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下基层如何不扰民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
  大转型时代,当各种声音沸沸扬扬、甚嚣尘上,人们也日益走向困惑和焦虑,纷繁的表象背后,什么才是公众真实的所思所想?餐桌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学者、官员、民众等各类人群在餐桌上更容易敞开心扉,针砭时弊、诉说心声。为打捞沉默的声音,呈现更真实的民意,本刊特约观察员一线走访、调研不同人群,从聚会就餐的交談中捕捉最鲜活、最原生态的、共同关注的话题。
  近日,北京市政府出台工作规则,强调干部下基层除远郊区县外不在外用餐,一律安排吃自助餐,引来众多关注。有评论称,继习总书记轻车简从、李克强同志下基层泡面当餐后,北京市发文为走基层、转作风开了个好头。春节过后,又值干部下基层的高峰期,“登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下基层的政策建议道理简单、目的明确,具有宏大的政治意义和高远的战略意识。然而,如何把干部下基层落实好,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旦在实践中出现偏差,就会把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沦为一场走马观花的扰民政治秀。人民论坛记者及特约观察员走访发现,眼下在百姓的餐桌议论中,某些干部的下基层已变味为“吓基层”,而干部谈及此话题亦是百感交集。看来,下基层要做到不扰民、收实效,恐怕不仅是改吃自助餐即可,而是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2013年2月10日晚,兰州,兰州大学某餐厅
  特约观察员: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尚虎平
  百姓心声:“钦差来了不能得罪”
  干部下基层阵势吓人、言语吓人、接待吓人
  盲目性和形式性是症结所在
  议论一:职务不高、架子不小
  一些上级机关的干部自行到基层搞“调研”,搞“检查”,职务虽然不高,但架子可不小,处处打着“上面来人”的大旗提出各种远超自己职务、职权范围的无理要求。上级单位的处级干部往往要求下级单位副厅级以上的官员接待和宴请,不然就会认为“不重视”,将心中的不爽转变为下级单位工作上的诸般“不足”,横挑鼻子竖挑眼。即便上面派下来的是个干事,基层上的干部也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为了“维护大局”去应酬所谓的“上级领导”。上级单位的干部下基层一次,哪怕就转一圈,就看一天,基层单位也要为此前后忙活半个月。
  议论二:下基层成了“吓基层”
  一些干部的下基层可谓是“吓基层”,主要有“三吓”:一是阵势吓人。有些干部下基层时,明确要求或者通过话语暗示基层要在重要路口实行交通管制,否则就是“不敬”,就要摆脸色、找一些无厘头的原因训人。二是言语吓人。如果基层的同志比较实诚,“不识趣”地把实际困难都摆出来,“上面来人”心情好时会讲几句“办法总比困难多”;心情不好时就被斥责没把工作做好,怎么会有这么多问题解决不了。三是接待吓人。有些领导干部把下基层变成工作之余散心玩乐的一种手段,这使得下面的干部往往变成了上级干部的“服务员”,整天放着手头工作不能做,随时准备着给上级同志“端茶倒水”,笑脸以待 。
  议论三:调研也帮不上忙
  其实很多干部下基层是“帮不上忙、搅扰百姓、基本添乱”。基层是盼着领导来,可是每次盼来的都是一脸茫然的领导,问题解决不了,调研也没什么针对性,总搞大调研,而不能解决小问题。长此以往,谁都不愿意领导来,请吃的饭都觉得很浪费。虽说也怪基层人民 “钦差来了”不能得罪的愚昧观念庸人自扰,但症结在于“下基层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计划性”上。说白了是作风上的形式主义,是跟风式的作秀。调研计划不周、安排不紧、调研不科学,基层疲于应付而解决不了问题,当然是扰民。要说解决此问题,就是要在各个环节上的务实,不能只是概念上的调研,要带着实际问题和需求调研,否则不如不下基层。当行程排得满满的、问题是基层关心的,办法是可行的,即便可能会吃基层点饭,基层也会欢迎,也不会有被打扰的感觉,只会有被关怀的欣喜。
  2013年2月19日晚,重庆,南滨路某餐馆
  特约观察员: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孙尚平
  干部声音:基层调研没那么简单
  调研时间短,难以立竿见影
  工作做得稍不深入细致,就会被认为作秀、扰民、不办事
  与群众还不能打成一片
  议论一:业务工作太忙,调研没有持续性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各级单位的领导都很重视基层调研工作,建立了基层联系工作点,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都很有积极性,轮流到基层去,真诚地收集基层的意见建议,并将意见梳理汇总、分责任部门落实。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任务纷至沓来,真正地抽出时间到一线,开展大座谈、大下访、大调查,越来越不现实,从而造成了基层调研工作的脱节、不可持续,办不成实事。实践证明,只有将基层调研融入到日常工作,领导不坐在办公室,经常到一线,与普通职工战斗在一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议论二:下基层难办事
  下基层的纪律是一直在强调的,至少我们蹲点调研是“三不”:不搞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遇到基层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也是自己努力克服。但是基层工作并不如想象得那么简单,而群众的态度要么是期望太高,要么是没有足够的信任,我们要开展工作,首先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铺垫,了解情况、赢得信任之后才能触及问题,在能力范围之内解决问题。工作做得稍不深入细致,就会被认为作秀、扰民、不办事;工作稍稍有些起色,下基层时间又够了,该回去了。所以在现在这个官民关系下发动万人下基层、千人下基层,一方面基层表面热情,实则疲倦,支持信任欠缺;另一方面,下基层的目的、任务、保障还没那么明确,也办不成实事,下基层调研对干部而言确实也是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议论三:放不下身段
