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青年创业就业 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s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和区域转型调整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年就业,扶助青年创业,在区委区政府和团市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团区委与园区共同建立了北京青年创业园石景山园。
  北京青年创业园石景山园自2009年6月9日成立以来,按照“个十百千”发展规划的目标,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中心工作,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了包括“创业、就业、培训、实习、交流”在内的石景山区青年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半年多来青创园共接待了148个青年创业项目的咨询,审核通过了近半数项目。截至目前,涵盖留学生在内的青年创业者,共注册企业106家,其中包括14位博士、47位硕士、2位访问学者,注册资金5亿元,上缴区财政300余万元。圆满完成了初期的既定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青创园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优化创业环境作为根本任务。青年创业在目前来讲还是一个新兴领域。政府部门还在不断摸索服务青年创业的有效手段,广大青年也没有形成对创业的理性认识,缺乏创业的相关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青创园从优化创业环境入手,通过内外部环境建设,奠定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团区委积极整合市区媒体资源,及时报道青创园的建设发展,推广创业文化、普及创业教育。现在从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石景山青年创业园,就有13100个相关网页。半年来,青创园还接待了来自团中央、人事部、市委研究室等部门的参观调研20余次,充分展示了石景山青年创业工作的务实高效、服务创新的良好形象。据不完全统计,青创园累计争取发展资金100万元,帮助20家企业落实政策补贴资金120万元。二是建设青年创业楼,提高硬件水平,建设良好的内部环境。团区委、园区积极协调争取国资委、委宣传部、驻区单位高校等有关单位的支持,去年共建成了三个创业楼,除去今天我们在的主楼另外两个地点分别在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楼和领秀大厦。共计新增孵化面积8000平米,新增符合政策的小面积办公室30多间,初步形成了支持一百家青年创业工作室的能力。我们不断提高软硬件服务水平,准备为每个创业楼设置青年创业者专用的公共办公空间,为他们提供会议、座谈、研讨的空间。同时企业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青创园顾问联系,获得注册、税务、管理知识方面的远程服务。
  青创园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服务青年创业作为工作主线。青创园一直注重发挥在扶助青年创业中的主体作用,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全面服务青年创业。一是高效整合创业政策。青创园在成立之初,就积极整合了团属的各类创业品牌,青檬夜校、YBC工作室相继落户。今年我们还积极商谈,争取邮政储蓄对创业青年的优惠贷款政策落户青创园。此外,还主动与市劳动部门沟通,对青创园中北京市户籍的青年创业企业提供贴息贷款政策、优惠的贷款担保额度和贷款利息。二是建设专业管理团队。青创园的管理团队主要依托留创园的管理人才,目前共有5名专职人员,都可以进行创业学教育、创业管理咨询。管理团队可以在创业咨询、创业注册办理、创业指导、创业融资、政府资金申请等企业创业之初的重要环节给与创业者大力的支持。三是建立北京第一个大学生集中办公区。在区工商局、石景山国资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青创园创新通过网络建立虚拟社区,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在虚拟社区取得合法的办公地址,完成企业初创的注册、咨询等工作,省去创业初期占很大部分的房租开销,大大节省了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增加了办公创业的灵活性。四是设立创业图书馆。青创园鼓励创业青年能够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来反思和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涵250本创业图书的图书馆,不但能提供借阅服务更是提供了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
  青创园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凝聚青年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区域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聚集,对于我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一是普及创业教育。青创园利用青檬夜校的平台,自主开发了两套创业学课程,目前已经培训学员100余名。针对留学生等快速增长的创业企业,推出了创业梦想家课程,主要讲述机会型创业的创业知识。针对大学生和初次创业青年,推出了美好生活课程,主要讲述生存型创业的知识。二是打造金牌导师队伍。积极整合北京团市委、区工商局、劳动局等相关部门资源,与近30名具备成功创业经验、从事创业研究、擅长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他们成为青创园创业导师。我们为在青创园创业的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导师辅导创业。三是提供优质创业指导。凡是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来到青创园,无论是开始的创业计划书的填写,还是最后的工商注册申请,全部环节都会得到青创园耐心细致的辅导。即使是不符合创业条件的项目,我们也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过近几年的平稳快速发展,石景山区新型主导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建设初见成效,2010年面对首钢搬迁和CRD建设的机遇,石景山区已进入了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区委区政府也制定进一步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发展办法,石景山青年创业园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今年我们将着力在组织、阵地、载体、活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搭建更为完善的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综合平台。
