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国内学者运用经济学模型和统计调查等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述,总结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其内涵从企业要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旧理念上来看,是指旧理念发展“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念要求企业的行为既要合乎法人道德——对股东负责,还要对雇员、社区、政府负责,要尽到一个法人公民的社会责任等。199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全球协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个方面(杨玲丽,2007)。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其绩效与承担社会责任究竟有什么相互关系呢?下面通过综述国内学者的实证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视角
崔秀梅(2009)从资源价值论和合法性理论的视角,以我国深市和沪市2008年的34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上市公司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质量不高;(2)资产规模、媒体曝光度与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显著正相关,规模大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很重视媒体对企业的评价;(3)上市公司并没有将顾客满意纳入企业的战略考虑因素中。
沈洪涛(2007)结合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下,选取了1999年到2004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检验发现:(1)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2)公司财务杠杆和再融资需求不影响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3)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4)在不同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水平不同,上交所在年报中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水平在总体上要高于深交所的。
二、公司治理的视角
王建琼(2009)以深、沪两市制造业2005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公司治理和企业经济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还不显著,在公司治理的变量中,是否国有控股及独立董事比例对企业社会责任有影响;在企业经济绩效的变量中,资产规模和每股收益对企业社会责任有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与资产规模负相关,与是否两权分离、净资产收益率无明显相关性;国有控股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较差;每股收益与政府所得贡献率正相关,而与供应商所得贡献率负相关。总体说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还是个新兴概念,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对企业社会贡献信息反应不灵敏,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我国进行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及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强。
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宋建波(2009)选取63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针对专家的调查问卷与访谈,应用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四个层级的评价体系。研究结论表明:投资者、员工和客户是企业的首要利益相关者。而目前对政府和环境的责任较弱,企业应重视并加强利益相关者管理,实现相关者利益的平衡;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总体水平不高且差异较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和披露,不但能够让上市公司清楚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而且也能了解在行业内所处的位置;同时政府和公众也可以依此进行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魏农建(2009)基于上海牛乳行业的实证,从消费者的感知和评价着手,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满意影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声誉、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五个结构变量,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三个维度,经过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在上海牛乳行业,企业对社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顾客的责任三个维度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评价,但是重要性各不相同;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满意及顾客忠诚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通过影响企业声誉和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有显著的间接影响且十分可观,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与顾客满意之间的联系搭建了新的通道。
李惠(2009)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基于利益相关者需要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SCSR)的框架,剖析了员工、消费者、投资者、社区、供应商以及环境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与SCSR的关系、调节因素以及SCSR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市公司在管理SCSR时应当遵循均衡性、透明性、稳定性及反应性原则;指出零售消费品行业的上市公司更加可能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去考虑开展SCSR活动,而向组织购买者销售产品的上市公司则更加可能将员工、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列在首要位置;生产非耐用性的体验型商品的上市公司可能首先考虑根据员工的需要来开展SCSR活动,而生产耐用的体验型商品或提供体验型、信任型服务的上市公司则会优先考虑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开展SCSR活动。
姚海鑫(2007)以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财富的关系,提出了信号传递理论,即企业可以通过传递信号履行社会责任,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有利于增加股东财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四、公司绩效研究的视角
杨自业(2009)在综合比较各种社会绩效计量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A股上市公司实施的行为评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社会绩效水平不高,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司社会绩效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公司社会绩效各个子维度的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但从构建公司总体社会绩效的各个子维度而言,它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员工社会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只有不显著的正相关;顾客和社区社会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而环境社会绩效则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绩效的,企业应该在年度报告中充分地披露,让社会大众、各利益相关者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竞争力的加强,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高峰(2009)以2008年沪深两市湖南省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1)供应商社会责任的指标——应付账款周转率与公司财务绩效呈弱负相关;(2)员工社会责任的指标——职工工资福利率与公司财务绩效呈弱正相关;(3)政府社会责任的指标——资产税费率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4)债权人社会责任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与公司财务绩效弱正相关;(5)顾客与公众利益社会责任的捐赠收入比率与公司财务绩效为显著负相关。
