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交ICANN管理权的实质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4日,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发表公开声明,称美将计划放弃对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的管理权,并将其移交给“全球利益攸关方”。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美国推动互联网国际治理民主化的正确一步。但是,美在声明中含糊其辞,并未确定移交ICANN的前提条件和期限。也有人认为,这只是美国针对“棱镜门”事件的公关举措。从历史趋势看,由美政府主导、ICANN及其附属组织构成的全球互联网“多方共治”模式确实快走到了历史尽头,但其前方是否是通向民主、和平、良治的理想模式却仍存在变数。
  三大管理职责和饱受争议的政策
  美国掌控ICANN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是由美国军方发起的一套战时信息交流系统。随后,这一系统又与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内网相连,形成了最早期的互联网。上世纪80年代,随着超文本协议(用超链结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IP协议和万维网的创立和推行,互联网拥有了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的技术基础并开始迅速扩张。也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注意到互联网的管理问题。直至1998年,互联网都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一名教授监管的IANA机构管理,后者接受美国国防部长期资助。
  1998年9月,美国决定成立ICANN,其初衷是推进互联网治理的国际化,却又不放弃对互联网的根本控制。为此,ICANN在结构上有了更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特征,例如采用董事会和年度大会的两层决策机制,董事吸纳美国以外的人士,机构运行公开透明。然而,美国仍然在决策中占据有利地位,例如在最初设立的十名董事中,有五人是美国公民。ICANN还与美国商务部有合同关系,后者动用政府预算向其提供运作资金,ICANN也因此受到审议政府预算的美国国会的影响。美国政府在ICANN设计上“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政策使得ICANN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
  虽然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25亿,但知道ICANN这个机构的却并不多。然而,正是这个数百人参与的非政府机构决定着互联网的未来走向。ICANN之于互联网,类似于国际足联之于国际足球,拥有三项主要的互联网管理职责。
  其一,国际互联网技术规则的主要制定者。这主要体现在确定根服务器系统、IP地址协议的参数配置和技术标准,及主服务器系统等方面。由于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高度依赖技术创新,ICANN确立的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限度。2007年,ICANN开始支持包括中文在内的十个非英文域名,就使全球域名创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二,互联网核心基础设施的管理者。这主要体现为管理DNS(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的缩写)根服务器。DNS根服务器相当于全球互联网的总“交换机”,每天数以亿计的网络访问请求都需要通过ICANN管理的全球13个根服务器完成。根服务器将网络域名解析成IP地址,让用户访问到希望浏览的网站。该项职能也是各国指责美国垄断互联网的重要依据之一,13个根服务器中,有10个设在美国,而且最核心的“主根服务器”位于美国加州。
  其三,互联网核心资源的分配者。这主要体现在分配IP地址资源上。前几年,这是各国主要关注的焦点。由于第四代IP地址协议(IPv4)总额有限且供不应求,各国都希望ICANN在分配剩余资源时偏向本国,而全球近60%的IP资源均由美国占有,这种状况也使各国指责美国独占互联网权益。但是,在2012年全球开始采用第六代IP协议(IPv6)后,地址资源不再稀缺,各国在此问题上的矛盾也随之化解。
  美国要当“互联网联盟”盟主?
  美国在设立ICANN时,并未想到互联网会带来继蒸汽机、发电机后的又一场技术革命。ICANN成立后的前十年,成为互联网扩展最为迅猛的十年。美国对于互联网革命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一批如谷歌、亚马逊、雅虎、苹果在内的跨国互联网巨头会迅速做大,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和利益已经开始对主权国家提出挑战;二是没想到互联网安全问题变得异常严峻,黑客与网络战造成的安全威胁已经无法忽视,如任其发展很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互联网;三是没想到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成为在用户、产业和技术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ICANN的权威性、代表性和能力均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需求,必须加以改变。要求对ICANN管理权加以改革的不仅有各国政府,还有美国国内的互联网产业,他们希望借此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虽然美国从2000年起就开始对ICANN的运行机制进行调整,提高ICANN运行和决策的透明度,增加非美籍董事的人数,但是如果ICANN与美政府的隶属关系不解除,一系列改革措施将难以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与信服,这些国家仍然担心改革随时可能在美国政府影响下倒退,或改革措施中隐藏“猫腻”。2004年和2009年,美国政府曾两次考虑不与ICANN续签五年合同,并与ICANN脱钩。但是,在当时反恐战争的阴影下,美国国会对此极力反对,认为这将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
  “棱镜门”事件加速了美国政府推动ICANN改革的进程。虽然这一事件与ICANN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使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美国推行互联网霸权的野心,以及其对本国国家利益带来的潜在风险。“棱镜门”也将美国在互联网自由、互联网安全上的双重标准暴露得淋漓尽致,大大挫伤了其在倡导“互联网自由”方面所建立起的道德优越感和道义制高点。“棱镜门”事件后,美国再对ICANN小修小补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各国开始考虑建立“自有的”、“独立的”的网络系统,与美所主导的国际互联网拉开距离,这是美国政府及互联网巨头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美国希望借ICANN改革再次占据主导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先机。美国政府放弃ICANN,一方面是为了给“棱镜门”灭火,另一方面也是要“点起另一堆火”。在深谋远虑的美国政府看来,在IP地址资源分配问题已基本解决的情况下,ICANN即将成为过时的工具,不再具有战略价值。“棱镜门”事件也表明,美国政府根本无需借助对根服务器的掌控,就能够截获全球主要互联网信息。在放弃ICANN前,美国政府已经做好了足够的战略铺垫,包括公布《互联网国际战略》、设计“网络空间行为准则”,为的是在ICANN的“尸体”上建立起一个更加行之有效、强大有力的“互联网联盟”,这也就是美国所说的“全球利益攸关方”的真实含义。美国政府在这个联盟中仍将担任盟主,而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提供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这个联盟将遵守美国所主导的互联网规则作为各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美国为何极力反对将ICANN交给更具公信力的联合国电信联盟的主要原因。
  全球互联网治理路在何方
