影响菜苗生长。
  ②中耕除草。荠菜植株塌地生长,杂草常与其混生在一起,清除起来比较困难,应及早用小刀连根挖除,但操作时要注意轻挖轻拔,防止连土带动根系,损伤荠菜苗。也可在播种前用48%甲草胺乳油150~200毫升/亩,对水50~60千克进行土壤处理。
  ③喷洒激素。为了使荠菜植株在冬季低温时加速生长,提高抗逆能力和产量,可在收获前15~20天,亩喷洒20~30毫克/千克赤霉素100千克,但喷洒后必须增施肥料,保证植株有足够的养分,才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使叶片保持翠绿鲜嫩。一般每亩能增产20%左右。
  ④温度调控。越冬期间保持适宜的温度是荠菜高产优质的关键。出苗前应尽量提高大棚内的温度,要求白天保持15~25℃,夜间10~15℃。为防止幼苗徒长,出苗后应适当降低温度,白天控制在15~20℃,夜间10~12℃。冬春季要严防长期低温,大棚内可套中棚或小拱棚,以免植株通过春化阶段,提前抽薹开花。当大棚内温度超过32℃时应通风降温。
  5. 采收与储运
  ①采收。春、夏播的荠菜,从播种到采收需30~50天,共采收1~2次,亩产量1000~1500千克。而晚秋和冬季栽培的荠菜可一次播种,多次采收,一般播种50天左右即可采收,以后每20~30天采收1次,共收3~4次,一直可采收到翌年3~4月,每亩产量可达2500~3000千克。采收时要求做到“细挖勤挖,挖得均匀”,尽量做到大的先挖、密处多挖、稀处少挖,使留下的植株分布均匀,采收后及时浇水施肥,使留下的植株继续生长,增加产量,延长供应期。
  ②储运。荠菜与其他绿叶蔬菜相似,不宜长途运输和储藏,也不宜盐渍加工,可在阴凉通风处短期储藏或短途调运,环境温度为0℃左右,相对湿度以95%以上为宜。荠菜植株小,必须装筐净菜上市,也可将其用沸水焯至断生,装入保鲜袋内,再放进冰箱冷冻室,储存半年以上色、香、味均不变。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海县桃源南路347弄北楼4号204室 邮编:315600)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加味桃核承气汤含药血清对胰岛素(Regular insulin,RI)诱导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
油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油菜生产成本,夺取油菜丰产丰收,近年来,该县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利用中稻收获后的空闲田免耕稀植栽培油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亩产油菜籽130~200千克,可榨出油50~70千克,按当地菜籽油16元/千克计算,亩产值800~1100元。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油菜品种  选择适合在单季稻地区种植,且抗
校园民俗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以其丰富的内容、活泼多样的形式在校园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包括校园民谣,校园故事、笑话、对联、打油诗,课桌、墙壁等物体上的书写
新闻应该是对生活最真实、最迅速的反映。综观蓬勃发展的新闻事业,"体验式"采访报道以其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而风靡新闻界,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也被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为中心的多种代谢异常的集合,主要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它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
在中职语文面临古诗难教的背景下,本论文以《诗经·静女》为例,阐述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呈现《诗经·静女》之美,运用信息化手段带来的课堂之新,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其发展历程中深深地烙印着某一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偶合现象与
2014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2013年度全国药物滥用监测系统共采集31个省(区、市)的药物滥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