朱金凤(2009)以沪市 A 股 691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企业对政府、债权人的责任与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 ROA之间显著负相关;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与 ROA、托宾 Q 之间显著负相关;企业对公益事业的责任与托宾 Q 之间也为负相关关系;此外,公司规模与本期公司价值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公司前期绩效对本期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周建(2008)以2006年12月31日以前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A 股1 169 家分布于12个行业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相对国家、员工、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来实证检验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相对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而相对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绩效则是显著负相关,相对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则是负相关,但不显著。建议企业在重视对国家贡献的同时,更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邵君利(2009)以沪、深两市2002—2004年的化学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樊纲、王小鲁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数,分别考察了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上市公司注册地市场化进程指数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其政策含义是,企业有动机逃避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在现阶段,必须由政府通过行政立法等方式来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望企业能够自愿地履行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公司注册地市场化进程快慢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无显著影响,它意味着市场化进程慢的地区,企业负担的社会责任较重,督促当地政府自觉地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将其一味地转嫁给企业是当务之急,这也暗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是由政府压力所致。
五、民营公司和不同行业的视角
金建江(2008)以浙江民营上市企业为例,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年度报告内容,建立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和企业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着正面影响。具体来看,企业积极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更为显著,而承担对其他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这反映了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具有针对性,为了实现短期绩效目标,民营企业更多地会关注和维护股东的利益,通过吸引投资以提升企业绩效。
六、结语和建议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企业不仅承担着创造就业,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职责,而且对于社会的整体和谐与进步也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秩序的道德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其经营活动不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此,企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还应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因此政府一方面必须积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我国企业具体实际情况的规范化、全方位的企业社会信用和道德评价体系,促使企业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和责任意识,形成能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济核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应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此外,要建立与公司社会责任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媒体曝光促使企业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促使全社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同时提高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多少和好坏的判断能力;增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阶段成果(10GL27)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企业社会责任其内涵从企业要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旧理念上来看,是指旧理念发展“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念要求企业的行为既要合乎法人道德——对股东负责,还要对雇员、社区、政府负责,要尽到一个法人公民的社会责任等。199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全球协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个方面(杨玲丽,2007)。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其绩效与承担社会责任究竟有什么相互关系呢?下面通过综述国内学者的实证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视角
崔秀梅(2009)从资源价值论和合法性理论的视角,以我国深市和沪市2008年的34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上市公司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质量不高;(2)资产规模、媒体曝光度与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显著正相关,规模大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很重视媒体对企业的评价;(3)上市公司并没有将顾客满意纳入企业的战略考虑因素中。
沈洪涛(2007)结合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下,选取了1999年到2004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检验发现:(1)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2)公司财务杠杆和再融资需求不影响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3)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4)在不同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水平不同,上交所在年报中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水平在总体上要高于深交所的。
二、公司治理的视角
王建琼(2009)以深、沪两市制造业2005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公司治理和企业经济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还不显著,在公司治理的变量中,是否国有控股及独立董事比例对企业社会责任有影响;在企业经济绩效的变量中,资产规模和每股收益对企业社会责任有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与资产规模负相关,与是否两权分离、净资产收益率无明显相关性;国有控股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较差;每股收益与政府所得贡献率正相关,而与供应商所得贡献率负相关。总体说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还是个新兴概念,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对企业社会贡献信息反应不灵敏,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我国进行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及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强。
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宋建波(2009)选取63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针对专家的调查问卷与访谈,应用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四个层级的评价体系。研究结论表明:投资者、员工和客户是企业的首要利益相关者。而目前对政府和环境的责任较弱,企业应重视并加强利益相关者管理,实现相关者利益的平衡;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总体水平不高且差异较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和披露,不但能够让上市公司清楚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而且也能了解在行业内所处的位置;同时政府和公众也可以依此进行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魏农建(2009)基于上海牛乳行业的实证,从消费者的感知和评价着手,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满意影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声誉、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五个结构变量,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三个维度,经过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在上海牛乳行业,企业对社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顾客的责任三个维度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评价,但是重要性各不相同;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满意及顾客忠诚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通过影响企业声誉和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有显著的间接影响且十分可观,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与顾客满意之间的联系搭建了新的通道。
