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晚明(下)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ncsy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传介绍: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主要学术著作有《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史》及关于明代典章制度、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论文。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永乐大帝》、《明太祖朱元璋》。
  晚明的政治变化
  晚明的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会跟着改变。我们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万历十七年
  万历十七年的年初就出了一件事情。年初有一个官员去顺天府考试的时候作弊,这个考生是官员子弟,文理不通,写的东西水平很低,可是也通过考试了,就有人把这件事举报了,一时之间社会的舆论压力非常之大,在这个舆论压力之下,就有人提出来是不是再考一次,万历皇帝不同意,说问题归问题,哪能有问题就重考啊。可内阁大学士就劝皇帝,他说你老人家没关系,我有压力。最后只好派调查组去调查,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事儿才慢慢压下去。这样的事在今天看来很正常,但是在晚明那样一个君主专制时代,舆论说有问题,有官商勾结、作弊,政府就得派工作组去调查,还写出报告给大家公布,这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吗?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允许?但是晚明就发生了,这就是政治上的进步,这就是变化!这件事情虽然在明朝的历史上是污点,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明朝变化了。
  万历十七年末还有一件新鲜事,一个司法中层干部写了奏折骂皇帝。骂皇帝的雒于仁只是个中层干部,他说我进京当官一年多,见了你不过三回,你整天一会儿疲软、一会儿动火,什么都做不了,走路都成问题,皇宫里有那么多的名医给你开药,你怎么病都没好?你的病医生给你治不了,我给你治,你的病就是因为喝酒溃胃,好色耗精,贪财乱神,伤气损肝造成的,你就是这病,我给你写了一个《酒色财气四箴》,这上面写着好的帝王怎样处理国家和个人生活,你就和坏的皇帝隋炀帝一样,你多念念就好了。万历皇帝自己申辩,他说这人说我爱喝酒,你们在家里谁不喝点酒啊?说我好色,你们知不知道郑贵妃对我有多好?说我贪财,你们家里面不理财,日子能过下去吗?说我怄气打人,你们家里的仆人、儿子、孩子惹你生气,你不打?你看这个情况用咱们今天的话讲,就像两人打架要找一个公道人做主。你是皇帝,却让大臣给主持公道,哪朝哪代有这种事情?
  万历皇帝无端让人给骂了一顿也很窝火,他说你们这几个大臣是我的爱卿,我让这小子给骂了,你们得给我出气。大臣们说皇上这样可不成,这小子可坏了,前朝海瑞骂了皇帝买了口棺材,这小子才不这么干,他在家里等着您的反应,您只要有反应他就出名了,所以这件事情的处理办法就是不传达、不反应、不理会,看他怎么折腾。于是从这天开始明朝就形成了一个制度叫做“奏书留中”,是指上来的奏书皇帝不满意就不理你,搁置不处理,就当没这回事。大臣骂了皇帝,皇帝却都不敢反应。结果慢慢地这留中的奏折就越来越多。所以晚明在政治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官员与皇帝的对立,在对立的过程中也有了心态的变化。所以说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制度已经松动了,人们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政治价值观的变化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许国说过这样一段话:“小臣一开口,不必是,即为风节;大臣一开口,不必非,即为朋比。小臣百诋大臣,辄以为不可屈而抗威权;大臣一侵小臣,便以为不能容而沮言路。”这是许国的观点,这个观点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一个怪现象,就是上级领导一张嘴,基层干部就批判上级领导不能随便乱讲。晚明时小臣骂大臣的话什么都有。这反映了旧的秩序的混乱,新的秩序没有形成。如果说这种混乱好的地方,就是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主体政治观发生了变化。
  再举一个例子。当时内阁大学士王锡爵遇见了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顾宪成就问了,王大人从京城来,这京城可有新鲜的事否?王锡爵讲了,说“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皇上和我们这些大臣们,我们想要做什么事,天下老和我们唱反调。顾宪成把脸一拉,说王大人此言差矣,“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个时代的政治能不变化吗?所以晚明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说它的经济、文化甚至生活发生了变化,它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政治主体价值观念变了。
  (三)私议朝政
  沈一贯曾经当过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大学士,他写过这样一段话:“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闻耳。”
