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波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来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ue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经皮微波消融(MW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与单纯MWA治疗纵隔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接受治疗的纵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采用单纯MWA治疗(单纯MWA组),31例患者采用MW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治疗组).根据增强CT对比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的疗效.对比观察术后1个月内出血、气胸、胸水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3.9%,单纯MWA组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MWA相比,MW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肿瘤,疗效明显提高,且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热射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热应激的作用下,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内毒素入血,其继发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热射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热射病一旦发病,进展迅速且致死率高,但与其他危重病不同的是,热射病是可预防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膳食补充剂在热射病中有着保护肠道屏障、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膳食补充剂对热射病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热射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全球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现已发现200多种HPV型别.9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2021 HPV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会上,与会专家介绍了HPV流行病学、主要临床表现和一级预防措施等,与会学者强调目前感染HPV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也没有治疗性疫苗,虽然90%的人群的可以通过自身免疫清除HPV,但仍约有10%的HPV感染者无法清除病毒并可导致多种HPV感染相关疾病,因此做好HPV感染预防非常重要.
期刊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结肠炎奇效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相关通路,探讨该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全方化学成分为基础,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化学专业数据库和Swiss ADME数据库寻找并筛选其作用靶点,从DiGSeE和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UC相关靶标,取二者交集得“药物-疾病”交集靶标;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药物-疾病-靶标”网络,基于网络节点拓扑特征筛选核心靶点;采用DAVID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2例SL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介素
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产妇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效果、产程与应激反应.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诊治100例无痛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研究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应激反应及产程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共识提出创伤性盆腔出血的诊治流程,阐述创伤性盆腔出血的急救处置、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创伤性盆腔出血的适应证、禁忌证、方法选择和具体操作步骤、并发症防治等进行归纳和说明.
目的 通过iMap-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筛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完成iMap-IVUS分析的ACS患者8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脏CTA检查,测算EATV.根据EATV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水平组(H组,≥86 cm3,n=47)和低水平组(L组,<86 cm3,n=42),分析比较两组
目的 总结采用主动脉支架预开窗联合分支支架技术治疗伴有迷走锁骨下动脉(A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经验.方法 2017年至2019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在TBAD患者术前主动脉CTA检查中发现4例伴发ASA.4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7.3岁(44~52岁),均接受择期胸主动脉腔内支架预开窗联合分支支架修复术治疗,随访观察腔内修复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结果 4例患者择期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严重脑卒中或脊髓缺血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无患者死亡,无上肢缺血、后
目的 对比普通球囊重建与忽略股浅动脉重建(nSFA)方案治疗股浅动脉(SFA)病变的远期疗效、安全性和治疗费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6例SF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115条患肢)临床资料,分为nSFA组(n=47,55条患肢)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n=59,60条患肢).比较两组患者Rutherford分级改善率、生存率、保肢率以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病变特征具有可比性.nSFA组失访1例.nSFA组、PTA组随访时
目的 探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双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再灌注损伤风险的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取栓治疗的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临床和功能MRI表现,将患者分为高灌注组和无高灌注组.比较不同灌注患者临床特征、脑血流量(CBF)、表观弥散系数(ADC)等参数差异.结果 36例患者中无高灌注组22例(61.1%),高灌注组14例(38.9%).单因素分析显示,无高灌注组患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