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相关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也僵化死板,缺乏创新。因此,文言文板块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死角”,学生害怕,教师无奈。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搞活文言文教学板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现状 应对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46
  新《课标》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也僵化死板,缺乏创新。因此,文言文板块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一个死角,学生害怕,教师无奈。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學现状,搞活文言文教学板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成了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条应对策略。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时代久远难认同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中国早已进入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吸引着学生。而文言文从内容上、形式上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不容易从文言文中找到认同感,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也就难有共鸣。这样,当然对文言文了无兴趣。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对蜀汉先主、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张岱《湖心亭看雪》中难以排遣的“故国家园情思”等,如果我们不带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去深入剖析古代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那么对他们忠君、爱国、惜民的思想就很难理解,也就无法引起情感共鸣。
  2.教学激进太功利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急躁冒进,在学生还没有“读”好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背”;学生还没有弄懂课文大意时,就讲解文章主旨。有些教师更是断章取义,把自认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用来应对考试,这就违反了文言文的教学原则,也违背了文言文的教学规律。
  有些年轻老师常常忽略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学生对意境的体会和感受,片面地追求感官效果,营造表面热闹的课堂。如此则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方法落后无创新
  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这一点在年龄稍大的老师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对现代教学手段和观念较为排斥。有些老教师不会操作电脑,或操作不熟练,于是干脆弃而不用,课堂了无生气,没有活力。
  程序化的、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读课文,解释词语,翻译课文,收集整理本课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能机械性地死记硬背,无法进入文言文的美好意境,教师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加排斥甚至拒绝学习文言文。
  4.认识不足较片面
  高质量的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为阅读及写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有高度认识和深刻理解。
  许多教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初中学生只要懂一点文言文知识就足够了,因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延展,忽视了文言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影响,以及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现代各学科教学,渗透性强。语文学科尤其如此。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几乎无所不包。这些内容极大地增加了语文的魅力。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版块—文言文,更是对丰富语汇、提升写作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成语、名言警句、典故等的运用。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是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愿望,并且能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先导作用。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例如,在教学《黔之驴》一课时,我讲述了诸葛瑾《诸葛子瑜之驴》的故事进行导入。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在教授《木兰诗》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学生一下子就对花木兰的飒爽英姿有了具体直观的印象。在教学《伯乐善鼓琴》时,我用“伯牙摔琴”的故事导入;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时,我抛出“何以‘方正’”这一问题进行导入。通过这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学生快乐地进入了文言文的学习状态,对文言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2.辅助手段要跟上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直观形象,具体可感。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会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能大大提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出精美的画面,融入优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我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的片段,让学生感到故事情节的生动精彩。在学习《核舟记》时,我通过视频展示了现代雕刻大师精湛的雕刻工艺品。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我通过播放三峡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现了三峡的美景。学生看着这些画面,再去朗读课文,就能很快体验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明白作者的所思所想,从而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沉闷的气氛,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美的愉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知能力,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穿越时空真体验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是文言文的背景离学生的确非常久远。要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消除隔膜,最好的办法是以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绎,真实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要知道,学生的表现欲是惊人的,表现力也不容小觑。
  例如,我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就把课文改编成舞台剧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学生的表演,活生生地再现了陈太丘、友人、元方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哪个守信,哪个不守信,哪个有礼有节,哪个无理无趣,让人一目了然。
  还有老师在上公开课《公仪休拒鱼》时,小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公仪休清正廉洁、正义凛然的形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真正领悟文章的精髓,而且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以写促读反强化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以读促写,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把文本、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之余,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小练笔,不但可以反馈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用清晰正确的语言表达感悟的能力。长期坚持,一定能让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获得进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读写结合的联结点,让学生有东西写,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地步。
  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时,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我遇见了陶渊明》。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穿越历史时空,想象一次偶遇,和陶渊明东篱把酒话桃源,通过对话,了解其创作思想和动机,还可以和如今的生活进行对比,体会作者那个时代百姓生活的苦难,感受今天生活的美满与幸福。通过写作可以促使学生再读文本,加深体验,强化所学。
  综上所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了解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效果,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颗璀璨明珠,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其他文献
2008年11月4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普达村,阳光洒满大地,一幢欧式的三层别墅小楼掩映在一片广阔的郁郁葱葱的芒果林里,这就是朱洪珍的家了。小楼建于2005年,花了30多万元,这对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是难以想像的。朱洪珍说:“别说其他人不敢想像,就是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敢奢望过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朱洪珍今年59岁,家里有丈夫、儿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媳和两个孙女。18年前,朱洪珍一家的日子
摘 要:写作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构成内容。通过写作教学的开展,小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高效的写作方法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政策的落实,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写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本文将围绕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的创新实践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
摘 要:近些年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加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对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意义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5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