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不合格标本中发生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减少血标本的溶血,提高临床送检标本的合格率。 方法:针对神经内科发生的溶血标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原因。 结果:通过对易发生溶血的环节进行护理干预,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减少血标本溶血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 血标本 溶血 原因 对策
在临床工作中,留取血、尿、便、痰等临床生化标本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结果是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依据。因此,保证送检标本的合格非常重要。针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神经内科不合格标本分析,发现血标本溶血的发生率最高,占2.25%。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对发生血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取得较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采集标本1691份,发生标本溶血38份。
2 原因分析
溶血是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和其他物质释放到血浆,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分裂与破坏[1],少数情况是由于患者本身红细胞脆性增加等自身因素引起,多数是标本采集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血标本在检验前有诸多因素可使红细胞成分遭到破坏,产生溶血现象[2]。
2.1 患者因素
2.1.1 疾病原因
患者本身患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如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2.1.2 血管因素
我科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血管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穿刺困难,采血时间延长,未一次穿刺成功,或者穿刺者针头在皮下来回扎针,破坏了组织与血管,引起皮下血肿,此时抽取的血液中的红细胞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溶血的发生。
2.1.3 患者不配合
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不安,不能很好的配合,加大采血难度,延长采血时间,易导致溶血。
2.2 护士因素
2.2.1 血管选择不当
未选择充盈良好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而从其他小静脉中抽取,导致血量不够,反复抽取,造成红细胞的破坏。
2.2.2 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
采血时,对血管定位不准,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易形成局部血肿,造成标本溶血。或是静脉充盈不良,用力拍打、搓揉血管,易导致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
2.2.3 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
扎止血带穿刺静脉采血是常规方法,但扎止血带后,肢体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高,如扎止血带时间过久,易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3],引起溶血发生。据报道,以捆扎<1min为宜。
2.2.4 消毒液未待干
由于消毒时间过短,还未完全干就抽取血液,消毒液带入血液中,引起溶血。
2.2.5 进针的角度和力度
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造成空气泡沫进入;或由于固定不好,血管滑动而反复穿刺;进针见回血,压力不均,如用力过度,易形成冲击涡流,破坏红细胞。
2.2.6 血液注入试管的方式
采血时,试管内真空负压较大,采血针垂直插入试管,让静脉血从试管中央快速落入管底收集血液,动能较大,冲击所释放的能量容易导致标本溶血。
2.2.7 混匀标本的方法
采集具有抗凝剂的真空负压试管时,混匀标本过于激烈,可使红细胞机械性破裂,造成溶血。
2.2.8 标本采集后未正确放置与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后,应垂直放在血管架上,不能倾倒;应及时送检,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2.2.9 运送不当
标本运送过程中,过度震荡也可引起溶血。
2.3 实验室原因
标本送到试验室后,若水浴温度过高以及离心血清时过快,标本放置不平稳,也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4]。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心理护理
采血前,与患者多沟通,解释采血的必要性,减少心理疑虑,减轻紧张感。针对我科老年患者多,可能还存在沟通问题,可让患者留陪人,既能减轻其孤独感,增强其安全感,又能促进医患之间更好的沟通,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降低采血的难度,缩短采血时间。
3.2 血管的准备
对于血管条件较差,充盈不明显者,可先用热毛巾敷采血部位5-10分钟使血管扩张充盈后再采血,切勿用力拍打、搓揉血管。
3.3 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技术
从事静脉采血操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是通过培训合格的护士。特别是新近护理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溶血原因各操作环节,确保标本质量。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苦练穿刺技术,提高一针见血率。根据患者情况选取血管,宜选择充盈良好、富有弹性、粗直、不易滑动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若穿刺不顺利或不成功者,应及时更换穿刺点,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4 规范采血技术
加强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规范操作。注意扎止血带时间不宜过久,使用止血带后1min内进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即松止血带[5]。消毒后,应待消毒液完全干后再采血。采血过程中,应把真空负压试管倾斜45°,将采血针针头斜面靠近试管壁,使血流缓慢流入管底,这样产生的动能较小,减少了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6]。采血完毕,应轻轻摇匀,防止摇晃过于激烈,以免机械性红细胞破裂。采好的标本应垂直放于试管架上。
3.5 规范标本送检
采血完毕后,应及时送检,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最好是即采即送;送检人员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运送过程中禁止过度震荡,防止发生机械性红细胞破裂。
3.6 规范实验室的操作
加强与检验科人员的沟通,随时了解离心时标本是否放置平稳;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等环节,确保整个实验室安全、顺利,减少溶血的发生。
4 结果
通过分析静脉血标本溶血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2013年6月至10月,本科采用具有抗凝剂的真空负压试管进行采血,共采集1964份,发生溶血的12份,较之前大大降低。
5 小结
采集的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很多,少部分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其他客观原因有关,大部分是与采血者本身的操作技术是否规范、操作技能是否娴熟有关。
参考文献
[1]王 进,金静芬.外周静脉不同采血方法对急诊血标本溶血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48-850.
[2]田腊玉.儿科标本溶血原因的分析与相关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运用,2011,5(18):112.