李惠(2009)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基于利益相关者需要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SCSR)的框架,剖析了员工、消费者、投资者、社区、供应商以及环境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与SCSR的关系、调节因素以及SCSR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市公司在管理SCSR时应当遵循均衡性、透明性、稳定性及反应性原则;指出零售消费品行业的上市公司更加可能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去考虑开展SCSR活动,而向组织购买者销售产品的上市公司则更加可能将员工、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列在首要位置;生产非耐用性的体验型商品的上市公司可能首先考虑根据员工的需要来开展SCSR活动,而生产耐用的体验型商品或提供体验型、信任型服务的上市公司则会优先考虑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开展SCSR活动。
姚海鑫(2007)以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财富的关系,提出了信号传递理论,即企业可以通过传递信号履行社会责任,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有利于增加股东财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四、公司绩效研究的视角
杨自业(2009)在综合比较各种社会绩效计量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A股上市公司实施的行为评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社会绩效水平不高,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司社会绩效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公司社会绩效各个子维度的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但从构建公司总体社会绩效的各个子维度而言,它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员工社会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只有不显著的正相关;顾客和社区社会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而环境社会绩效则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绩效的,企业应该在年度报告中充分地披露,让社会大众、各利益相关者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竞争力的加强,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高峰(2009)以2008年沪深两市湖南省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1)供应商社会责任的指标——应付账款周转率与公司财务绩效呈弱负相关;(2)员工社会责任的指标——职工工资福利率与公司财务绩效呈弱正相关;(3)政府社会责任的指标——资产税费率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4)债权人社会责任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与公司财务绩效弱正相关;(5)顾客与公众利益社会责任的捐赠收入比率与公司财务绩效为显著负相关。
朱金凤(2009)以沪市 A 股 691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企业对政府、债权人的责任与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 ROA之间显著负相关;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与 ROA、托宾 Q 之间显著负相关;企业对公益事业的责任与托宾 Q 之间也为负相关关系;此外,公司规模与本期公司价值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公司前期绩效对本期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周建(2008)以2006年12月31日以前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A 股1 169 家分布于12个行业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相对国家、员工、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来实证检验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相对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而相对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绩效则是显著负相关,相对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则是负相关,但不显著。建议企业在重视对国家贡献的同时,更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邵君利(2009)以沪、深两市2002—2004年的化学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樊纲、王小鲁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数,分别考察了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上市公司注册地市场化进程指数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其政策含义是,企业有动机逃避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在现阶段,必须由政府通过行政立法等方式来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望企业能够自愿地履行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公司注册地市场化进程快慢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无显著影响,它意味着市场化进程慢的地区,企业负担的社会责任较重,督促当地政府自觉地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将其一味地转嫁给企业是当务之急,这也暗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是由政府压力所致。
五、民营公司和不同行业的视角
金建江(2008)以浙江民营上市企业为例,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年度报告内容,建立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和企业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着正面影响。具体来看,企业积极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更为显著,而承担对其他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这反映了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具有针对性,为了实现短期绩效目标,民营企业更多地会关注和维护股东的利益,通过吸引投资以提升企业绩效。
六、结语和建议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企业不仅承担着创造就业,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职责,而且对于社会的整体和谐与进步也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秩序的道德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其经营活动不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此,企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还应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因此政府一方面必须积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我国企业具体实际情况的规范化、全方位的企业社会信用和道德评价体系,促使企业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和责任意识,形成能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济核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应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此外,要建立与公司社会责任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媒体曝光促使企业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促使全社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同时提高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多少和好坏的判断能力;增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阶段成果(10GL27)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