  这段话非常有意思。过去批评政府,就是在街头巷尾,传小道消息。如今成什么样子:通衢闹市,公众之间,说书唱词,公然编成套路,掌剧谈,什么都敢讲,这成什么样子了。讲的都是朝廷的错误,而且还有群众基础还有市场,很受欢迎。
  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反映了这些“众怀怨愤”的人有了话语权,过去是没有话语权,但现在有了话语权了。这个变化多大啊,这个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从传统政治角度来看,是好,它打破了原来非常刻板、非常严格的规定;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因为会把整个社会的导向弄乱了,老百姓没有明确的标准选择了。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形成了政治上的茫然的状态。
  晚明的人文主义特征
  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大家说人文主义老早就有了墨子、荀子、孟子,孟子还让朱元璋给封杀了呢,但那些思想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真正在所有人心中产生影响,这是到晚明才有的事。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晚明时候,一个官员到另外一个官员的家里拜访,两人喝茶聊天。因为天气太热,主人就找了两个仆人来给他们扇扇子,凉风习习,舒服多了。过了一会儿主人觉得不太对,转身一看,发现仆人搬了一个凳子坐着扇扇子,就问他:“你这是怎么回事啊?扇扇子不会吗?”扇扇子的仆人立刻理直气壮地反驳:“你管我站着扇还是坐着扇呢,给你扇凉快不得啦?”   我在史料里看到这个故事,真是震惊了,晚明的时候人文主义已经产生了,大家在心中很自然地接受这些变化,过去的等级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大家的认识转变了,已经由精英思想转变而为大众的行为。
  晚明有一位大文人陈继儒,他的《陈眉公小品》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多情的妓女杜韦,与士家子弟范牧之相爱。当官府为保护士家声誉而刑罚杜韦时,牧之居然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以身体回护。官府无奈而将杜韦卖掉时,牧之又得内线的消息,派人扮作西商,买得杜韦,二人随即外出蜜月旅行而去。不幸牧之途中染肺炎而死,杜韦将其灵柩护送归家,并以身殉情。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他们间的情人关系不仅得到了当时名流的认可,甚至得到了牧之家人的认可。据陈继儒讲,他为牧之作此传,乃是出于牧之子之请。我们看看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境界多开阔,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禁”的观念,我们能看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到卖油郎独占花魁娘子,这些烟花女子一类的人物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还得到很高的评价。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想。
  当代西方学者对明中叶后的思想遗产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人文主义思想是肯定的。他们的观点有:强调实践、对时代日用需要产生觉醒;提高历史意识、强调生命力及天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愈来愈强调物质世界;倾向于批判性的理性主义;倾向深邃的人文主义;提倡三教合一;寻找儒家本质;更深入地研究古典作品;注重理性形而上学形式等。
  晚明的社会思潮产生了对个性自由的主张,从王阳明到李卓吾都为人们追求个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时代,人们没有个性,不谈自我价值,从晚明开始人们讲自我价值。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曾经评价晚明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代,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如此,一个是先秦、一个是晚明。很多著名的文人都想做晚明人。关心文学的人都知道,五四新文化的源头也是从晚明文学发展过来的,可这么好的时代怎么又灭亡了?晚明的历史值得我们思考。
  晚明的历史思考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畸形的社会风气,其次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矛盾。明朝没有能够把这些社会矛盾解决好,国家权力异化,国家权力成为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机器,人文精神缺失。如果我们追查晚明灭亡的历史原因,发现这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可悲的是明朝灭亡以后,大家去找原因的时候都把责任推给别人,包括顾炎武、王夫之这么了不起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如此,都认为是别人的责任,只有黄宗羲没有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一)畸形社会风气
