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促进金融业更快发展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h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物联网+金融”这一新业态也应运而生。简单来说,物联网金融就是将传感器、数据采集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增强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建立更为客观的信用体系。
  物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将深刻地改变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原有模式,而孕育出的智慧金融,将为我国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巨大的力量。
  信用体系更客观
  在很多人看来,物联网金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认为,“物联网金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物联网金融的实质就是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探索。
  “在这种探索下,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各类数据,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连接,在信息对冲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石杰说。
  相较于耳熟能详的“互联网金融”概念,“物联网金融”还处于萌芽时期。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长焦然认为,“互联网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众所周知,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典型代表——物联网,虽然还处于初创期,但有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核心驱动力量的可能,给金融业带来新的变革契机。”
  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金融的差异在哪里?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在于信用主体的差别,互联网金融是面向人的信用体系,而物联网金融则是面向物的信用体系,也就是说,物联网金融是变主观信用为客观信用。
  从信用角度而言,物联网某种程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认为,“在互联网上,用户只能看到人为输入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主观处理,有可能是不真实的;物联网中,所有的信息都来自物联网体系架构终端,都是客观、真实的,物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更为客观。”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联网金融的竞争大幕已经拉开。焦然表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在物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美国已针对物联网提出六大领域的智慧行动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设智慧金融。
  动产融资领域率先突破
  在我国,尽管物联网金融概念才刚刚提出,但在诸如动产融资等领域,已经取得一些实质突破。刘海涛表示,“据统计,我国约有70万亿元~80万亿元的动产,其融资比例还很低,一旦动产被有效盘活,将极大地促进市场活力。”
  长久以来,动产融资一直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青睐。银行从业人员说,由于房地产等不动产具有不可转移、归属明确等特征,商业银行融资相对放心,因为不动产能够“看得住”;而动产具有流动性较强、易变现等特点,银行担心“看不住”。
  物联网金融的应用,能够实现动产的全程监管、全程感知,有效解决重复质押、虚假质押、动产转移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动产的质押风险,有望使长期供应链金融破题。对银行来说,拓展了业务,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商家来说,动产资金得以盘活。
  “物联网金融将动产变为不动产,释放上万亿元资本,引领实体经济蓬勃发展。”物联网博览会期间发布的中国首部《物联网金融白皮书》这样写道。
  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已加速物联网金融布局。平安银行在动产融资业务中引入物联网传感设备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对动产的识别、定位、追踪等智能化管理,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在物联网智能仓储方面,平安银行与上百家重点港口、大型仓库和物流园区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隨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突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望进一步解决。石杰说,在物联网背景下,采集企业信息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可以作出更及时更准确的反应。
  石杰认为,未来银行风险体系有望从主观的信用模式走向客观的信用模式。借助物联网先进的质押系统及数据支持,使银行及时掌握企业情况,实行按需贷款,按进度放款,并可据此实行检查。
  合力保障金融安全
  作为一个新兴业态,物联网金融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物联网金融白皮书》提出,“物联网金融还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规模化应用亟待形成;监管政策方面还是空白;应用范围方面还有待拓展,当前物联网金融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应用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足”。
  与传统网络攻击相比,利用物联网设备攻击的破坏力也是惊人的。焦然说:“今年10月份,美国部分地区遭到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大量热门网站无法登录,两轮攻击造成网络瘫痪持续了6个小时,网络安全机关的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攻击来自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这说明安全威胁正在向物联网领域延伸。”
  提升物联网金融的安全性,首先需要制度设计的突破。“需相关主管部门尽快调研物联网金融业务需求,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物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物联网金融白皮书》建议。
  “物联网金融的制度规范需要有预见性。金融行业对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的要求更高,因此物联网金融安全在设计之初,就要融入安全基金,在感知、传输、数据处理等多层面构筑安全体系。”刘海涛认为。
  焦然坦言,物联网金融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实际投入应用还不多,有必要对我国物联网金融发展开展前瞻性研究,同时提早谋划,制定高层次物联网整体发展规划,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尽快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并加强物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其他文献
新华社12月6日电 记者王宾 胡喆 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公立中医类医院住院人均费用较普通公立医院低24%,中医药“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作用逐渐体现;中医药专业在校生达75.2万,下一个屠呦呦何时出现?标准数量达649项,药材质量怎么样?“墙内开花墙外也香”的中医药近年来“国际范儿”十足,在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当下,中药所面临的质量和资源方面的困境,
期刊
童话里的故事最动人,技艺中的文化最深刻。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圈又一圈,辙子留下一道又一道,无一不在前进的社会化浪潮中提醒人们:逝去的岁月不能一概忘却,以史为镜;传统的技艺不容一并丢弃,去粗取精。那些被铭记、刻印并历久承传的手艺,在今天,有着弥足珍贵的历史和社会价值。那种坚定而充满文化情怀的工匠精神,也已在愈来愈被重视的非遗保护工作中被屡屡提及、时时倡导。  近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委托,由山
期刊
以信息化为核心  推动地方科普能力全面提升  颜实: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科普研究》编委,中国科普作协基础科学与高科技专业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国家新闻出版领军人才”。  科普一词被用作“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技术问题”含义时,最早出现于1836年。而现在,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又称为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
期刊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近日展出日本数码艺术团队打造的“森林故事”装置。展览利用數码动画投影技术,向观众呈现了69幅高科技画作。环球
期刊
无论是感性印象还是客观事实,人类似乎越活越久。不久前,美国顶尖医学研究中心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Nature网站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则指出,人类不太可能比世界上目前已知最长寿的人活得更长了,并且这一点即使未来科学和医疗继续发展或许也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而长寿,生而为人,我们到底能活多久?  最长寿命已达上限  从20世纪开始,随着饮食、环境、医疗以及各领域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平
期刊
12月6日,我国首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随着我国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转型,慢病也如影随形,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国的中医药》的发布是我国健康促进事业的一件大事,凸显出党和政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视,面对当今全球“慢病”时代的来临,中医药给出了中国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富贵病”日渐增多,高血
期刊
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数控铣工高级技师、山西省技能大师、全国知识型职工;他曾三次挺进国家级技能大赛前五名,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攻关专业户”、“开发软件型技能人才”之称。他从业20年,获奖无数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科研试制分厂的数控操作工——杨兴隆。面对诸多荣誉,他更习惯将自己定位成一名普通的数控工:“只是个普通人,做了分内的事。”  19
期刊
培養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
期刊
“盡管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都代替不了工匠精神。”国际著名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表达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体会。  关桥是中国航空焊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飞行器制造工程中多项特种焊接技术的开拓者。他发明的“薄壁结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方法及装置”实现了焊接变形控制领域中的重大突破。  耄耋之年的他见证了中国焊接技术的起步和发展。今天,尽管电子束焊、激光焊接等一系列现代化焊接手段层出不穷,但在关
期刊
教育部日前印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这是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在高校形成鼓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  教育部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要在2016年12月底前,其他高校在2017年3月底前完成涉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项制度、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良好的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  那么,在高校科研人员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