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标本溶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不合格标本中发生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减少血标本的溶血,提高临床送检标本的合格率。 方法:针对神经内科发生的溶血标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原因。 结果:通过对易发生溶血的环节进行护理干预,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减少血标本溶血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 血标本 溶血 原因 对策
  在临床工作中,留取血、尿、便、痰等临床生化标本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结果是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依据。因此,保证送检标本的合格非常重要。针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神经内科不合格标本分析,发现血标本溶血的发生率最高,占2.25%。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对发生血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取得较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采集标本1691份,发生标本溶血38份。
  2 原因分析
  溶血是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和其他物质释放到血浆,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分裂与破坏[1],少数情况是由于患者本身红细胞脆性增加等自身因素引起,多数是标本采集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血标本在检验前有诸多因素可使红细胞成分遭到破坏,产生溶血现象[2]。
  2.1 患者因素
  2.1.1 疾病原因
  患者本身患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如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2.1.2 血管因素
  我科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血管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穿刺困难,采血时间延长,未一次穿刺成功,或者穿刺者针头在皮下来回扎针,破坏了组织与血管,引起皮下血肿,此时抽取的血液中的红细胞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溶血的发生。
  2.1.3 患者不配合
  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不安,不能很好的配合,加大采血难度,延长采血时间,易导致溶血。
  2.2 护士因素
  2.2.1 血管选择不当
  未选择充盈良好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而从其他小静脉中抽取,导致血量不够,反复抽取,造成红细胞的破坏。
  2.2.2 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
  采血时,对血管定位不准,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易形成局部血肿,造成标本溶血。或是静脉充盈不良,用力拍打、搓揉血管,易导致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
  2.2.3 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
  扎止血带穿刺静脉采血是常规方法,但扎止血带后,肢体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高,如扎止血带时间过久,易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3],引起溶血发生。据报道,以捆扎<1min为宜。
  2.2.4 消毒液未待干
  由于消毒时间过短,还未完全干就抽取血液,消毒液带入血液中,引起溶血。
  2.2.5 进针的角度和力度
  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造成空气泡沫进入;或由于固定不好,血管滑动而反复穿刺;进针见回血,压力不均,如用力过度,易形成冲击涡流,破坏红细胞。
  2.2.6 血液注入试管的方式
  采血时,试管内真空负压较大,采血针垂直插入试管,让静脉血从试管中央快速落入管底收集血液,动能较大,冲击所释放的能量容易导致标本溶血。
  2.2.7 混匀标本的方法
  采集具有抗凝剂的真空负压试管时,混匀标本过于激烈,可使红细胞机械性破裂,造成溶血。
  2.2.8 标本采集后未正确放置与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后,应垂直放在血管架上,不能倾倒;应及时送检,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2.2.9 运送不当
  标本运送过程中,过度震荡也可引起溶血。
  2.3 实验室原因
  标本送到试验室后,若水浴温度过高以及离心血清时过快,标本放置不平稳,也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4]。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心理护理
  采血前,与患者多沟通,解释采血的必要性,减少心理疑虑,减轻紧张感。针对我科老年患者多,可能还存在沟通问题,可让患者留陪人,既能减轻其孤独感,增强其安全感,又能促进医患之间更好的沟通,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降低采血的难度,缩短采血时间。
  3.2 血管的准备
  对于血管条件较差,充盈不明显者,可先用热毛巾敷采血部位5-10分钟使血管扩张充盈后再采血,切勿用力拍打、搓揉血管。
  3.3 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技术
  从事静脉采血操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是通过培训合格的护士。特别是新近护理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溶血原因各操作环节,确保标本质量。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苦练穿刺技术,提高一针见血率。根据患者情况选取血管,宜选择充盈良好、富有弹性、粗直、不易滑动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若穿刺不顺利或不成功者,应及时更换穿刺点,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4 规范采血技术
  加强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规范操作。注意扎止血带时间不宜过久,使用止血带后1min内进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即松止血带[5]。消毒后,应待消毒液完全干后再采血。采血过程中,应把真空负压试管倾斜45°,将采血针针头斜面靠近试管壁,使血流缓慢流入管底,这样产生的动能较小,减少了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6]。采血完毕,应轻轻摇匀,防止摇晃过于激烈,以免机械性红细胞破裂。采好的标本应垂直放于试管架上。
  3.5 规范标本送检
  采血完毕后,应及时送检,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最好是即采即送;送检人员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运送过程中禁止过度震荡,防止发生机械性红细胞破裂。
  3.6 规范实验室的操作
  加强与检验科人员的沟通,随时了解离心时标本是否放置平稳;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等环节,确保整个实验室安全、顺利,减少溶血的发生。
  4 结果
  通过分析静脉血标本溶血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2013年6月至10月,本科采用具有抗凝剂的真空负压试管进行采血,共采集1964份,发生溶血的12份,较之前大大降低。
  5 小结
  采集的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很多,少部分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其他客观原因有关,大部分是与采血者本身的操作技术是否规范、操作技能是否娴熟有关。
  参考文献
  [1]王 进,金静芬.外周静脉不同采血方法对急诊血标本溶血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48-850.
  [2]田腊玉.儿科标本溶血原因的分析与相关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运用,2011,5(18):112.
  [3]余惠铭.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
  [4]刑培青,刘玉振.实用输血检验[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7-8.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探究将红细胞检验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实验组,按照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将这80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是Ⅱ级心力衰竭组28例、Ⅲ级心力衰竭组27例与Ⅳ级心力衰竭组25例。再选取我院进行正常体检者7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红细胞检查,探讨红细胞与心力衰竭间的关 系。结果 实验组红细胞分布宽
期刊
【摘 要】 目的 对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探析。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每位人员均采血5毫升,对体检人员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量以及平均红细胞体积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程度的贫血患者,其血液中的细胞含量以及平均值也会出现不同的改变。结论 血液检查能够给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
【摘 要】 在医学领域中,医生所负责的病人也是根据专业的不同而进行治疗,基本上在现实情况中,没有哪位医生有这样全面的能力可以为病人解决身体上不同的毛病。每一科室的医生所要涉及的专业内容都是很多的,妇科是专门针对女性的健康发展而开展的,其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内容都是较多的,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女性得到健康发展。本文从妇科阴道分泌物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对其方法、评价以及案例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分析及研究
【摘 要】 就当下而言,微创治疗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普外科临床中的一些微创手术都会用到腹腔镜,如胆囊切除术、疝修补术等。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腹腔镜普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腹腔镜 普外科 应用情况 分析  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左右,腹腔镜检查及依靠腹腔镜检查而实施的一些治疗手段就已经成在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其具体的实践研究并不是特别的多[1]。而随
【摘 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超声用于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整体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4年03月01日——2015年12月01日在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后来我院检查的肝癌患者4例,将其作为本次临床实践研究的重点分析对象。分析和回顾这4例肝癌患者进行超声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结果:在这4例超声介入肝癌治疗患者中,有3例患者属于肝细胞肝癌患者,超声造影的表现是快进快出,并且肝癌患者身体内部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