  首先我们来讲明朝的社会风气的问题。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在《中国志》里记载过,他在路边看到一个卖鸡的摊位生意很火爆,一群人围着买,他凑到里面看个究竟,发现原来后面有很多人忙碌地给鸡注水,卖的是注水鸡。我看到这条材料,心里很沉重,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和人类一样是有遗传基因的。我们具备了最优秀的中华文明基因,但中华民族也有这种不良基因,比如注水鸡这种事。我们是小农经济,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碰到商品经济时就会出问题。晚明的时候,江浙首先被商品经济冲击了,做假售假屡见不鲜。杨梅用大棕刷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拔了毛插上野鸡翎就充当野鸡卖,全是干这个的。这就是小农经济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出现的必然现象。
  (二)日趋复杂的社会矛盾
  明朝的医生乱收费现象也非常普遍。当时有位很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他的朋友抱着孩子来找他看病,他一看就明白了,这孩子不过是出水痘,好好保护水痘症过去了就好了,可是所有的医生都把它说得不得了,都开大药方赚钱,挣完了钱也不能说出真相,以免砸了同行的饭碗。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矛盾的一种反映。这些问题光靠政府是解决不了的,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的问题,只有整个社会全面地解决才可以。
  (三)国家权力的异化
  晚明时期,地方苛捐杂税的征收非常严重。你看看岭南收税的情形:“岭南税事,从来有之,凡舟车所经,贸易所萃,靡不有税。大者属公室,如桥税、番税是也。小者属私家,如各埠各墟是也。各埠各墟,属之宦家则春元退舍,属之春元则监生、生员退舍,亦有小墟远于贵显者,即生员可攘而有之。近闻当道者行部,过一村落,见设有公座,陈刑具,俨然南面而抽税者。问为何如人,则生员之父也。当道一笑而去。”“大者属公室”,“小者属私家”,这里面的“公室”与“私家”成为向百姓勒索财物的一个整体,因此也就成为了一个共同利益集团,虽然根据掌握公权力的程度不同,其攫取社会财富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利益一致,因此才会有当道者见之,心知其违法,却一笑而去的现象。国家公权力异化了,成为为少数利益集团而服务的了。万历皇帝就曾经派太监到各地大肆收税。
  更严重的是,苛捐杂税导致了晚明的民变发生。晚明的民变,以前一直认为是阶级斗争,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发现,民变不是反对朝廷,而是反对苛捐杂税的政策。明朝的这种民变,目的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要求政府改变政策。当社会矛盾变化、利益群体变化时,整个社会的格局就变了。政府应该相应地改变政策,人们通过这样的行动让朝廷知道了要改变政策,适应这种变化,这样社会就进步了。我认为民变的作用要大于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目的就是推翻统治政权,自己做皇帝。民变和农民起义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明朝没有解决好民变的问题。我在湖南发现了锦衣卫世家的宅子,上面有万历皇帝写的四个大字叫作“锦衣总宪”,这是很少见的,就是世世代代做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就是明朝皇帝的亲兵,鲜衣怒马,穿飞鱼服,挎绣春刀,骑着高头大马,老百姓一看是锦衣卫来了全都跑了,都躲避开他们。皇帝设置锦衣卫来监视百官,也没有使国家稳定。最后明朝出事,还是出在自己的身上。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已经遍布秦、晋、楚、豫的时候,只有江南是稳定的,没有动乱,因为这里发生过民变,国家调整了相应政策,所以这时江南是稳定的。大家看到这样的历史材料,就可以感觉到晚明本有一个可以从传统转变到近代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与其失之交臂了,因为晚明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明朝不是被清朝灭亡的,而是被李自成灭亡的。我有时候在想,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明朝它需要什么呢?明朝需要的是政治改革,可惜这个政治改革没有一个人做出来,不仅做不出来,还直接形成了党争。当时只有一个人,就是黄宗羲,写了有关政治改革的东西,可惜晚了,明朝已经灭亡了。当然就是明朝不灭亡,能不能接受他的这些思想也未可知,所以明朝留给我们的教训太多了。
  今天,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转型期,我们看到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有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我们有很多的历史借鉴,现在我们真的是在一步一步往前走。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今天的社会转型不仅有希望,而且一定会成功。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最优秀的基因,我们有这么好的领导,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事业做好。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央国家“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上的演讲整理编辑,有删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