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原点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庄哲毕业于日本大学影像艺术专业,对大画幅摄影创作和古典印相技法研究颇有心得。在本刊新开设的“大画幅与古典印相”栏目中,他将从摄影术的起源开始,逐步为我们介绍包括铂金、重铬酸盐工艺等在内的古典印相技法。目前数字影像虽然已成为摄影的主流,但其制作和输出方式还比较单一,在影像品质和视觉效果上仍然存在局限。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学习和借鉴,相信可以为摄影创作带来更多的启示。
  
  一、摄影术诞生的前夜
  暗箱
  早在摄影术诞生之前,有一种被称作“暗箱”(camera obscura)的装置,最初的构造与针孔成像的原理类似。camera obscura是拉丁语,意为“暗房间”。那时候,这种装置有一个房间那么大,投影面上贴上画布,画家在里面按投影在画布上的影像描绘外面的景象。不过,这样的投影比照实际景物的话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图1)。
  到16世纪,暗箱装置中安装了镜头和反光镜,投射在屏幕上的影像更加鲜明清晰。18世纪的欧洲,在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常能看到这样的建筑屋,通过反光镜和镜头,将室外的景物投射在屏幕上,人们在黑暗的室内看到了室外包罗万象的自然景观(图2)。
  之后,出现了小型、便携式的暗箱。光通过镜头、反光镜最终投射在半透明的磨砂玻璃上,在上面放上画纸就能很容易地描绘下投射的景物,这种便携式的暗箱很快就成了一种速写的工具,许多的绘画爱好者携带其云游四方,描绘下远方的景物(图3)。这时候的暗箱已经逐渐显现出相机的雏形,结构与后来的大画幅相机相似,只是还无法固定住影像。
  
  二、最初的实践
  尼埃普斯
  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1765-1833)是将影像固定的实践者当中最早成功的一位。他的方法是合金板上涂一层沥青,放入暗箱,经过长时间曝光后受光较强的亮部的沥青变硬,受光较弱的暗部还是柔软的,将这一部分的沥青清洗掉后得到一幅影像。但是,这种方式由于得到的影像粗糙不堪、拍摄时曝光时间过长等原因,没有实用价值。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Daguerreotype)
  银版摄影是法国人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1787-1851)在无数次的试验中的一次偶然发现,这种方法是在铜版上镀一层银,将银层打磨后在上面蒸着一层碘,这样在银层的表面会生成了一种有感光性的物质——碘化银,将银版放入相机中拍摄曝光,然后将感光面与水银的蒸气接触,即在银面上生成影像,最后进行定影处理后就得到了一幅银版照片。与尼埃普斯沥青影像相比,银版摄影成像清晰,但拍摄一次只能得到一幅照片,无法复制,而且左右相反。
  1839年8月,达盖尔在法兰西学会上公布了他的银版摄影法,9月银版摄影法很快就越过大西洋传到了美国,第二年在纽约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肖像馆,十年后,仅在纽约就有59家银版肖像馆。
  摄影术诞生之前,个人的肖像由画家绘制,为得到一幅肖像,费时费力,而且费用颇高,只能是部分富裕阶层的人才能拥有,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一般大众有能力以照片的形式拥有自己的个人肖像。
  
  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Calotype)
  在同一时期,英国人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1877)在一次旅游中,使用暗箱速写时没能够将美景悉数描绘下来,之后他开始研究将影像固定住的方法,他思考的方法是,用涂有硝酸银的感光纸先以负像的形式固定影像,然后在印相纸上印制成正像,并于1835年获得了成功。虽然先于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但是当时没有及时发表,结果摄影的发明者授予了达盖尔。1841年达尔博特正式公布了改良后的这种底片印相法,并用这种印相法出版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画册《自然的铅笔》(图6),画册分6分册,共刊载了24幅照片。与达盖尔的银版摄影相比,由于是纸质的底片,影像的清晰度要差很多,但是这种可复制的印相技法成为了之后的摄影标准方法。
  
