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钟面布数规律夯实时刻识读技能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e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有着内在逻辑关系,每一次新授内容都是对前期旧知的梳理与提升,每一个旧知无疑又成为下一轮新授内容的纽带与通道。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积累活动经验,其实质就是要求学生在正向迁移和思维定势中寻找平衡,做到同中辨异、异中求同。学生活动经验的提升需要一线教师有意识地拉长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方法的多元与优化的关系,以此扎实地培植学生的探究能力。现以“认识时、分”为执教课例,谈谈笔者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思考。
  课前反思:北师大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安排“认识时、分”的教学内容,知识的学习侧重于学生认读钟面上几时几分。从课后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对几时几分的识读错误表现在读错分数居多,错误类型主要是直接将钟面上的数字(1至12)读成分数(如图1记作10时8分),或是将钟面上的数字(1至12)加上几小格后读成分数。(如图2记作5时3分)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往往采取再次补充讲解的方式以消化学生的错误,直至达到认读基本正确水准。但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曾经出现的错误会“涛声依旧”再度重磅袭来:不仅错误的种类多,而且错误的人数多!钟面时刻学生天天有接触,可谓是熟悉的风景,为何问题百出?笔者想应该不能轻易地界定为学生没有学好,更多地应从老师教的层面寻找原因。现以两个学习片段为载体,从钟面时刻识读规则的本质说起,谈谈笔者对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制作钟面数据,明晰计时起点
  人类创造的任何测量工具都标有一组有序刻度,要正确识读测量结果,必须掌握好工具中刻度的布数规律,而布数的起点当然是重中之重。时钟作为普通的计时工具,布数首尾相连形成封闭的环状,导致不能直观地查看钟面上表示测量起点的数据。面对“0刻度”被隐藏这一细节,是直接告知还是着力探究,笔者的选择是还原“0”为什么被隐藏的事实过程。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测量纸条长度: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长12厘米8毫米的纸条,让学生测量纸条的长度,请学生简要说说测量过程并汇报测量结果。
  2.制作纸条数尺:将纸条两端各折出4毫米,再在纸条正中央画出一条线,对应直尺的厘米数依次标注好“0”“1”“2”……“11”“12”。
  3.粘成环形纸条:请同学们把手上的数尺粘成环形,思考哪两个数字会重叠在一起?学生动手将纸条粘成环状验证数字“0”与数字“12”的重叠。
  4.讨论数据保留:面对数字“0”和“12”的重叠问题,引发学生对选择保留哪个数据进行辨析,深度理解环状条件下起点与终点合二为一的事实,并最终保留数据“12”。
  5.环条读数规则: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环状纸条学具,说清某个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如数字“8”表示从数字“12”出发经过数字“1”“2”等至数字“8”结束的这一段,数字“12”表示从数字“12”出发经过数字“1”“2”等至数字“12”结束的这一段。
  6.解读钟面数据:同学们手中拿着的环状纸条中有数字“1~12”,类似于钟面上的记时数据,1大格表示钟面上1“时”。再将12个大的间隔各各细分为5个小间隔,就可以得到60个小间隔,1小格表示钟面上1分。如果依次标上数字“0”“1”“2”……“58”“59”“60”,粘成环形后数字“0”和数字“60”会重叠。考虑钟面的美观,设计师有意隐去了分的读数,只留下记录整时的读数。无论是识读时数或分数,起点都是从0即钟面数字“12”开始。
  教学思考:钟面上没有显示数字“0”的位置,学生对计时的起点较难以把握。受平时数数经验的影响,学生都是从“1”开始数数、计数,又因钟面上有数字“1”的外显支撑,学生把“1”作为起点就不足为奇。为了让钟面的“0”浮出水面,笔者设计制作环形纸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0”和“12”的重叠这一事实现象,感知0和12融为一体的自然与神奇,明晰数字“12”既是钟面上识读时数的起点,也是识读分数的起点,由此学生深度理解并认定从数字“12”出发即代表从“0”出发的事实。
  选择探究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务必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也就在这看似时间“消耗”的过程中,回归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更彰显了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把学生搁置于工具研发的过程中,给学生营造“感同身受”的工具设计之旅,教学如能长此以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势必与日俱增。