  下基层活动被视为扰民,若要反思的话,确实是我们的调研干部工作方法问题,真要下好基层,首先得学会融入基层群众之中,与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用心去倾听群众的心里话,动真情才能知真情。现时,许多领导干部年轻时都曾在农村劳动过,要学会利用这一优势与农民真情沟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放下身段,善于发现问题,而不是“不诉不理”,才能赢得人心。其次,得提倡不扰官、不扰民,不讲排场,纪律严明。减少铺张浪费,不层层迎送;减少陪同及随从人员,做到轻车简从;不随便接受基层馈赠,能做到这三点,就是爱惜民力不扰民了。
  2013年2月3日,北京,人民论坛杂志社午餐沙龙
  特约观察员: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高中华;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陈冬生
  学者圆桌:为何扰民?如何不扰民?
  基层掌握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的主动权
  群众积极性不高极大消解了干部走基层的意义
  下基层不见实效主要是三种形式主义作怪
  议论一:下基层为何“好心办坏事”
  “下基层”活动出现一些偏差,有违中央的初衷,其中有诸多内在原因:第一,下基层时间比较紧,干部们在缺乏基层锻炼的情况下,不能彻底了解基层状况,进而出于经验主义,对基层的政策制定会出现某些不切实际的情况。制定政策促发展本是好意,不想却“好心办坏事”。第二,部分党员干部在对于中央文件和会议精神没有透彻领悟,却又没有投入时间加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情况下就急促地着手付诸实践,导致许多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偏离和变质。第三,基层的干部们在迎接上级领导下基层之时,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刻意表现本地“发展良好”的情况,精心“安排”上级领导干部的调研路线,掌握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的主动权,这样使得下基层成了“被调研”或者乡村游,一叶障目,看不到最真实的状况。此外,基层群众头脑中存在“干部下基层年年有,都一样”等观念,认为干部们下基层都是简单地走形式而已,对本地情况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善,于是不倾心讲出自己的困难和需要,不正确地反映真实情况,甚至有人对于本想认真做好基层工作的干部们爱答不理,极大消解了干部走基层的意义。
  议论二:要见实效须力戒三种形式主义
  某些干部下基层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主要是三种形式主义作怪:第一种是理论上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文过饰非”。第二种是制度上面面俱到,却并非疏而不漏,上行下效、批量复制、繁琐复杂。第三种是方法上投机取巧,要么是短期行为,要么是以邻为壑,要么是哗众取宠和得不偿失,既想干点“有影响”、“好交差”的大事,又不想付出更多努力。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见实效,须力戒这三种形式主义,建立兼顾“合理、合情与合法”三重价值取向的长效机制,因为制度靠人制定,也靠人执行,只有习惯成自然,情-理-法相互促进,才能以其正效应作用于现实的人。
其他文献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坚守  把握治国理政的方向很重要的是明确坚持什么道路。这个问题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回过头去看,围绕道路问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各种干扰也始终没有消停过。从国际背景看,东欧、苏联等国家的变向改道,遭来对社会主义道路可行性的质疑;从国内背景看,史无前例的实践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念、方式和路径。坚守什么,摒弃什么?认同什么,否定什么?历史总会提
期刊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再凝聚、再动员  习总书记对群众路线的论述非常丰富。一是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论述群众路线。他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这就揭示了我们为什么要实行群众路线。因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党的力量源泉就在人民群众,所以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习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经典论述。第二,把作风建设与贯彻群众路线紧密结合。习总书记指出,作风可不是小事,不正之风发展下去,就会成
期刊