  一是加强青年创业理论研究。青年创业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事物,各类青年创业园也缺乏对青年创业规律的把握,没有形成很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青年创业园经过半年的运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运作经验,获得了大量的创业调查数据。青创园在下一阶段要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为青年创业辅导提供理论依据,为区域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今年将联合专业院校对我区的青年创业进行详细的研究,计划出版一本关于创业辅导方面的专业图书,具体指导青年创业。
  二是积极新建青年创业楼。按照“个十百千”规划的要求,将继续加强青年创业楼的建设。预计在今年建设3家创业楼,新增面积10000平方米,新增符合政策的创业工作室30间,支持50家青年创业企业。在完善已有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力争在每个青年创业楼都能建立青年的公共交流区,为他们配备公共的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提升创业环境,降低他们的创业成本。积极筹建青年创业商城,尝试与淘宝网合作在石景山区建设淘宝商城实体店,为创业青年提供网上和店内两种方式销售集合为一体的创业模式,为青年创业提供新的载体。
  三是不断探索组织建设新模式。青创园支持青年创业的同时,还肩负着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等很多公益性的责任,其运营模式也必须符合其发展规律。2010年团区委将深入调研,探索成立石景山青年创业者协会,负责部分公益性运营,逐步形成青年创业园的长效运营模式。协会将通过政府主导,自愿参与的方式,团结带领创业青年,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此外,为了更好的团结凝聚青年创业者,为他们提供组织归属感,建立创业者相互帮扶的渠道,团区委将在青创园中建立团支部。通过兴趣小组、专家讲座、达标创优评选等活动,扶助创业青年成长成才。
  四是创新活动内容。团区委将积极整合相关资源,争取北京市青年创业大赛落户石景山青创园。通过举办大赛,宣传石景山的创业环境,甄选优秀项目落户石景山。开展石景山青年创业论坛,邀请创业成功青年,以自己成功的案例鼓励青年创业,普及创业文化。利用网络教育的便捷性,积极开发网上创业培训的相关教程,拓展创业青年人群的覆盖面,增加他们的创业知识,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
  五是着力培育高端企业。利用青创园成立一周年的契机,开展青创园优秀企业的评选,发现一批成长性强、增长性快的企业,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培养,使他们可以在青创园快速成长,成为青创园的典型企业,并为青年提供就业的岗位,从而形成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青创园要继续加大对海外留学生、高知识分子、有创业经验等高端人才的吸引的支持力度,建立海外人员创业咨询呼叫中心,为准备回国还没有回国的留学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咨询服务。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不断提升对留学人员的服务能力,将石景山青创园建设成海外回国高端人群创业的首选区域。
其他文献
安徽承东启西,区位和资源优越,正在加快实现中部崛起。“十一五”以来,已相继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建设,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形势来之不易,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安徽职教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扎实推进科教兴皖、人才强省的决策下,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我省高校毕
期刊
愿《出国与就业》杂志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为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期刊
祝愿出国与就业杂志越办越好!成为指导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发展的良师益友!
期刊
就业,一个引起政府百般关注的名词,虽然只有两个字,却饱含着万千意义,连接着万千家庭,触动着万千颗年轻的心。这是一个关于社会和谐的基石般的名词。  愿“就业与出国”杂志携八方有志之士,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赤子之情,共同落实政府的号召,早日破解就业难题。
期刊
【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推动就业工作,本期“特别关注”栏目集中刊发了北京大学等几家单位的就业工作新举措,新经验。  北京大学等几家单位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  同时说明,文中有关单位的就业资料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    北京大学始终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工程中,坚持以国家战略为
期刊
  
期刊
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在教育部对全国数百所高校的法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法学学科排名全国第六;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大学研究生院二级学科评价中,我校经济法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第一,经济法学科和诉讼法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建校近6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
期刊
一、坚持“一把手工程”,开创我校就业工作新局面    面对就业市场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和新政策,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7年以来始终站在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就业工作纳入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系统工程中,坚持“一把手工程”,制订了人才培养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就业工作是“建强校”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实施精品师范教育战略的先行导向的深刻认识。2007年4月,学校成立了专门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利弊关系并提出自己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优点    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