  由于ICANN与美国政府的合同将在2015年9月到期,未来一年内,各方对于全球互联网治理改革的博弈将逐渐展开。从过去几年各国在国际场合的交锋来看,全球互联网正在分成两个主要阵营: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为首,其目的是推行互联网的“非国家化”,利用其既有优势地位在开放的互联网疆域上不断扩张其国家利益;以中、俄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为首,其目的是推行“互联网主权”观念,强化国家对互联网的管理,确保本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
  从表面上来看,政治因素是困扰各国达成互联网治理共识的主要障碍,各国似乎并不难就此做出妥协。但从2000年至今,各国在互联网治理上的看法并未随着交流和对话的深入而不断接近,反而正在分裂为上述两个截然对立的阵营,说明在这一问题上各方之间更深层次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的理想与现实。在互联网初创时期,不少人认为这是实现世界大同的一种途径,但在现实世界中,互联网不可能摆脱国家权力、犯罪和军事化的因素,这与互联网初创时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二是互联网的创新性和安全性。正像所有新技术的双刃剑特性一样,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既带来新的经济收益和社会进步,也会被居心叵测的人加以利用,从而危害人类社会的安全。三是互联网的公正与平等。对于互联网巨头和普通网民及小企业来说,公正与平等有不同的意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规则使互联网资源呈现新的垄断局面,互联网的长期发展受到危害。
  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们可能将面对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互联网虚拟世界。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美洲国家组织峰会(简称美洲峰会)向来是观察美国与拉美关系走向的“最佳窗口”。4月10日,第七届美洲国家峰会在巴拿马开幕。从1994年首届峰会克林顿意气风发地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宏大的“西半球一体化设想”,到2005年小布什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四届峰会遭到拉美左翼国家的冷遇,再到2009年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第五届峰会上奥巴马首次亮相、欲以“柔性外交”缓和与拉美国家尤其是反美强人查韦斯的敌意,以及在此
太平洋地区正呈现出紧张局势,这不仅体现在关键的中美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中国与其东部和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的关系上。正如白宫、美国外交部和五角大楼在2012年初正式宣布且具体实施的那样,美国注意力、行动和军力分配向太平洋地区的“再平衡”战略转移,及此战略背后的真实意图,都引起北京方面的关注。中国担心,美国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体“战略转移”,主要意图是为了阻碍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进一步的优势。因为,在一些
现在证明,把“韬光养晦”等说成是我们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效果是不好的。尽力表白和辩解也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  外交方面的言行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一两年,国外国内对中国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展开了讨论和争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把这两点作为外交方针政策广为宣传而引起的。  一涉及外交领域的什么事,我总会想起周恩来,因为像周恩来这样的政治家成为世界级的外交大师,恐怕确实是太难得了。他离开我们整整
长期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关贸总协定(后被世贸组织替代)被看成是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迄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运行与关系协调依然离不开这“老三足”的鼎立支撑。不过,3月底在南非德班闭幕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产生的“新三足”,又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会议发表了《德班宣言》,其中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备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成立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这三项决定意义尤为重大,显示出金砖国家之间
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的一举一动或许都能够从某个特定视角反映出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些特点。按照提出著名的国际投资折衷理论的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观点,当今世界对外投资之所以能够发展比较快,无非是出于市场寻求、优势体现、要素获取、战略布局这四大主要动机。其中,将要素寻求动机贴上“逐水草而居”标签更为贴切,而对于富士康来说,无论是在世界何处投资建厂,也都是因为在那里有更为可口的“水草”供追
思考现在的全球秩序与过去有无不同,可能首先要看那些影响全球秩序的基本变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有两个基本事实并没有发生改变:一是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由于世界主要国家都是核大国,因此大国间通过战争来解决争端的可能性降得越来越低。二是各国的相互依存度非常之高,而且越来越高的可能性很大,以至于闭关锁国的代价巨大。这两个基础性变量或基本事实,决定了国家间博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确立国际规则或秩序来维护和拓展
冲绳原名琉球王国,与中国大约有500年的友好交往史。琉球历代国王曾通过与中国建立“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中国建立起密切的外交与贸易关系。自1872年起,日本宣布琉球王国专属日本“内藩”,为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1879年3月,日本将琉球改为冲绳县,正式宣布吞并琉球群岛。但这并不表示琉球主权就属于日本,曾为宗主国的中国从未在国际法上承认日本窃取琉球主权的合法性,
2007年12月2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  和美国一样,俄罗斯的“国安会”——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也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12月苏俄政府刚建立时成立的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外界一般按照该委员会俄文缩写音译为“契卡”,其第一任首脑是苏联杰出的国务活动家捷尔任斯基。1922年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契卡”被改组为苏联国家
暨“战后日本70年:轨迹与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年份。8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联合承办的“战后日本70年:轨迹与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中日友好学会会长唐家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分别致辞。  与会代表就“战后
据外媒报道,今年的巴菲特午餐拍卖又即将开始。拍卖活动组织者格莱德基金会近日宣布,拍卖将在Ebay网上从5月31日进行到6月5日。最终的赢家将获得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  今年是“巴菲特午餐拍卖”的第16个年头。同往年一样,午餐拍卖会的拍卖所得将全部捐赠给旧金山的慈善机构格莱德基金会。该基金会一直为旧金山的最贫困居民和无家可归者提供食物和服务。  按照以往的惯例,拍卖赢家可以偕同最多七名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