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到信任,知识产权咨询二三事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来,我踏入知识产权行业成为一名咨询师转眼已经几个年头了。在这么多个日日夜夜地打磨里,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悟到了一些“微妙”的道理。
  工作中,我们从技术角度满足客户辅助研发、挖掘布局、侵权应对等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在客户关系维系方面,也要尽心尽力地为客户服务,将客户关系维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上。
  但客户维系非“纸上谈兵”,在一次次实践中摸索过来的人才能明白,咨询分析师作为战斗在一线的项目实施人员,和研发工程师可谓“相爱相杀”。我们与研发工程师的关系总是万般纠结,既有唇枪舌战,又有把臂言欢;有时怨念冲天、犹如胸有块垒;有时又被他们的工作态度感动、心生敬服。
  在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研发工程师对专利都缺乏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只在技术研发上。所以和研发工程师初步沟通的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其实是给研发工程师们普及基本的专利知识,告诉他们专利是怎么用的,对他们有什么用处,怎么把知识产权或专利应用到整个研发过程中,以及怎样查专利,怎样写专利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研发工程师们的学习能力极强,基本在两三次地接触后,他们就能有效地配合我们的调研工作了。这里就要讲讲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二三事了。
  工程师A
  这是个急性子的工程师,在与我们沟通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得很不耐烦。在他看来,研发与知识产权是风马牛不相及,配合我们调研简直是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所以他对我们提出的问题经常敷衍了事,以至于那次调研提前了很多结束,前期预设的部分问题也没有得到答案。后果就是,我们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精力,埋头做功课来弥补调研的不足。
  这位工程师的不配合,让我们感到委屈,也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现呢?我想,不认同知识产权工作的价值、不认可专利保护之于研发的重要性也许是主要原因。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必须真正地“说服”他,这是身为乙方的义务,也是身为知识产权咨询师的责任。与客户关系处理得不成功,首先要在自身找原因,沟通能力不够强、沟通方式不得当、专业知识转化得“不通俗”应该是许多咨询师的硬伤,我们要站在客户的角度、甚至任何一个对知识产权不够了解的人的角度来思考、组织语言、灵活沟通。
  工程师B
  其实更多的研发工程师,虽然对专利不了解,但还是很配合我们工作的,这让我们双方建立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关系。
  在我们给工程师讲解时,有些工程师会在迷惑时表达疑问,我们的沟通就会涉及越来越广泛的内容。在两三次这种沟通后,研发工程师们就能依据学习到的“新知识”开始“新工作”了。
  后来,随着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愈加重视、各企业内IPR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研发工程师开始接触专利撰写、专利申请方面的工作。有时候他们掌握的知识甚至都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
  前不久请这位工程师帮我们比对专利,他的表现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本我们需要工程师协助比对甲方的技术方案和目标专利技术方案的异同,我们也预估了工程师可能会有疑问的一些方面。但工作开展的过程却异常顺利,这位工程师很容易就跟上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并且在分析比对过程中,激发了创新性思维,就他们的技术方案提出了好几个改进想法,还同我们探讨这些改进点有没有创新性、能不能申请专利、申请什么样的专利合适。我很震惊,没想到工程师们的进步如此迅速,从起初被我们单向地灌输普及知识产权概念,到现在的自主进行专利点组合创新、相互碰撞出火花,这个跨度,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工程师C
  另外,工程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是我们佩服的一点,这或许是所有工程师们的共性。
  我们遇到过很多唯实求真的工程师,为了一个问题,多方求证,不马虎、不推脱。
  在一次和这位工程师比对专利的技术方案时,在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中有一段介绍,大概是因为专利语言的叙述有歧义,我们与工程师对此的理解也产生了偏差。而这两种不同的解读对整个技术方案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当时,我们在现场就对这两种理解思路进行了讨论,又从专利的技术背景、对比文献、解决的技术问题、专利权人的技术研发现状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但最后依然没有达成一致。
  这位工程师并没有以我们非研发人员为由而强制要求我们接受他的理解,而是让我们先标记这件专利为待处理文件,待他再进一步仔细地研究。同时,也因当天工作量较大,还有个别内容没有当场敲定,我们需要等工程师处理好通过邮件发送过来。
  这件事,我们原以为会等很久,甚至工程师可能将此事抛之脑后,但没想到,在极短的时间内,那位工程师特意致电表示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可了我们的理解,而他自己的想法不够全面。我们对如此高效的回复已经感到意外,更没想到对方会认真地查阅资料,坦然承认自己的理解失误。
  本来这件事只是一个小插曲,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了解到那位工程师在我们调研后的第二天就出差到美國,查资料,补充内容都是出差期间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做完的,又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工作进度,直接从美国打来电话。
  面对这样的客户,这样认真负责的优秀工程师,我们除了更加努力地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客户解决问题,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与客户的接触,多是和客户内部研发工程师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明显地感受到了一些变化。随着项目越来越深入,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客户对我们也从不理解不信任变成了相信、认可我们的工作。将自己的研发成果放心地交给我们,与我们坦诚地探讨交流,一点一滴都是出于信任。
