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化引领下的自然生活课程建构实践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bg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课程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利于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各种活动,这既包括了课程内容,也包括了课程的实施方式及课程的评价等。幼儿园课程文化是指特定的团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践行的,能影响课程建设进程和水平的知识、理念、信仰及处事方式等。课程文化可能以显性的方式呈现,也可能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幼儿园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举止,幼儿园教师的书面计划和记录,教师之间交流、讨论的方式和内容,教师的穿着和仪态,甚至与幼儿说话的音量、语调等,都能映射出幼儿园的课程文化。

一、文化之显——环境创设传递课程理念


  我园位于滨江小镇——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北临长江,南依武岐山。幼儿园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绿树成荫,花草茂密。充满自然主义情怀的规划设计与传承积淀,使得我园“构建儿童生态乐园、呵护生命和谐成长”的办园理念得以生长。

  “求真、向善、至美”这三个目标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儿童学会体验和探究真理,明白事物之间关系的时候,他们才具备去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当儿童学会自尊、自信,学会交往,学会接纳与认可,具备一定道德规范的时候,他们才具备表达美、创造美的前提;当儿童具备了“至美”的能力,那么他们“求真”与“向善”的能力也相应地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换言之,一个人,只有具备真与善,才能称之为美。   (二)自然生活课程的内容与组织实施
  自然生活课程遵循“生命为本,生活为源,兴趣为翼,生长为轴”的原则,基于幼儿的生活和已有经验,注重以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真生活为活教材,努力为幼儿提供适切的学习、游戏和探究内容,并以“五大领域”为基础,从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出发,注重整合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自然生活课程内容的发掘与建构主要围绕幼儿与自身、幼儿与自然、幼儿与社会三个版块来进行。
  1.幼儿与自身
  幼儿在认识自我中体验生命律动。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归根结底都是要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所要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基于人身心的和谐,让儿童的生命得以舒展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案例:你好!小学
  大班下学期是幼儿在园的最后一学期,他们即将升入小学。毕业前的一个月,教师组织了和小学有关的谈话活动,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教师可以感受到,幼儿对于上小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小學是怎样的?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小学校园和幼儿园一样吗?上课时要上厕所怎么办?孩子们很想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教师及时捕捉幼儿这一需求,生成了“你好!小学”系列活动。幼儿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访小学,通过采访、谈话、拍照、参与等多种方式,体验了小学生的半日生活,并用绘画、表演、讲述等多种方式表征他们的发现,对之前的种种疑问进行了解答。教师在主题墙上及时展现幼儿的各种发现,在区域里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支持孩子们延续他们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想法,设身处地地了解孩子对于小学的向往与担忧,并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支持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
  2.幼儿与自然
  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受生命的美妙。儿童是自然之子,生活在宇宙的摇篮中,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生而向往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活。因而,幼儿园的教育应当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让孩子自然而然地领略和体验生命的成长、生命的珍贵、生命的美好、生命的节律和生命的魅力。
  案例:嗨!小羊
  幼儿园的生态园里有两只羊,2016年9月,羊妈妈产下了一只羊宝宝,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教师借机开展了“小羊吃什么”“小羊尿尿了”“羊粑粑为什么是圆的”“小羊长高了”“羊爸爸想要自由”“下雪了”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关注小羊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并能正确使用尺、秤等测量工具,运用统计表记录数据,发起关于身高与身长的辩论。他们还通过调查走访,了解羊的生活需求,发展了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同时,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小羊有关的讨论、对话以及用艺术形式来记录、表征等,获得了语言、艺术领域的发展,而饲养小羊、给小羊设计新房子、为小羊保暖等对小羊无微不至的关怀,则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活动过程中,教师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的学习方式,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之中,促进了幼儿的综合发展,使得教育回归生活。

  3.幼儿与社会
  幼儿在地域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生命属性。幼儿期是美妙的,也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育应该珍视幼儿人生最佳的教育时光,让幼儿在被理解、被信任中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了解社会、了解家庭,获得生活和社会经验,养成社会规范和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交往、合作、协商、交流等能力。教师要提供支持和平台,激发幼儿利用调查、访问、观察、探索、实验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了解事物的现象和真理,开阔幼儿的视野和心胸,从而促成“求真、向善、至美”的发展目标。
  案例:我们居住的地方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家乡是他们熟悉的,但同时也是陌生的。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地方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满足幼儿对自己家乡的了解需要,中班组设计了“我们居住的地方——下蜀镇”主题,旨在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和事物,感受家乡的变化,对家乡的变化形成较为具体、直观的印象,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爱护家乡的情感。主题开展前,中班年级组教师开展了审议会议,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幼儿园创造性课程》等指导意见和专业书籍的理念,结合中班幼儿现阶段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对主题中各项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同时,教师与幼儿谈话,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形成思维导图。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家长资源,通过走访以及家长进班等形式,支持幼儿获得认识家乡的经验。
  裴斯泰洛齐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卢梭强调:“教育即自然生长,除了成长别无目的。”自然生活课程以尊重幼儿天性和心理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自由、自主、合作、愉快、创造”的游戏精神为灵魂,以“生命”“生态”“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幼儿健康、自由、快乐为出发点和归宿,高度尊重幼儿的生活和世界,充分依托幼儿生存、生活的地域环境资源,积极创设自然生态的游戏环境,提供丰富多元的游戏材料,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技能、体验情感,生成良好品行,获得整体和谐的发展。
其他文献
镇江扬中市总面积331平方公里,总人口仅有33万人,是远近闻名的“电气岛”“光伏岛”“河豚岛”,素有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小而强的特点。现有幼儿园21所,在园幼儿7569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0%。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儿童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事关千家万户幸福和谐,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扬中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率先发展、
2017年上半年,我有机会走进一所香港国际幼儿园的4-5岁班进行观察。在我所获得的信息中,这所园以其专业性见长。下文是我根据两周的观察记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的整理与反思,旨在更深入地结合实践去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1.怎样的师生互动才是适宜的?  2.什么是教师引导或发起的活动?  3.自由游戏中教师应有怎样的角色定位?一  关于师生互动,我的理解是指体现在成人与幼儿参与的每一个活动和环节中的、不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我国高校中学生的群体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现阶段,各高校有必要针对高校内部学生集体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