  二、迁移活动经验,有效识读时刻
  尽管度量对象、度量工具会有所差异,但人类有序识读的总体规律是一致的,前期积累的测量活动经验,可以有效地迁移并服务于后续其他类别的测量活动,这也是我们认可的经验“传承”。但每一种测量活动都具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并对应有独立识读规则,这就要求在批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超越”。钟面识读与曾经的哪些活动经验最为相关,笔者的选择是长度测量。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回顾长度测量:让学生拿出直尺量出自己铅笔的长度是几厘米几毫米,重点让学生找出识读厘米数、毫米数的各自起点与终点。
  以教材图为例进行交流:
  厘米的起点是“0”刻度线、终点是“6”刻度线,记作6厘米;毫米的起点是“6”刻度线、终点是数字“6”至数字“7”中第3小格线,记作3毫米。6厘米与3毫米合并就是6厘米3毫米。
  重点梳理:计数时都是从“起点数到终点”,但厘米与毫米读数的起点不一样,终点也不一样;厘米数为大格累加,终点是大格线;毫米数为小格累加,终点是小格线。
  2.新授识读时刻:课件出示静态钟面,让学生借助测量长度中的“起点→终点”的读数经验,独立尝试读出几时几分。
  时数的起点是“12”刻度线,终点是“5”刻度线,记作“5时”;分的起点是“12”刻度线、终点是数字“1”至数字“2”中第2小格线。记作“5+2=7分”。5时与7分合并就是5时07分。
  重点梳理:时与分的计数和测量长度相同都要从“起点数到终点”。但时与分的起点都是从数字“12”开始,时数的终点看大格线;分数的终点看小格线。
  3.两种计数对比:厘米和时的计数直接数计量工具中的大格,直接读取工具中的数字;毫米和分的计数直接数计量工具中的小格,毫米计数范围是直尺中两个相邻数字间的10个小格,分的计数范围是从钟面上的60个小格。
  教学思考:钟面时刻的识读也是数出来的,学生有过测量长度和数数的经验,都是从起点数到终点,这些活动经验对识读钟面时刻的学习非常有益。为什么学生还会读错呢?因为钟面数字对于时数来说确实是“遇几读几”,学生读分数时也直接套用就必将导致错误。再就是长度测量中厘米数的确定是看终端最后一次经过的数字,这与钟面时刻识读中时的读法完全一致。但毫米的测量是以整厘米对应的刻度为起点,终端对着第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也就是说每两个相邻厘米刻度间都有1~10毫米的存在,而在钟面上分的起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数字“12”,也就是从所隐藏“0”处开始,且钟面上两个相邻时数刻度间并没有1~60分钟存在,它仅代表有一个5分钟。特别是分的认读和长度单位中毫米的读数经验相鉴别,在有效的对比中促成学生掌握好识读钟面时刻的方法。
  发挥已积累的活动经验,定当可减轻学习识记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引领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细微甄别,在合理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有价值的超越,生成新的知识链条,可持续地跟进到后一轮回中新知识的学习,如此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方能始终保持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乐在学中也就水到渠成。
  课后展望:课堂是师生美好相约的圣地,每一次相逢都不能错过,且当精彩无限!一节课例仅仅是一个缩影,在“认识时分”中我们没有割舍放弃,我们梳理鉴别“正向迁移”与“思维定势”的辩证关系,我们还原放大知识的探究和“孕育”过程,我们琢磨厘清各知识板块间相对应的独立属性……唯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学得轻松,学得精准!一节“认识时、分”的课例为何思考良久,是出于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是出于对课程标准与一线课堂相融合的实践需要。布谷催春,战鼓催征,我将不忘初心,继续行进在教与研的征程中!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
  □责任编辑 宋显庆
  E-mail:379607934@qq.com
其他文献
从2016年秋季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由此开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具体举措。  “道德与法治”课,为什么产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6年
期刊
在时下的数学课堂中,尤其在赛课、观摩课中,经常有教师在课中或课尾运用一些数学史材料。一方面是因为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数学史材料、背景材料、知识应用等内容(如人教版、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专栏);另一方面,是执教者有意识的主动追求,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数学课堂的文化品位。事实上,数学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外,还承载着育人的任务。无疑,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有着巨大的