  回顾这些经历,以最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态度去打动客户,推动工作的进行,正是我们敬业的体现。而正是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高超的业务水平,才使得我们与客户的关系一直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之上,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共赢。
其他文献
《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由此可见,权利要求直接决定着专利的保护范围进而决定着专利的质量,因此权利要求是整个专利文件的重中之重。权利要求由主题名称和多个技术特征构成,主题名称和多个技术特征共同决定了专利的保护范围,因此,主题名称的确定也是撰写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在撰写实践中,专利代理人对“主题名称”和
期刊
服务器标准是目前环境下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认定的合理标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是指将作品置于向公众开放的服务器中的行为。实质性替代标准未对视频聚合服务中所包含各种行为进行清晰划分,其讨论基础存在偏差。实质性替代标准将获益与损害作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定标准,该作法有违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认定的客观事实属性,且将著作权利益与合同利益、竞争利益相混淆,是使用竞争案件的思路审理著作权案件。《网络著法作权司法解释》第
期刊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在上一期卷首“印象2015之意料之外与情理之” 中对2015做了简要的回顾总结之后,本期卷首,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简单谈谈我们《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及迅捷传媒在2016年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  总的来说,我们要继续加强 “综合性”、“实务性”和“国际性”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和升级知识产权综合媒体与服务平台。  具体来说,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加大“特约撰稿人”队伍建设,并着手组
期刊
廖飞  推进专利年费改革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廖飞表示:“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今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仍然是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知识产权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开展专利年费减免试点工作无疑是一重要抓手。”廖飞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知识产权诉讼中,当事人“自认”、但随后又“反悔”的情形经常出现。自认后的反悔经常引起对方本能地、强烈地反对,但实务界对“反悔”的效力缺乏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虽然“禁反言”符合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但知识产权诉讼具有自身的特点,并非所有的自认均可免除对方的举证责任,并非所有的自认都不允许当事人反悔。判断自认的效力,应当区分知识产权诉讼的各个环节,结合证据规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对权属的自认无效
期刊
对于我国专利年费制度的改革,我国企业代表也呼吁,当前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总量中,国内外主体所持有的有效发明专利的比例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国内创新主体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施行多年的专利年费制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但已经与当前新的历史阶段和创新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我国应该对年费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立足当前并考虑长远,对年费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企业一致呼吁,要大幅降低年费水平,
期刊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6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2016年全国地方人民法院新收专利一审案件12357件,知识产权局接收专利行政执法案件48916件,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案件合计超过6万件。专利复审委员会接收的无效宣告请求3969件。在知识产权保护春天到来的情况下,6万多件案件应该也就是刚开个头,未来的案件量还会大幅增加。不论是无效的专利案件、侵权诉讼的专利案件还是行政执法的专利案件,相当一
期刊
对作为数据集合的“大数据”,不宜作为一般财产和准物权客体进行保护,也难以给予其著作权法保护。在目前缺乏专门立法或特别赋予邻接权的情况下,似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提供保护较为妥当。  何谓“大数据”  梳理我国现今关于“大数据”的法学研究成果可见,学者的目光多集中于对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等的保护两方面,对作为某种或某些财产权益客体的“大数据”则研究甚少。而厘清“大数据”中所包含的财产权益,不仅能够
期刊
技术革命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建立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系不能脱离技术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式。司法公开是阳光司法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与“大数据”是司法公开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司法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司法案例数据库系统为参考,从司法实践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对司法大数据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建
期刊
中国专利再度实现突破  2015年再度见证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信息,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以6111件和4372件分别占据前2位,ICT产业(泛信息技术产业)民企的专利申请量更呈现劲增趋势,其中广东欧珀移动通信公司(OPPO)、专利新军小米科技公司和奇虎科技公司分别以3338件、3183件以及2777件跻身前10。乐视集团官方则宣布在2015年12月单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