  帕雅尔的发明
  法国人帕雅尔(Hippolyte Bayard,1807-1887)在1839年也发明了类似于达尔博特的卡罗式的摄影方法,但没能够先于达盖尔发表,因而无法获得摄影发明人的头衔。作为一种抗议,他装扮成溺死者,并为自己拍摄了肖像,创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幅自拍像(图8)。
  
  阿切尔的湿版法摄影
  1851年,英国人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发明了湿版摄影法。在玻璃板上涂布火棉胶后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浸泡,使火棉胶表面形成一层感光层,并迅速放入相机中拍摄曝光,用硫酸亚铁显影,氯化铵(早期曾使用了剧毒物氰化钾)定影后,就得到一幅玻璃底片。
  湿版摄影术的出现,解决了银版摄影的不可复制和卡罗式摄影的影像不鲜明的问题,汇集了先前两种摄影法的优点,并且感光的时间也明显缩短。但是,这种方式只有在湿的状态下才有较高的感光度,也就是说必须在未干之前完成拍摄和显影,这样就只能在拍摄地现场制作底片,而无法事先预制底片。出行拍摄时必须携带暗房、摄影药品、玻璃版等相机之外的摄影器材,这样的辎重,使拍摄的机动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图9、10)。
  
  干版摄影的探索
  湿版摄影法的诸多不便促使人们开始探索更简便的摄影方法,1860年火棉胶干版就出现在了市场上,但是初期的产品远未成熟,真正取代湿版摄影的是其后的明胶干版的出现。1871年,英国人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1816-1902)发明了溴化银明胶乳剂干版,1878年,贝内特(Charles Bennett,1840-1927)发表了具有更高感光度干版,不久在英国出现了生产高感光度的干版的工厂。干版摄影法的研制成功,摄影师们终于可以不用携带移动暗房,不用在拍摄现场制作底片。外出拍摄时,他们只需要事先购买由工厂生产的、作为商品出售的干版,拍摄变得更加方便,移动时的机动性更强。与湿版相比,干版的感光度的提高,使曝光时间大幅缩短,机械快门开始被应用在了相机上,拓宽了摄影的表现力。
  
  蛋清相纸
  法国人埃维拉德(Louis Désiré Blanquart-Evrard,1802年-1872年)在1850年开发出一种用日光曝晒的印相方法——蛋清相纸印相法,在纸上涂布承载感光剂的蛋清溶液,然后涂上硝酸银溶液使相纸具有感光性能。印相时将底片和相纸以接触方式曝光。经曝光的相纸用水冲洗即可出现影像,经过定影处理后就得到一张蛋清照片。蛋清照片的稳定性较差,一般还要进行一道金调色的工序,使其不易褪色,适用于长期的保存。直到20世纪初期,玻璃版底片+蛋清相纸仍是当时标准的摄影方式。
  
  伊士曼的柯达胶片
  感光膜涂布在轻软的载体上的研究早先已经开始进行,经历了长时间的开发,终于进入了实用的阶段,1888年,柯达的创始人伊士曼(George Eastman,1854年-1932年)向市场推出了以“the Kodak”命名的相机,同时发售一种卷式胶片,最初的这种卷式胶片是在纸质片基上涂布了溴化银明胶感光乳剂,不久后改进为赛璐珞片基,在20世纪,欧美各个胶片生产厂研发出了更加完善的摄影胶片,现在的摄影胶片的片基基本上使用了不燃性的醋酸纤维或聚酯等材料。摄影胶片的出现不仅使摄影师从笨重易碎的玻璃底片中解放出来,而且使摄影变得更加简单,人们可以很快掌握摄影的基本要领。摄影入门门槛的降低,使摄影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
  
