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杨绢野螟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9-0115-01
  黄杨绢野螟为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黄杨木、冬青等绿化树种,其中又以瓜子黄杨、大叶黄杨、雀舌黄杨危害最为严重。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发生期降雨量减少,黄杨绢野螟死亡率也相应降低,导致发生基数增加,使绿化工作蒙受重大损失,城市环境受到污染,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其防治,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1 习性及危害
  黄杨绢野螟在新蔡县一年发生3代,以第三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危害,取食时吐丝将叶片、嫩枝包裹,在内取食叶肉,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严重,受害严重时,仅剩丝网、虫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脉、叶缘。4龄后转移危害,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网中。幼虫期一般20天,5-6龄,越冬代为9-10龄,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内结茧化蛹。5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出现,成虫一般在夜晚羽化,夜间交配,次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每雌蛾产卵大约在120-200粒。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栖息于隐蔽处,性机警,受惊扰迅速飞离,具有趋光性。
  2 虫情调查
  为了弄清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寻求科学的防治方法,新蔡县森防站于2014年5月-2016年6月,对本县13个苗圃,11条街道进行了抽样调查,设定9个标准地,每个标准地调查30株,调查主要因子有样地面积、有虫株数、虫口密度等,调查后划分轻、中、重和发生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调查数据如下:
  新蔡县2014年-2016年黄杨绢野螟发生情况统计表 单位:亩
  3 综合防治措施
  黄杨绢野螟是一种危险性园林害虫,繁殖快,危害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3.1 加强检疫和重点防治
  该虫寄主仅限于黄杨科,主要靠人为种苗调运传播,因此必须做好地区调查和监测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防止传播扩散危害。
  3.2 利用成虫趋光进行灯光诱杀
  在黄杨栽植区每隔50米安装一台杀虫灯或黑光灯,黑光灯下放入洗衣粉溶液或高效氯氰菊酯溶液。
  3.3 搞好人工防治
  冬季及时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烧毁,可大大减少翌年虫口密度。在黄杨绢野螟幼虫发生期及时摘除带虫网幕,化蛹期及时摘除蛹茧,并集中销毁,可减少当年的虫口密度。
  3.4 采用化学防治
  要做好发生期监测工作,在黄杨绢野螟幼虫1-2龄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适时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10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2000倍液、5%蚍虫林乳油、40.7%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也可以采用低毒无污染阿维菌素、BT乳油等,喷药要彻底,对下部叶片也不要留有死角,做到药物喷洒全覆盖。
  3.5 加强抚育管理,提高黄杨抗病虫害能力
  黄杨绢野螟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与黄杨成负相关,对长势差的应进行合理施肥、松土、除草,栽植密度不宜过大,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在高温干旱季节及时浇水,连续降雨时要注意排涝,保持树势旺盛,提高黄杨自身抗病抗虫能力。
  3.6 保护和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一般情况,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中,天敌种类和数量与害虫是成比例的,综合防治要把握对天敌的保护,促进利用的原则,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创造利于天敌种群繁衍发展条件,开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对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白僵菌以及寄生蝇等自然天敌进行保护利用,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的发生区域进行释放,可有效控制黄杨绢野螟危害。
  4 结果与分析
  通过近三年对黄杨绢野螟综合防治分析,探索出针对不同龄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发生严重时可以混合使用,以化学防治降低虫口密度,人工摘除虫茧辅之,生物防治控制低虫口地段,相辅相成的防治措施使黄杨绢野螟发生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智龙等主编.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
  作者简介:孙秀春(1976~),女,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检疫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首先对森林病虫害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传播原因与损害两方面内容来进行。其次重点探讨营林措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以及开展形式,这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森林建设管理计划才更具有可行性,不会出现管理体系难以在基层落实的现象。  关键词:营林措施;森林病虫害;病虫害防治  一、森林病虫害的现状分析  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树木很难健康生长,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也很难使林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34-0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主要内容为控肥、控苗、控病虫。“控肥”是指控制总施氮肥量,根据水稻生长特点,合理安排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氮磷钾比率,提高肥料利用率;“控苗”是指通过控肥,控制無效分蘖和高峰苗数,提高有效分蘖、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控病虫”是指通过控肥、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应的在食品方面更注重绿色、健康、无污染,对食品安全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动物检疫监管工作作为保障畜产品无公害、安全和绿色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人民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依法治牧的具体体现。我国针对动物以及相关产品的检疫工作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正式成为独立的执法工作,专业性更强,是一种政府行为的工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
[摘 要] 农作物生长发育除了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需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锌、铜、钼其他多种微量元素的供用,这些微量营养元素有同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缺乏都会影响作物的健康生长。  [关键词] 农作物缺素 症状 识别  [中图分类号] S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46-01  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1
摘要:玉米斑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给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玉米 斑病 防治  
[摘 要] 随着生态种植技术的不断推广,人们越来越重视种植过程中的化肥使用。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更能保护种植的环境。  [关键词] 化肥 使用 因素  [中图分类号] 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72-01  “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央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热点是农民增产增收,有关“三
[摘 要] 近年来,气象现代化水平已有长足进展,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在阜新地区的抗旱、防雹中效果较为明显,为粮食的丰产丰收、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气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效果越来越显著。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农业 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P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
[摘 要] 介绍了在运城市临猗县建立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点工作的概况。总结分析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 病虫害 绿色防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04-01  运城市地处山西省的南部,古称河东,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远源流长。
番茄是金东区蔬菜产业中占优势的主栽品种之一,番茄需精细管理,经济效益相对稳定,随着栽培设施条件的改善和番茄品种的更新,硬果番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笔者在引进本地适宜栽培的抗逆性强、耐贮运、品质优、商品性好、高产量硬果番茄新品种的同时,不断总结高产高效栽培经验。番茄栽培主要以保护地栽培为主,根据育苗及生长时间的不同可分早春番茄、春番茄、夏番茄、秋番茄,在本地则以春番茄与夏番茄为主,秋番茄相对较少。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非法占用林地、乱砍乱伐、森林火灾等各种人为破坏现象的时有发生,为改善生态环境,我县开始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是快速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对于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封山育林 生态环境 重要性 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 S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