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瓦那就是一个骷髅,背景是极其绚丽的蓝,美到你无法形容。”
“那纽约呢?”
“纽约是黑色的,在那些摩天高楼下穿行,人就像走狗!”
画家刘小东闲散地靠着沙发,眼皮向上翻翻,吐了个烟圈。
这些年,他走过很多地方,采访也从他对城市的印象展开。接着是他2014年初完成的画作《记忆树》,年中举办的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年末出版的笔记《行动中的绘画》。
专访那日,刘小东摩挲着新书封面情不自禁地翻了起来:“我看自己的东西比看别人的东西有趣,我更愿意看自己的东西,自恋啊!”
刘小东写笔记和拍照一样,不顾文法但处处真切;他也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家伙。去年逗留韩国一个月,他在路上看完了《胡适口述自传》,“对胡适的评价各个时代不太相同,激进的人觉得他不够激进,温和的人又认为他太激进。他说社会学家把这个世界分成4类,一类超级社会,一类发达社会,一类发展中社会,一类待发展社会,美国就是super社会,欧洲、日本是发达社会,中国是第三类,第四类以非洲为主。这四类国家的意识形态难以沟通,甚至不可逾越。你不要以为你是艺术家,长在发展中国家就可以跟第一世界去抗衡,没有的事!胡适坐在第三世界的船上,他不能跳到海里自己游到彼岸,他游不过去,在哪个世界就充分发挥资源把这个世界的问题处理得更好,不要整天想着把第一世界的问题带到这里来,那不实际。”
在北京待了三十余年,“金城小子”刘小东依然有着清晰可辨的东北口音。谈到艺术,他可以用大白话阐释拗口的专业问题,外加一些东北式的幽默。言谈中的风趣和绘画上的严肃在他身上形成鲜明对比。
从博客时代到微信时代,刘小东一直空缺,“绘画已是我最好的表达方式了。”在“架上已死”的今天,他仍带着最原始的画具——笔、色和布,足迹踏遍亚、欧、美、非各大洲,踏踏实实地写生,留下一批纯正饱满、生机勃勃的画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运动一统天下,刘小东坚守自身对绘画的理念,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人物。默默无闻十多年,他坚持本分写实,着力表现普通人生存遭遇的独立与疏离,作品中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称赏。
1990年,刘小东的首次个展掀起“新生代”艺术序幕;《三峡大移民》、《温床》、《楼顶泳池》等一系列作品相继问世后,刘小东不仅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他的作品也越发收到藏家热捧,2006年,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拍出2200万天价,刘小东一夜“暴得大名”。“你发现这个社会对金钱那么刺激,往好处说,迅速拓宽你的知名度;往坏处说,你要不知道自己是刘小东,都不知姓甚名谁了。”
1994年至今,刘小东在中央美院做了整整20年老师,在校教书时,他常和同学们开玩笑:“画画就是用十管牙膏挤在毛料裤子上,然后扔了。”如今,他早不用为“牙膏”和“毛料裤子”这些基本需求奋斗了,现在关心的是最基本的绘画问题,难题也在于此。
现场绘画是刘小东与困难斗争后总结出来的创作方法,他认为,只有在现场,才可以还原最打动自己的那部分。好友陈丹青说,“刘小东的禀赋是如动物般观看世界”,“(他)使写实绘画无视国界、种族与文化属性,一切变得再简单不过:看与被看,画与被画……在曼谷、罗马、伦敦、东京、维也纳、哈瓦那、重庆、和田,还有刘小东的老家金城镇,他居然用巨大的画布做着本是摄影家与电影人的勾当。他如独裁的导演那样,强行组构现场(为了一幅画),像玩命的战地记者般随时搜索并下载讯息(为了一幅画)……他以大肆拍照而制伏摄影,同时,掌控电影,雄辩地扮演影片的主人:他身边的影像器械,他累积的无数照片,伺候他作成一件又一件强悍猛烈的画,然后,被遗弃,如画作吐出的渣。”
