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初清谈述论(上)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d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之际,是中国社会政治领域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旧贵族的没落,新贵族的出现,人性的解放,经学的衰落和新变,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壮阔灿烂的历史画面.其中,经学的衰落和新变,形名之学及老庄思想继先秦之后的一度中兴,评论人物由道德、学问,转变为重情性,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中心内容的谈论、研究,正在形成魏晋玄学.人文领域的种种变动,催生出思想与精神的奇花异草.本文所要叙述和评论的,便是魏初这个历史阶段.那是魏晋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其他文献
白鹅爸爸有一个儿子,眼看快要成年了,可是仍然十分胆小,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白鹅爸爸很担心,依赖性这么强怎么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呢?  于是,白鹅爸爸去请教聪明的乌鸦先生。乌鸦先生说:“这样吧,你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我来帮你训练他。给我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里,你们都不要来看他。”白鹅爸爸同意了。  三个月过后,白鹅爸爸来接儿子。他想看看乌鸦先生对儿子的训练效果如何。乌鸦先生先让一条黑狗来跟小白鹅决斗。
北宋时有一位书生,才华并不出众,不过他非常刻苦用功,平常喜欢舞文弄墨、作诗写词,但由于功底不够,每次写出来的诗词都不尽如人意。  一年冬天,他和几个友人一起出去游玩。在路上,他瞧见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有一株很大的枯树,枯树上无花、无叶、无果,只有几根枯萎的树枝。这个风景对于别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可没想到这样一株枯树却触动了这位书生,只见他诗兴大发,站立了几分钟,当即吟道:“庭前一古树,两枝大丫杈。”虽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产业学院的建设具备共生特征.以产业学院为共生界面的共生系统基本要素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内存在多种质参量兼容特质,共生单元之间形成一体多循环共生网络;合理调配共生能量能促使共生进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最佳共生模式;有益共生环境激励共生关系向更高层次演化.产业学院建设策略是,从优化共生界面共生效能、增强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合理分配共生能量和提高共生环境激励度等.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新工科建设不仅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还要回答变革时代中“什么能力最有价值”.本研究收集国际代表性工程人才关键能力模型,分析各能力模型的内容要素、创建方法和结构特征,指出新工科人才关键能力模型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湾区,旧金山湾区发展历程表明高等教育对“科创型”湾区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旧金山湾区发展进程中,高等院校采取了系列策略积极应对湾区组织环境的变迁,通过与“科创型”湾区良性互动,形成了匹配的多层、多样、多制高等教育种群,实现了湾区产业集群与高等教育种群高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应着力构建与“科创型”湾区相契合的高等教育种群.
专业知识通常被条块分割在不同课程中,导致工程学生综合应用多种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为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快速进阶到工程应用能力,在分析工程活动、比设能力与知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设立专业核心应用课程的构想.以工程类核心应用课程的设计性、工程性和综合性为指引,从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和教师队伍三个方面探索了核心应用课程的整合和重构方案;从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两个方面探索了核心应用课程的实践方案.研究成果可为从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有感于海外汉学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以己意为进退”的逞意妄说,以及“反五四”、“尊孔孟”的思潮,晚年王元化重新回到《四书》,梳理研究传统注疏的考据、训诂之学,在此过程中反思考据与诠释、情感与理性、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在王元化看来,“先信而后考”不仅是传统儒学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种20世纪普遍存在的观点,即态度决定意识,亦即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意图伦理(an ethic of intentions),它使学术不再成为真理的追求,而变成某种意图的工具.王元化“子见南子”研究,不仅回溯、总结古代学术经验,更是对包括海外汉
这是1996年的一件事.rn当时,我们教研室还保留着隔周星期二下午业务活动的习惯.老师们平时各上各的课,各做各的事,加上通信不如现在方便,即便是教研室同事,也不经常联系,有这样一种疏朗的定期活动,大家聚一聚,也挺让人乐意.
期刊
佛教般若学将“物”分为“物色”与“物性”两个层次,启发人们透过变动不居之“物色”而证悟空空之“物性”.魏晋南北朝,随着般若学的流行,“物色”演变为诗学范畴.中唐诗学从般若中观思维出发,努力探寻诗的“象外”之意,从而促进了意境理论的成熟.可以说,对“物性”的证取,是意象理论向意境理论发展的关键.
作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先行者,杨叔子在国内力推智能制造研究,发表系列学术论文,牵头申请与承担首个智能制造国家重点课题,并多次组织筹划智能制造重大会议.杨叔子不仅推动了我国智能制造研究的起步,也为增进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杨叔子将智能制造分解为IMT与IMS两个子概念,指出智能制造的重要特性是高度集成,本质特征为分布式自治,并强调人总是智能制造中“最高的主角”.杨叔子智能制造思想与实践对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和重要启示.为尽快实现我国智能制造的高水平自立自强,当下应在保持全球视野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