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过程考评构建工学一体化考核模式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l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强化过程管理和考核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提高技能培养的科学方式。本文主要从校企双师共管共评、校企共建考核评价平台、考评注重工作质量和效率、教考分离等方面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以提高人才质量,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考核模式 反馈机制 质量与效率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8jxz4007)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建立多元考核模式,强化过程评价,构建工学一体化考核模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技能成才、技能就业。
  一、校企共管共评,强化过程性考评
  构建工学一体化考核模式,对接职业标准、企业岗位需求和相关法律规定,学校、企业或行业协会需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鉴定标准和考核方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校企共管共评是过程性管理和评价较常用和有效的方式。师傅和教师根据学生工作表现与岗位意识、工作项目进度、工作质量与效率、学习表现与效果等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和行为品德进行量化评价或综合性评价。
  校企要共建质量评价平台,制订科学的考核制度、考评程序、评价量表和结果公示程序与方法;注重科学性、合法性、公平公正、激励性和促进作用,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考核结果的可视性与隐私性;要注重考评的时效性、全面性、针对性和目的性;采用多元智能评价,以分数计量的量化评价和以文字描述的定性评价或等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要坚持日有记录与点评,周有小结,月有总结。学生每个月必须提交完成的工作单(数量与质量)或项目进度表、工作报告和学习报告、工作考核与技能考核表(自评和小组评价)。成立由学校相关机构与教师、企业人事管理和考核部门、企业技术部门与专业技术骨干、企业师傅或聘任的行业协会专家和国家确认的培训评价专家等组成的考评工作室(组),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形成结论并公示。对过程性考核必须进行随机检查和督导,注重激励性和高质量意识;项目和教学模块阶段考评由校企双师和考评工作室负责组织,考试场景必须包含企业的真实岗位和企业的工作任务或项目。
  校企要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强化学习过程考核、工作过程考核,规范过程性考核内容、指标、程序、成绩运用,提高过程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模式,完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高效率。强化对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工作学习(实习)报告、产品(作品)检测等教育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和考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有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校企双师共评、校企组织共评以及聘请第三方考评等。
  二、校企共建考核评价平台
  校企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校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考核评价平台,建立互动互评机制,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工作质量与效率、产品质量、学习质量等进行考评。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设置虚拟的工作场景,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工学一体化教学清单和考核手册。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评价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突出工作质量和效率评价
  校企要注重以工作效率、操作和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来评定学生成绩,不应当以单件零件或产品所符合的技术指标来评定成绩,应当按照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产品数量、产品合格率来评定学生成绩。学生操作标准规范,流程工序严谨,优质产品率越高,成绩越高。因为产品一项不合格就是不合格产品,企业出售不合格产品是违法的。当然,评价还要加入规范操作考核、岗位考核、素养考核等,比如,数控技术应用考评采用制作车床尾座的工作任务。该任务要求学生制作8个零件,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制作规定数量的零件,全部合格才能计分,优质产品愈多分愈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要提交工作页和工作报告,根据其质量计分。学生在期末将零件组装成尾座产品,根据其是否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作为期末成绩。这样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精益求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质量。
  四、建立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教学评价机制
  校企成立评价小组,加强自我检查和考核。企业或行业协会要全程参与,根据法律法规和合作協议、学徒制培训方案等制度章程,共同构建工学一体教学评价机制,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专业设置规划和课程模式评估、技能人才培训检查评估、学徒制评估、岗位(工作站)考核、毕业生回访和社会调查。强化质量观念,注重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学做教融合统一,将对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的传授和培养融入工作过程。企业在检查和评估中全过程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从而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五、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评价考核务必高效、实事求是、规范、准确,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校企组织、企业师傅和教师要及时根据评价结论,改进培养方式方法,强化校企共同育人机制,调整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引导师生通过评价反馈,反思自己的不足,矫正自己的行为,制订新目标和行动计划或根据评价结论调整岗位和专业方向。教师要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帮扶,引导学生树立信心、保持恒心、磨炼韧劲、调整心态,以工匠精神精雕细刻,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持续进步。
  六、创新第三方评价机制
  学业终结性评价应当由学校和企业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国家认可的培训评价组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国家考试机构和平台)组织实施。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学分银行组织的考试、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国家或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的技能考试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科学的工学一体化考核模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德技并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郭福春.以规范的课程设置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作者单位: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互联网 教育”的现有成果,更预示着对“互联网 ”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本文着重介绍了“互联网 ”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可行性,从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综合互动、课后线上巩固拓展三个部分分析了具体的实践形式,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期充实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互联网 教育” 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 ”为主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技工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技工教育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技工院校103所(不含兵团,下同)。其中,按照办学层次分,有技师学院19所、高级技工学校11所、普通技工学校73所;按照办学性质分,有地方人社部门办学71所、行业办学15所、企业办学7所、民办院校4所、其他6所。在校生8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二)新疆维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工作室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探讨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并以案例展示工作室为载体陈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最后总结形成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关键词:工作室 创新创业 教育 高职院校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虽然校企合作在理论、模式、方法上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具体实施的细节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课程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职 电子类 课程改革  课 题: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省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合同编号[2018]SJG第0
摘 要:本文提出,可通过正确引导、师资培训、自我提升、制度保障等多项措施,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促进其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成为青年技能名师。  关键词:技工院校 青年技能名师 成长与培养  2018年以来,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多名教师获得省、市级技能竞赛第一名,在各级教学能力大赛、微课制作等教学活动中斩获佳绩,逐步成为青年技能名师。这些优秀教师在人才培养、竞赛指导、企业培训等工作中发
摘 要:笔者通过深入企业调研,进一步明确了化工机械维修专业的岗位需求,联合企业设备主管和一线技术人员分析了化工用泵维护与检修课程在企业生产中所涉及的工作岗位,以及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在企业工作中的应用。这为课程项目的设计、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改革 企业调研 职业能力分析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调研访谈,了解化工机械维修专业核心
印度-太平洋珠起源于印度南部地区,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东南亚及东亚各地,常被视为社会复杂化的象征。由于各地区缺乏此类珠子制作和传播的历史记载,突显出科技分析在追溯其生产来源和传播路线的价值。本文综合分析了公元2世纪以前各地区发现的印太珠类型及成分,勾勒出南亚、东南亚至东亚以及东南亚内部复杂的贸易网络。同时以印太珠为切入点,分析海上交流对早期海上丝绸之路沿岸产生的贸易、政治和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