[3]余惠铭.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
[4]刑培青,刘玉振.实用输血检验[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7-8.
【关键词】 血标本 溶血 原因 对策
在临床工作中,留取血、尿、便、痰等临床生化标本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结果是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依据。因此,保证送检标本的合格非常重要。针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神经内科不合格标本分析,发现血标本溶血的发生率最高,占2.25%。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对发生血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取得较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采集标本1691份,发生标本溶血38份。
2 原因分析
溶血是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和其他物质释放到血浆,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分裂与破坏[1],少数情况是由于患者本身红细胞脆性增加等自身因素引起,多数是标本采集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血标本在检验前有诸多因素可使红细胞成分遭到破坏,产生溶血现象[2]。
2.1 患者因素
2.1.1 疾病原因
患者本身患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如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2.1.2 血管因素
我科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血管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穿刺困难,采血时间延长,未一次穿刺成功,或者穿刺者针头在皮下来回扎针,破坏了组织与血管,引起皮下血肿,此时抽取的血液中的红细胞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溶血的发生。
2.1.3 患者不配合
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不安,不能很好的配合,加大采血难度,延长采血时间,易导致溶血。
2.2 护士因素
2.2.1 血管选择不当
未选择充盈良好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而从其他小静脉中抽取,导致血量不够,反复抽取,造成红细胞的破坏。
2.2.2 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
采血时,对血管定位不准,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易形成局部血肿,造成标本溶血。或是静脉充盈不良,用力拍打、搓揉血管,易导致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
2.2.3 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
扎止血带穿刺静脉采血是常规方法,但扎止血带后,肢体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高,如扎止血带时间过久,易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3],引起溶血发生。据报道,以捆扎<1min为宜。
2.2.4 消毒液未待干
由于消毒时间过短,还未完全干就抽取血液,消毒液带入血液中,引起溶血。
2.2.5 进针的角度和力度
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造成空气泡沫进入;或由于固定不好,血管滑动而反复穿刺;进针见回血,压力不均,如用力过度,易形成冲击涡流,破坏红细胞。
2.2.6 血液注入试管的方式
采血时,试管内真空负压较大,采血针垂直插入试管,让静脉血从试管中央快速落入管底收集血液,动能较大,冲击所释放的能量容易导致标本溶血。
2.2.7 混匀标本的方法
采集具有抗凝剂的真空负压试管时,混匀标本过于激烈,可使红细胞机械性破裂,造成溶血。
2.2.8 标本采集后未正确放置与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后,应垂直放在血管架上,不能倾倒;应及时送检,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2.2.9 运送不当
标本运送过程中,过度震荡也可引起溶血。
2.3 实验室原因
标本送到试验室后,若水浴温度过高以及离心血清时过快,标本放置不平稳,也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4]。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心理护理
采血前,与患者多沟通,解释采血的必要性,减少心理疑虑,减轻紧张感。针对我科老年患者多,可能还存在沟通问题,可让患者留陪人,既能减轻其孤独感,增强其安全感,又能促进医患之间更好的沟通,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降低采血的难度,缩短采血时间。
3.2 血管的准备
对于血管条件较差,充盈不明显者,可先用热毛巾敷采血部位5-10分钟使血管扩张充盈后再采血,切勿用力拍打、搓揉血管。
3.3 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技术
从事静脉采血操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是通过培训合格的护士。特别是新近护理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溶血原因各操作环节,确保标本质量。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苦练穿刺技术,提高一针见血率。根据患者情况选取血管,宜选择充盈良好、富有弹性、粗直、不易滑动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若穿刺不顺利或不成功者,应及时更换穿刺点,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4 规范采血技术
加强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规范操作。注意扎止血带时间不宜过久,使用止血带后1min内进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即松止血带[5]。消毒后,应待消毒液完全干后再采血。采血过程中,应把真空负压试管倾斜45°,将采血针针头斜面靠近试管壁,使血流缓慢流入管底,这样产生的动能较小,减少了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6]。采血完毕,应轻轻摇匀,防止摇晃过于激烈,以免机械性红细胞破裂。采好的标本应垂直放于试管架上。
3.5 规范标本送检
采血完毕后,应及时送检,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最好是即采即送;送检人员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运送过程中禁止过度震荡,防止发生机械性红细胞破裂。
3.6 规范实验室的操作
加强与检验科人员的沟通,随时了解离心时标本是否放置平稳;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等环节,确保整个实验室安全、顺利,减少溶血的发生。
4 结果
通过分析静脉血标本溶血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2013年6月至10月,本科采用具有抗凝剂的真空负压试管进行采血,共采集1964份,发生溶血的12份,较之前大大降低。
5 小结
采集的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很多,少部分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其他客观原因有关,大部分是与采血者本身的操作技术是否规范、操作技能是否娴熟有关。
参考文献
[1]王 进,金静芬.外周静脉不同采血方法对急诊血标本溶血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48-850.
[2]田腊玉.儿科标本溶血原因的分析与相关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运用,2011,5(18):112.
[3]余惠铭.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
[4]刑培青,刘玉振.实用输血检验[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