期刊
近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山东将研究制订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带着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离岗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山东将根据人才不同类别,改进评价考核方式,对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注重转化效益评价,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
期刊
记者从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工作交流会上获悉,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梁祝文化园等28家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授牌,成为第三批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至此,宁波共认定市级资源基地91家。  据悉,市级资源基地中,各级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学习类文博场馆,均向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其他基地向青少年优惠开放。每家资源基地都在宁波市教研室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编制相
期刊
近日,赣州中学“红色班”第四届高中毕业生李章彧以理科650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李章彧初中毕业进入“红色班”后,享受了3年1万元学习经费补助,并免去所有书本费、学费和住宿费。今年,该校共有131名“红色生”参加了高考,其中122人上了二本以上录取线。  2010年7月起,赣州市在全省率先设立“红色班”,专门招收本市革命先烈、战斗英雄、老红军的后代入学,开了向革命后代奉献优质教育资源的拥军先河
期刊
近年来,丰城市除积极从高等师范院校、教科研所、市外优质中小学聘请优秀教师担任教师培训兼职教师之外,还采取个人自荐、学校推荐、专家评选的办法,从本市中小学中公开选聘了80余名一线优秀教师,分科组建本土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把教师培训专家由“游击队”打造成“正规军”。  按照《丰城市教师培训专家团队管理规定》,每个学科建立一个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每个团队设组长1名,成员5—7人,全面负责全市该科教师的培训需
期刊
2016,有一个概念将引领课堂现象,这个概念叫创课。未来有一种教师将成为一个群体现象,他们叫创课型教师。孙建锋就是其中一个。有人说,我们上课的套路已经驾轻就熟,“动作定型”了,还能创课吗?所谓教学生命是一连串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墨守成规,也可以选择前卫创新。选择了什么,就会经历什么。人也许无法超脱自己的年代和教育,但人可以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对于创课而言, 它既不是“逐潮、卖萌”,也不是“赶时髦”
期刊
2016年5月28日,我在四川遂州外国语小学现场见证了孙建锋老师的一堂题为《行动,才是最伟大的》的“创课”。在现场,我确实被孙建锋老师给小学生上的这堂“创课’所震撼。不仅被他娴熟驾驭课堂的技巧所折服,更被他对教育的热忱所感动。  从2001年开始,迄今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中国是如此之大,课程改革的进展也是参差不齐。  近年,我听过不少中小学的课,看
期刊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一直为人所诟病,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更是一浪高于一浪。然而,呼喊过后,人们同时也发现,作为一种选拔制度,考试仍旧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迄今为止,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到比考试制度更能体现公正公平的选拔方式。如何让学生既能考试,又没有综合素质的缺失?  南昌百树教育集团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以课堂改革为切入点,打造出了让学生、家长、教师、教研专家、社会各界皆满意的“满意课堂”。从2010年
期刊
2016年高考江西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采用全国新课标卷,考完师生普遍反映较往年容易,没有偏题怪题,试题稳中求变,历史学科特点鲜明,整体弥漫着高兴的情绪。然而在阅卷的过程中,老师们的讨论与感慨及最终的电脑统计数据,却表明结果与师生的意愿相左。下面我们仅以江西考生的答卷情况为例,从中探寻其原因,并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谈及教学建议,以期从实践层面变革中学历史教学,实现从应试走向素质教育。  一、试卷内容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