已过知天命的年纪,画家刘小东仍在现场行动。
“泰国是一个橘黄色的国家,火热,接近小乘佛教袈裟的颜色;印度尼西亚则不同,它更多是一种杂色,有点像深灰,还有一点伊斯兰教那种绿色和少许艳粉色。”
2014年,刘小东现场作画第一站是印度尼西亚,1月中旬至2月初,他在那个“鬼神多、潮热有蚊子飞翔”的地方逗留了一段日子。
图/魏兵
“去印尼我要画一个家庭舞会,那是七八年前在一个大藏家家里party看到的景象。上了年纪的女人花枝招展,梳着高高的头发,穿着窈窕的旗袍。她们随着一个小伙子跳杰克逊的舞,老男人在一边走来走去,喝着酒,非常70年代的装束。”
印尼人与印尼华人的关系历经磨难,“印尼华人掌握经济,但不太和当地人往来,像生活在汪洋大海的超级豪华游轮里,出门有车,从不在戒备紧张的街道闲逛。”1月20日下午,刘小东抵达雅加达,“路边比台湾的摩托还多,像中国南方三级县城,很乱,城乡结合部的景象。乱糟糟景象的远方是CBD高楼。”
第二天正午,画室先后来了十多个贵妇,她们化好妆,拖着艳丽长裙走下楼,全身戴满珍珠、翡翠和钻石。在刘小东的“导演”下,女人们开始起舞,他开始作画:“我的眼睛在几种舞姿中选择合适的姿态,心中在寻找某种幻想。我想着印尼历史上的排华场景,也想着遭受劫难妇女们的无助和恐惧。”
最后,他选择了贵妇空抱舞伴的舞姿,为画作取名《记忆树》。“神鬼故事多发生在阴潮南国,树木的记忆是否正在借助神鬼诉说人间的幸与不幸。树是你的眼睛,你要有一双树的眼睛就会这样看待人世。”
《记忆树》系列,完成贵妇群像“红溪边上的舞蹈”后,刘小东接着又起稿了另两张画作:一张满地椰子,像满地骷髅;一张红溪河,一盏路灯插在水中。“傍晚绕红溪游走,19世纪荷兰人大量屠杀中国华裔,因为华人想闹独立,被屠50万。20世纪60年代印尼虐杀百万华人,加上98年排华大开杀戒,被砍死的华人都被扔进这条河里,河水染成了红色,就在市中心。”
1985年,刘小东和喻红在北京石景山
在印尼期间,刘小东看了纪录片《我是杀人魔》。“英国人拍的,讲一个老头和他的朋友们年轻时如何虐杀“共产分子”。他用铁丝亲手勒死一千多个“共产分子”,有时还用桌腿压住“共产分子”的咽喉,几个人坐在桌上看窗外的足球,偶尔想起,一低头,人早已死了。他的朋友有的是杂志总编,就在总编室勒死大量华人,有的是青年团头目,有的还竞选副总统,他们说起当年杀人谈笑风生,当被拍者问,你就不怕荷兰海牙国际审判吗,他边开车边回答:强者为王,王者定规矩。这位老头表演复制着当年杀人的样子,也表演着被勒死的场面,他忽然感到了临死的恐惧,当他再回到那个勒死无数华人的阳台上时,他呕吐不止。影片结束在呕吐声中。”
“印尼反华与60年代“共产分子”活动有关,90年代又有排华,现在好多了,以前都不能使用汉字。这是对华人有一定危险性的国家,他们是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人口90%都信教。我去那里一个月前,雅加达20多个华人的庙险些被极端穆斯林全部炸掉。”
这些年,刘小东画了不少穆斯林,2008年在甘肃盐官镇画了当地一家穆斯林,2012年画了在新疆和田挖玉的穆斯林,2013年画了巴勒斯坦穆斯林,后来还在伦敦画了一家穆斯林饭馆,那次他差点遇上生命危险。
行走穆斯林多个地区,刘小东已有自己的判断:“我所见的穆斯林个体都很干净,越老越体面。居住区大都混乱贫穷。听到的教义是男女不一样,男性主导,两个女人也顶不上一个男人的智力和信誉。穆斯林守着几百年不变的教义,内部派别林立,争讨不休,非穆斯林世界早已朝代更迭,变化万千。”
“那纽约呢?”