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化,过去的小部委变成了“超级大部门”的内设机构,使得“超级大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对内设机构的运行以及政府职能的实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超级大部以后,并非已是万事大吉  大部制改革实际上是通过部门合并,使部门间利益和权能冲突与协调变为部门内部利益和权能冲突与协调,也就是化部际协调为部内协调的一种方法。随着部门间利益和权能冲突的减少和部门内部利益和权能冲突
期刊
“中国梦”可望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岛国,也是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自印尼争取独立以降,当地华人对印尼就有不少贡献。虽然华人分属不同政治党派与思想流派,但在战场及外交上,都实际参与独立建国。冷战时期,两极竞争导致印尼与中国关系的重大变化。事实上,印尼的“华人”问题始终是印尼看待“中国”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在改革开放之前如此,在当前中国崛起及“中国梦”散播之际,
期刊
新媒体与官员形象的“伴生”关系  我们讨论在新媒体舆情环境下地方官员形象重塑这个话题时,必然隐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在以前某个时间段内地方官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曾经是好的、正面的,今天要找回来;第二,新媒体在官员形象重塑过程中有积极、正向的作用,但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必须扬其长而避其短;第三,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必须借助新媒体舆论工具为地方官员塑造一个新形象,这个新形象既可以和过去的“好形象”具有相
期刊
对300余位各领域专家调查显示,以下六大红利的释放将决定未来10年中国发展进程:  城镇化红利  土地红利  人口红利  制度红利  全球化红利  改革红利  ……  厘清中国红利构成及释放、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对公共决策意义重大,对企业组织发展、公民个人成长同样至关重要。  这里的“红利”不是指利润分红,而是指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因素或优势。在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中国收获了诸多发展红利,比如人口
期刊
城镇化红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导 张占斌:改革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避免“城市病”和“拉美陷阱”的最有力保障,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  土地红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党国英:现行土地制度可以说伤害了每一个相关利益集团,但改起来却很难。其原因可能是认识問题,也可能与体制的僵化有关。  人口红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
期刊
习近平为何反复强调改革  人民论坛记者:习总书记上台后,先是重走邓小平的南巡之路,随后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他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改革?  王占阳:习近平强调改革,实际主要有两大理由:一是改革开放既是过去的必由之路,也是现在和将来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不仅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的明天,即中国将会走向绝境。二是他已看到了社会上对改革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认为执政党必
期刊
沈阳市作为十二届全运会的主赛区城市,承办开闭幕式和60%以上的比赛项目。如何通过全运会的承办,促进地区体育产业的提升发展,从而促进沈阳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以及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体育产业提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体育产业则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它已成为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也是城市改变发展
期刊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趋势,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工程,使中国农民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温度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不取决于其城市大厦的高度,而取决于其对全体国民的保障程度  全國两会召开在即,回顾前一届政府的五年工作,其中备受称道与赞誉的战略举措就是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使中国农民享受到了“前无古人”的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