  三、银盐摄影
  在摄影领域中,高品质的黑白照片的制作被称为“FINE PRINT”,有着无与伦比的表现魅力,成为了学习摄影艺术的一个专门的课程。摄影术诞生后不久即确立了“底片-印相”的摄影的基本方式,而“银”这么一个物质一直担任着制作黑白影像的主角,之后人类社会经历了电子、机械、光学、化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这些领域所获得的成就推动了包括摄影器材和印相在内的摄影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摄影独特的表现力和功能,虽然之后又跨入了崭新的数码摄影的时代,数码摄影成为了当今摄影的主流,“底片-印相”这种延续至今的主要的摄影方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这种淡出不能单纯地用“好”和“坏”来评价,只能说数码摄影使得摄影入门的门槛降低了很多,其便利性更被公众所接受。“数码影像-打印”方式虽然便捷,但往往需要在电脑上对影像进行后期制作和选用不同质地的纸张来表现视觉艺术效果,输出方法较为单一,摄影本身的表现力缺乏。同时受目前影像传感器(CCD/CMOS)的局限性,暂时还无法满足大幅面的,特别是作为艺术作品收藏的需要,对于这样的需求,大画幅的摄影系统还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作为摄影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摄影教育的必修课。另一方面,如果将摄影的过程作为摄影的一部分来看的话,传统的大画幅摄影和高品质黑白照片的制作比数码摄影有着更多乐趣。
  
  经典摄影作品回顾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摄影集《自然的铅笔(The Pencil of Nature)》
  卡罗式摄影的发明者塔尔博特在1844-1846年间用卡罗式摄影法发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摄影集《自然的铅笔》,影集共6分册。在还有没写真印刷技术的当时,摄影集是将写真印相后一张一张贴在册页上的,约发行了2000多部。影集中收纳的作品内容有风景、印刷品和绘画的翻拍、物品、一些场景的抓拍等等。
  以下是这部摄影集的目录,供读者参考。
  