“纽约是黑色的,在那些摩天高楼下穿行,人就像走狗!”
画家刘小东闲散地靠着沙发,眼皮向上翻翻,吐了个烟圈。
这些年,他走过很多地方,采访也从他对城市的印象展开。接着是他2014年初完成的画作《记忆树》,年中举办的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年末出版的笔记《行动中的绘画》。
专访那日,刘小东摩挲着新书封面情不自禁地翻了起来:“我看自己的东西比看别人的东西有趣,我更愿意看自己的东西,自恋啊!”
刘小东写笔记和拍照一样,不顾文法但处处真切;他也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家伙。去年逗留韩国一个月,他在路上看完了《胡适口述自传》,“对胡适的评价各个时代不太相同,激进的人觉得他不够激进,温和的人又认为他太激进。他说社会学家把这个世界分成4类,一类超级社会,一类发达社会,一类发展中社会,一类待发展社会,美国就是super社会,欧洲、日本是发达社会,中国是第三类,第四类以非洲为主。这四类国家的意识形态难以沟通,甚至不可逾越。你不要以为你是艺术家,长在发展中国家就可以跟第一世界去抗衡,没有的事!胡适坐在第三世界的船上,他不能跳到海里自己游到彼岸,他游不过去,在哪个世界就充分发挥资源把这个世界的问题处理得更好,不要整天想着把第一世界的问题带到这里来,那不实际。”
在北京待了三十余年,“金城小子”刘小东依然有着清晰可辨的东北口音。谈到艺术,他可以用大白话阐释拗口的专业问题,外加一些东北式的幽默。言谈中的风趣和绘画上的严肃在他身上形成鲜明对比。
从博客时代到微信时代,刘小东一直空缺,“绘画已是我最好的表达方式了。”在“架上已死”的今天,他仍带着最原始的画具——笔、色和布,足迹踏遍亚、欧、美、非各大洲,踏踏实实地写生,留下一批纯正饱满、生机勃勃的画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运动一统天下,刘小东坚守自身对绘画的理念,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人物。默默无闻十多年,他坚持本分写实,着力表现普通人生存遭遇的独立与疏离,作品中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称赏。
1990年,刘小东的首次个展掀起“新生代”艺术序幕;《三峡大移民》、《温床》、《楼顶泳池》等一系列作品相继问世后,刘小东不仅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他的作品也越发收到藏家热捧,2006年,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拍出2200万天价,刘小东一夜“暴得大名”。“你发现这个社会对金钱那么刺激,往好处说,迅速拓宽你的知名度;往坏处说,你要不知道自己是刘小东,都不知姓甚名谁了。”
1994年至今,刘小东在中央美院做了整整20年老师,在校教书时,他常和同学们开玩笑:“画画就是用十管牙膏挤在毛料裤子上,然后扔了。”如今,他早不用为“牙膏”和“毛料裤子”这些基本需求奋斗了,现在关心的是最基本的绘画问题,难题也在于此。
现场绘画是刘小东与困难斗争后总结出来的创作方法,他认为,只有在现场,才可以还原最打动自己的那部分。好友陈丹青说,“刘小东的禀赋是如动物般观看世界”,“(他)使写实绘画无视国界、种族与文化属性,一切变得再简单不过:看与被看,画与被画……在曼谷、罗马、伦敦、东京、维也纳、哈瓦那、重庆、和田,还有刘小东的老家金城镇,他居然用巨大的画布做着本是摄影家与电影人的勾当。他如独裁的导演那样,强行组构现场(为了一幅画),像玩命的战地记者般随时搜索并下载讯息(为了一幅画)……他以大肆拍照而制伏摄影,同时,掌控电影,雄辩地扮演影片的主人:他身边的影像器械,他累积的无数照片,伺候他作成一件又一件强悍猛烈的画,然后,被遗弃,如画作吐出的渣。”
