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在心脏CT成像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gr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在心脏MSCT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及控制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实验猪10只,每头猪均进行常规剂量(A组)及在此基础上降低管电流[分别降低30%(B组)、50%(C组)、70%(D组)]的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MSCT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高级混合迭代重建(iDose4)和IMR重建,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的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分别对总体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3种重建方法处理后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重建方法处理的客观指标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3种重建方法处理的主观指标的差异。

结果

A、B、C、D组采用IMR技术所得图像噪声分别为(15.1±6.1)、(18.8±5.5)、(22.1±4.8)、(33.0±4.0)HU,较FBP和iDose4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2.77、90.71、96.59、95.51,P值均<0.01)。A、B、C、D组IMR技术所得图像CNR分别为42.0±11.1、37.2±10.4、31.4±8.7、23.7±7.0,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5.0、(4.8±0.4)、(4.6±0.5)、(4.5±0.5)分,均较FBP和iDose4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65、53.55、76.60、57.36,H值分别为20.96、15.63、18.66、23.56;P值均<0.01)。A、B、C、D组IMR技术所得近段冠状动脉可诊断率分别为100%(40/40)、100%(40/40)、100%(40/40)、92%(37/40),A、B组较FBP和iDose4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组较FBP和iDose4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5、45.72,P值均<0.01);远段冠状动脉IMR技术可诊断率分别为100%(50/50)、98%(49/50)、90%(45/50)、78% (39/50),均较FBP和iDose4显著提高(χ2值分别为7.39、16.75、34.62、81.33,P值均<0.05)。

结论

应用IMR较iDose4可更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CNR和图像质量;应用IMR重建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情况下,保证图像质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NSGCT)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的25个睾丸肿瘤病灶,其中12例精原细胞瘤,13例NSGCT。12例精原细胞瘤中,5例行CT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7例行MRI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动态增强扫描。13例NSGCT中,5例行CT平扫,其中2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动态增强扫描。观
期刊
目的探讨心脏MR(CMR)延迟增强成像和核素心肌显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活心肌的显像特征及互补性。方法搜集11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冠心病患者且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同期(间隔时间<1个月)进行了CMR和核素心肌显像[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心肌代谢显像]。首先利用C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经结肠镜病理证实为直肠癌,行新辅助放化疗后拟行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在新辅助放化疗前2~5 d、术前1~4 d行直肠DCE- MRI检查,记录DCE-MRI参数,包括转运常数(Ktrans)、细胞外血管外空间的体积分数(Ve)和速率常数(Kep)。术后依据病理
目的探讨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3年4月,按手术适应证要求共完成基底动脉Wingspan支架成形术91例。将本中心术者早期完成的30例定义为A组,中期完成30例定义为B组,近期完成的31例定义为C组;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
目的探讨Gorham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Gorham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综合国内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点。本组11例患者均符合Wells和Gray提出的诊断标准。11例均拍摄X线平片;CT检查4例;MRI检查5例,其中1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男7例、女4例;年龄16~66岁,中位年龄32岁。6例病变累及手部,1例累及尺桡骨,1例累及髋臼,3例累及颌面骨。主要临床症状为病变部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HEH患者资料。5例行腹部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7例行腹部MRI平扫和多期多时相增强扫描,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观察肝脏病变CT平扫、MR T2WI影像表现及强化特征,并将病变分为单发型、多发型和弥漫型。结果(1)多发型HEH:共11例228个病灶,其中MRI显示病灶178个,CT显示病灶50个。MR T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CTTS患者X线、CT、MRI影像资料。39例患者中,局限性32例、弥漫性7例;17例行X线平片检查,18例行CT平扫检查,37例行MRI平扫,其中17例行MRI增强扫描。3名从事影像诊断的副主任医师对图像共同进行分析。结果X线平片显示GCTTS多为关节旁软组织肿块,邻近骨质呈不同程度侵蚀、破坏(10/1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在伴有眩晕症状的迷路内微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迷路出血或渗出,以及6例迷路内神经鞘瘤患者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和影像特点。4例迷路内神经鞘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余病例均为临床诊断。迷路出血或渗出的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结果,并排除颞骨占位性病变侵犯内耳等。迷路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依据临床和影像表现。影像检查:2例迷路出血或渗出患者和3例迷路内神经鞘瘤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