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柳永俗词在历代词论家的眼中,一直屈处于弱势卑陋的地位。柳永俗词开拓了宋词发展的新境界,他以其通俗、生动的特点使读者、听众备感亲切且易于理解。多数论者只盯住柳词之俗,对其持鄙视、否定的态度。吴曾说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浮艳虚华之文”;黄升称柳词“长于纤艳至此,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之”;王灼说他“浅近卑俗”“声态可憎”。因此,对柳永的俗词作一个重新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柳永;俗词;地位;形式;情感
柳永是词史上极重要的词人,他的俗词开创了词史上的新面貌,为词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与思想。我个人是十分喜欢柳永的。
柳永一生不仕,浪荡于花街柳巷,俗词中的一些思想和写词时所用的语句为许多文雅人士所不耻。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词是从社会真实的生活、自身深刻的体验中来,而被广大群众喜爱传唱。“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下层人民对他词的喜爱就是对他的肯定。柳永的词多为歌女所作,描绘男女之间细腻微妙的感情。吴梅的《词学通论》谓:“柳词皆是直写,无比兴,无寄托。见眼中景色即说意中人物,便觉率直无味。”我是不认同此观点的。柳词中的比兴不多确是事实,可也是有寄托的,不一定是气壮山河的抱负理想。柳永一生过着摇摆不定、困窘潦倒的生活,前路茫茫无绪,必然会导致种种失落、困惑,以至于彷徨,担忧的心情负累。所以词中多是情感的宣泄,愁绪的寄托以及及时行乐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这种写词方法也是词坛的一股新风气。古往今来的词都多比兴,大量用典,追求手法的新奇,炼字,却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柳词无疑是与以前词不同的。他的词是贴近下层人民的,所以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况且柳词重白描,直述事状,不尚雕饰,不正是表现了柳永在词上的造诣吗?
柳词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人们特别喜欢将柳词与温词进行比对,我认为柳词比温词是处在更高层次上的。最起码在形式上柳词就更能给人以震撼。柳词在形式上有许多慢词,曲调是比较长的,词最大的特色便是铺叙。用领字带出一个段落,再由段落向前铺展,感情也随着景物的铺展愈发渲染的沉郁。最有代表的应属《八声甘州》。柳永立足于自己的观察体验,注重形象间的客观联系,讲求规模的宏丽壮阔,角度大体单一,空间景物是连续的,全景式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在这首词中,词人站在一个俯视的制高点上,从一线的视角向四周扩散,满目忧伤和荒凉的景色。并且眼中的景物是连续的、宏大的,意象也没有中断,十分连贯。一个“对”字领出段落,依据秋天的场景线索进行铺叙描绘,最后写出由此触发的感情,悲从中来,不能抑制。把才人志士失意的悲伤跟相思离别的感情完全糅合在一起,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至于柳词中对于情感和细节的重视,我想这很容易理解。词与诗不同,词表达的感情本就比诗细致和深入。而且词比起诗来,在创作上限制较少,写出来的都是生活所感,所以有情节十分自然。柳永是一位浪荡词人,长期与妓女相往来,并多为妓女写词,表达女性的心理。自己又历经困顿,漂泊无居,受到世人的贬斥,心情长期压抑,加之又是专门致力于写词的词人,感情自然也变得脆弱、敏感、细腻,已不似男儿般豪壮。所以在柳永的词中情节和细节尤其的突出,这样更能让人有同感。细节的突出更能将人的细微心理及感情进一步的表现出来以达到共鸣的效果。对于情节和细节的重视会让词的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感情饱满,不虚乏空洞。
雅俗向来是文人研究区别的重心,文人是不屑于“俗”的。而在俗词中,无疑为柳永描写女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就像老师所说,俗词中的女性能真率的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不用遮掩作假。俗词中的女性:(1).受封建礼教束缚少(2).近情从俗:为人写悲欢(3).以闺人自己的身口来写“代言体”(4).运用语言自然率性。
虽然语言不高雅,许多还流于低俗,但这才是人的真实一面。雅词中的女性被既定为大家闺秀,表达思想也要含蓄蕴藉,淡化风情,把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我读这类雅词,除了觉得语句优美之外,感触不到任何打动人的情感和心理起伏活动。就我个人而言,还是俗词更能触动心灵。大家对于雅俗词的区别都了解很多,老师讲的也全面,在此我就不再展开进行补充说明了。
我们不论读雅词还是俗词,首先感受到的都是词通过什么样的内容从而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心理、理想等。词是为人宣泄所服务的。内容是基本,内容是一个词人的经历。研究也肯定是通过词的内容进行研究。所以清人看重手法风格让我颇费解,这多半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清朝时对思想的控制极为严厉,多次兴起文字狱,写文章也限制了八股,文人的思想和情感无从表达,也不敢表达,只能研究前人的作品。所以清人多注重手法风格,而清以前的人往往注重内容。作品的手法风格再新颖,再高超,没有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思想又怎能流传百世呢?因此,内容肯定是首要应当重视的。宋、清看重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社会政策,是周边的环境不同所造成的。这也是清人的悲哀啊!