已过知天命的年纪,画家刘小东仍在现场行动。
记忆树,红溪边上的舞蹈
“泰国是一个橘黄色的国家,火热,接近小乘佛教袈裟的颜色;印度尼西亚则不同,它更多是一种杂色,有点像深灰,还有一点伊斯兰教那种绿色和少许艳粉色。”
2014年,刘小东现场作画第一站是印度尼西亚,1月中旬至2月初,他在那个“鬼神多、潮热有蚊子飞翔”的地方逗留了一段日子。

“去印尼我要画一个家庭舞会,那是七八年前在一个大藏家家里party看到的景象。上了年纪的女人花枝招展,梳着高高的头发,穿着窈窕的旗袍。她们随着一个小伙子跳杰克逊的舞,老男人在一边走来走去,喝着酒,非常70年代的装束。”
印尼人与印尼华人的关系历经磨难,“印尼华人掌握经济,但不太和当地人往来,像生活在汪洋大海的超级豪华游轮里,出门有车,从不在戒备紧张的街道闲逛。”1月20日下午,刘小东抵达雅加达,“路边比台湾的摩托还多,像中国南方三级县城,很乱,城乡结合部的景象。乱糟糟景象的远方是CBD高楼。”
第二天正午,画室先后来了十多个贵妇,她们化好妆,拖着艳丽长裙走下楼,全身戴满珍珠、翡翠和钻石。在刘小东的“导演”下,女人们开始起舞,他开始作画:“我的眼睛在几种舞姿中选择合适的姿态,心中在寻找某种幻想。我想着印尼历史上的排华场景,也想着遭受劫难妇女们的无助和恐惧。”
最后,他选择了贵妇空抱舞伴的舞姿,为画作取名《记忆树》。“神鬼故事多发生在阴潮南国,树木的记忆是否正在借助神鬼诉说人间的幸与不幸。树是你的眼睛,你要有一双树的眼睛就会这样看待人世。”
《记忆树》系列,完成贵妇群像“红溪边上的舞蹈”后,刘小东接着又起稿了另两张画作:一张满地椰子,像满地骷髅;一张红溪河,一盏路灯插在水中。“傍晚绕红溪游走,19世纪荷兰人大量屠杀中国华裔,因为华人想闹独立,被屠50万。20世纪60年代印尼虐杀百万华人,加上98年排华大开杀戒,被砍死的华人都被扔进这条河里,河水染成了红色,就在市中心。”

在印尼期间,刘小东看了纪录片《我是杀人魔》。“英国人拍的,讲一个老头和他的朋友们年轻时如何虐杀“共产分子”。他用铁丝亲手勒死一千多个“共产分子”,有时还用桌腿压住“共产分子”的咽喉,几个人坐在桌上看窗外的足球,偶尔想起,一低头,人早已死了。他的朋友有的是杂志总编,就在总编室勒死大量华人,有的是青年团头目,有的还竞选副总统,他们说起当年杀人谈笑风生,当被拍者问,你就不怕荷兰海牙国际审判吗,他边开车边回答:强者为王,王者定规矩。这位老头表演复制着当年杀人的样子,也表演着被勒死的场面,他忽然感到了临死的恐惧,当他再回到那个勒死无数华人的阳台上时,他呕吐不止。影片结束在呕吐声中。”
“印尼反华与60年代“共产分子”活动有关,90年代又有排华,现在好多了,以前都不能使用汉字。这是对华人有一定危险性的国家,他们是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人口90%都信教。我去那里一个月前,雅加达20多个华人的庙险些被极端穆斯林全部炸掉。”
这些年,刘小东画了不少穆斯林,2008年在甘肃盐官镇画了当地一家穆斯林,2012年画了在新疆和田挖玉的穆斯林,2013年画了巴勒斯坦穆斯林,后来还在伦敦画了一家穆斯林饭馆,那次他差点遇上生命危险。
行走穆斯林多个地区,刘小东已有自己的判断:“我所见的穆斯林个体都很干净,越老越体面。居住区大都混乱贫穷。听到的教义是男女不一样,男性主导,两个女人也顶不上一个男人的智力和信誉。穆斯林守着几百年不变的教义,内部派别林立,争讨不休,非穆斯林世界早已朝代更迭,变化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