  第一分册
  01.牛津大学皇后学院
   (Part of Queen's College, Oxford)
  02.巴黎街道景观(View of the Boulevards at Paris)
  03.瓷器物件(Articles of China)
  04.玻璃器皿(Articles of Glass)
  05.普特洛克勒斯(希腊神话人物)半身像
   (Bust of Patroclus)
  第二分册
  06.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
  07.植物的叶子(Leaf of a Plant)
  08.图书馆场景(A Scene in a Library)
  09.古老印刷品的复制本
   (Fac-simile of an Old Printed Page)
  10.干草堆(The Haystack)
  11.平板印刷复制品(Copy of a Lithographic Print)
  12.奥尔良大桥(The Bridge of Orléans)
  第三分册
  13.牛津大学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 Oxford)
  14.梯子(The Ladder)
  15.威尔特郡的莱科克修道院
   (Lacock Abbey in Wiltshire)
  第四分册
  16.莱科克修道院的走廊
   (Cloisters of Lacock Abbey)
  17.普特洛克勒斯半身像(Bust of Patroclus)
  18.基督教堂的大门(Gate of Christ Church)
  第五分册
  19.莱科克修道院的塔楼
   (The Tower of Lacock Abbey)
  20.蕾丝(Lace)
  21.殉道者纪念碑(The Martyrs' Monument)
  第六分册
  22.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
  23.夏甲(圣经人物)在沙漠中
   (Hagar in the Desert)
  24.一块水果(A Fruit Piece)
其他文献
古人有用鸡毫写字者,但难见其作品传世,今在北京却见到了一位用鸡毫写字、绘画的先生蒋江、一位已过半百的著名书法家、国画家。  当世的鸡毫笔,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公鸡脖子上的毛做的笔;一类是腹部上的绒毛做的笔。公鸡脖子上的毛做的笔可写一米以上到三寸间的大字,其字柔中见刚,古朴繁茂,这种笔叫鸡毛笔。而腹部上的绒毛做的笔,则只可写出五寸以内的小字,其特性是非常柔软,写出的字有如古字画被虫蛀蚀后出现的块状残
期刊
自古以来,被尊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脉巍峨挺拔,横亘数千里,其雄伟的身姿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恢宏博大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挥洒大气的笔触更是把横跨天间的昆仑描绘得壮美神奇。  昆仑山脉位于新疆南部,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端延伸入青海境内,全长2500公里。新疆境内的昆仑山脉长约1500公里,宽约150公里,由阿尔金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三条山脉组合而成。第三
期刊
艺术简介    周智慧,字舜贤,号子畏,笔名周天,湖南省益阳市人,汉族,大学本科,国家一级画师,曾任海军展览馆馆长,国防大学美术教授、中国书画大学教授。1974年至1976年在海军俱乐部任放映员,1977年至1985年在海军文化部任美术员,1985年至1987年在中华社会大学美术系研究班学习,1987年至199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研班进修,1992年在海军展览馆工作,1997年转业到航天部国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概括出来就是一个“悟”字。  “悟”是一种感受的艺术,是天成的艺术,因天成而朴实,因朴实而完美,是一门高超的顺天重性的最有价值的学问。    悟性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才华的大小。东方艺术是一门超逸的艺术,它超逸的“神韵”之美,是捉摸不着、目睹不到的,其深奥的玄妙是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领悟得到的。  艺术家创作需要中和平淡的心境,不动情,乃至于没有情,无情才是大境界。大自然展示给
期刊
一、大画幅相机的选择  市场上的大画幅相机品种丰富,常见的国外牌有德国的林哈夫、瑞士的仙娜、日本的星座等等。国内的品牌则有申豪、沙慕尼等。下面介绍一些国内可以购买到的大画幅相机和镜头,以及具体的技术参数,大画幅爱好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或租赁。  林哈夫(Linhof)  德国林哈夫自1899年开始研制大画幅相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艺2000是折叠式双轨相机种的经典。它的翻盖本身就是
期刊
法国巴黎印象化妆时尚协会以沟通中西方文化为宗旨,诠释现代时尚艺术的发展轨迹,解密欧洲彩妆造型艺术的创意、技巧、结合国情积极推动中国彩妆造型艺术的发展进程并使之逐步与国际接轨,充分体现艺术无国界的大融合趋势。    协会主要成员是由留学法国的化妆造型艺术方面的高级人才组成。其中3位化妆师均毕业于法国著名的艺术化妆造型学校(CHRISTIAN CHAUVEAU ARTISTIQUE MAQUILLAG
期刊
“鹰”歌燕舞      咫尺乾坤,落笔生花。是每一位国画家孜孜以求的创作境界,不间断展示传承与创新的瞬息捕获,通过对自然生态再度创作的高度概括,以灵犀相通的蕴育与膻变,酝酿而成独具匠韵的新灵与肉的图腾动感地带,那种凝封的突兀,那种屏息的如跃,将非同凡响的每一束生活底蕴,全神贯注地倾注在心血交织的繁纷画卷,成为一种融于永恒揩拭不去的记忆。中国国画各自截然不同的艺术创造的历程,几乎是以生命来抒臆大写的
期刊
五台山位于我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话谭明  记者: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有什么拍摄的禁忌吗?  谭明:拍摄五台山的寺庙与其他寺庙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拍摄时首先要尊重寺院的规定,不得乱闯,特别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在没有经
期刊
新华网国务院今天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加强领导,狠抓落,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持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出席会议。  温家宝
期刊
在鼎鼎大名的新华社的讲堂上选择这样一个“另类”的摄影家作为我讲座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冒险性:第一,黛安 · 阿勃丝作为美国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作古的一位摄影家,对她的摄影的动机与价值判断,我们只能依据二手资料,探索的真实性与纯净度多少存有折扣;第二,阿勃丝以及她的摄影,与我们的工作似乎没有必然的关系,在当下这个效益第一、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环境下,花一大块时间谈阿勃丝颇有耽误功夫之嫌。  但我仍然坚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