【参考文献】
[1]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王灼.碧鸡漫志:卷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赵晓兰.宋人雅词原论[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9
[5]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刘扬忠.名家解读宋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7]张玉璞.浅酌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M].济南:济南出社,2002
[8]叶嘉莹.唐宋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兰蓉,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柳永;俗词;地位;形式;情感
柳永是词史上极重要的词人,他的俗词开创了词史上的新面貌,为词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与思想。我个人是十分喜欢柳永的。
柳永一生不仕,浪荡于花街柳巷,俗词中的一些思想和写词时所用的语句为许多文雅人士所不耻。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词是从社会真实的生活、自身深刻的体验中来,而被广大群众喜爱传唱。“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下层人民对他词的喜爱就是对他的肯定。柳永的词多为歌女所作,描绘男女之间细腻微妙的感情。吴梅的《词学通论》谓:“柳词皆是直写,无比兴,无寄托。见眼中景色即说意中人物,便觉率直无味。”我是不认同此观点的。柳词中的比兴不多确是事实,可也是有寄托的,不一定是气壮山河的抱负理想。柳永一生过着摇摆不定、困窘潦倒的生活,前路茫茫无绪,必然会导致种种失落、困惑,以至于彷徨,担忧的心情负累。所以词中多是情感的宣泄,愁绪的寄托以及及时行乐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这种写词方法也是词坛的一股新风气。古往今来的词都多比兴,大量用典,追求手法的新奇,炼字,却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柳词无疑是与以前词不同的。他的词是贴近下层人民的,所以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况且柳词重白描,直述事状,不尚雕饰,不正是表现了柳永在词上的造诣吗?
柳词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人们特别喜欢将柳词与温词进行比对,我认为柳词比温词是处在更高层次上的。最起码在形式上柳词就更能给人以震撼。柳词在形式上有许多慢词,曲调是比较长的,词最大的特色便是铺叙。用领字带出一个段落,再由段落向前铺展,感情也随着景物的铺展愈发渲染的沉郁。最有代表的应属《八声甘州》。柳永立足于自己的观察体验,注重形象间的客观联系,讲求规模的宏丽壮阔,角度大体单一,空间景物是连续的,全景式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在这首词中,词人站在一个俯视的制高点上,从一线的视角向四周扩散,满目忧伤和荒凉的景色。并且眼中的景物是连续的、宏大的,意象也没有中断,十分连贯。一个“对”字领出段落,依据秋天的场景线索进行铺叙描绘,最后写出由此触发的感情,悲从中来,不能抑制。把才人志士失意的悲伤跟相思离别的感情完全糅合在一起,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至于柳词中对于情感和细节的重视,我想这很容易理解。词与诗不同,词表达的感情本就比诗细致和深入。而且词比起诗来,在创作上限制较少,写出来的都是生活所感,所以有情节十分自然。柳永是一位浪荡词人,长期与妓女相往来,并多为妓女写词,表达女性的心理。自己又历经困顿,漂泊无居,受到世人的贬斥,心情长期压抑,加之又是专门致力于写词的词人,感情自然也变得脆弱、敏感、细腻,已不似男儿般豪壮。所以在柳永的词中情节和细节尤其的突出,这样更能让人有同感。细节的突出更能将人的细微心理及感情进一步的表现出来以达到共鸣的效果。对于情节和细节的重视会让词的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感情饱满,不虚乏空洞。
雅俗向来是文人研究区别的重心,文人是不屑于“俗”的。而在俗词中,无疑为柳永描写女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就像老师所说,俗词中的女性能真率的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不用遮掩作假。俗词中的女性:(1).受封建礼教束缚少(2).近情从俗:为人写悲欢(3).以闺人自己的身口来写“代言体”(4).运用语言自然率性。
虽然语言不高雅,许多还流于低俗,但这才是人的真实一面。雅词中的女性被既定为大家闺秀,表达思想也要含蓄蕴藉,淡化风情,把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我读这类雅词,除了觉得语句优美之外,感触不到任何打动人的情感和心理起伏活动。就我个人而言,还是俗词更能触动心灵。大家对于雅俗词的区别都了解很多,老师讲的也全面,在此我就不再展开进行补充说明了。
我们不论读雅词还是俗词,首先感受到的都是词通过什么样的内容从而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心理、理想等。词是为人宣泄所服务的。内容是基本,内容是一个词人的经历。研究也肯定是通过词的内容进行研究。所以清人看重手法风格让我颇费解,这多半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清朝时对思想的控制极为严厉,多次兴起文字狱,写文章也限制了八股,文人的思想和情感无从表达,也不敢表达,只能研究前人的作品。所以清人多注重手法风格,而清以前的人往往注重内容。作品的手法风格再新颖,再高超,没有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思想又怎能流传百世呢?因此,内容肯定是首要应当重视的。宋、清看重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社会政策,是周边的环境不同所造成的。这也是清人的悲哀啊!
【参考文献】
[1]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王灼.碧鸡漫志:卷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赵晓兰.宋人雅词原论[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9
[5]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刘扬忠.名家解读宋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7]张玉璞.浅酌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M].济南:济南出社,2002
[8]叶嘉莹.唐宋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兰蓉,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