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兰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隆冬时节,我在家中网上阅览时,欣喜地观赏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表演的传统京剧《贵妃醉酒》,那圆润、宽甜、明亮的音色,美妙的歌喉以及精彩的表演,让我回味无穷,对他的表演艺术更是敬佩。我放下手中的一切,怀揣着对京剧艺术、对艺术大师的敬仰之情,慕名来到梅兰芳纪念馆参观。
一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新街口南大街和德胜门内大街之间,北京护国寺街9号院,这里原是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我过去曾寻访过许多近现代名人的故居,被改造为纪念馆的比较多,梅兰芳纪念馆属于时间比较早的,隶属文化部艺术局,系社会科学类专题人物纪念馆。于1984年开始筹备,占地面积有1000余平方,1986年10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梅兰芳纪念馆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朱漆大门两侧有一对门当,走进院内,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汉白玉的半身塑像。院内有两棵柿子树,另有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如今,满树的叶子都已飘落,只有光秃秃的树干树枝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梅兰芳先生入住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十年,他去世后,1984年9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兰芳故居”。近些年,梅兰芳故居已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窗口,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
我站在院子里,认真观察这所两进的院子,外院和内院都是展室,外院的展室主要展出梅兰芳生平图片。内院展室是梅兰芳在《贵妃醉酒》、《女起解》和《奇双会》中穿过的戏装,记录了他亲身演示53式指法和各种旦角身段的照片,还有一些大师的书法作品和藏品。馆内藏品大多是梅兰芳的亲人把家中珍藏的照片、剧本、纪念品等共3万余件文物、资料捐给国家。环顾四周,整个陈列室都散发着幽雅恬静的儒香气息。
在正房与厢房之间有个回廊,可遮阳挡雨,回廊上绘有花草假山,遥想当年的梅兰芳先生,闲暇之余,是否也站在这里沉思静想呢?走进保持原貌的客厅、卧室和书房,看到书房的书柜里有大量剧本,不乏善本和孤本,书房中还藏有大量画作。在来纪念馆之前,我曾查阅过梅兰芳生前的资料,得知他与绘画渊源很深,他在青年时期,第一次赴上海演出,与老画家吴昌硕相会,结为忘年交,当时吴老赠予梅兰芳梅花绘画一幅,从此,引起了梅先生对绘画的兴趣。返京后,梅兰芳向名画家王梦白学习绘画,王先生教梅兰芳绘花卉、翎毛、草虫、山水、人物等。梅兰芳觉得绘画的图案色彩可以为戏剧服装设计和化妆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价值,同时绘画也能提高本身的艺术修养,于是,他只要有时间就学习和观摩绘画,同演戏一样努力。在抗战时期,梅兰芳告别了心爱的舞台,常常用绘画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宁愿选择变卖宅院,也决不给日本人演出,由此家庭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渐入困境,在抗战胜利前一两年,经几位画家建议他举办画展,才得以售画维持生计。
提到梅兰芳先生对绘画的收藏,不得不提到他的祖父梅巧玲,他是同光十三绝名演员之一,除了演戏之外,还是一位既善书法,又是鉴别金石、古玩的艺术家;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过世较早,生前也喜爱书画,遗留下许多明、清时的绘画作品;梅兰芳的亲朋熟知他喜爱绘画,在交往中也常选购绘画作品相赠。因此,在梅兰芳收藏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不乏精品。一九四四年冬,梅兰芳从收音机里听到日本打败仗的消息后,立即画了一幅梅花,题作《春消息》,以预示胜利的春天即将到来了。
二
一幅幅剧照,一件件戏装,呈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梅兰芳先生出神入化的舞台艺术表演在我脑海里闪现着,耳旁仿佛又听到他那绝美的唱腔。在他表演的众多剧目中,我最喜欢的是《贵妃醉酒》,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先生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梅兰芳在剧中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杨玉环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成为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
在梅兰芳众多清秀照片中,有一张照片显得格外抢眼,那是一张他蓄胡须的照片。当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后,梅兰芳隐居香港,正是那时候,他留起了胡子,坚决不为日本政府和汉奸唱戏,并与不断来骚扰的日本人斗智斗勇。我久久凝视着那张照片,愈发对梅兰芳坚守气节的大无畏精神心生敬佩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的京剧艺术焕发了第二次青春,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这些活动,既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梅兰芳先生在晚年的时候,十分忙碌,据说,他只要听说有外宾访问,他的演出总是保留节目,在来访的外国名人中,有影帝范朋克,有诗人泰戈尔,有大作家毛姆,亦不乏各国政要王储。同时,他每年还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百场巡演,也让他度过了一段快乐而又充实的时光。
许多年过去了,中国的京剧艺术后继有人,涌现出了刘长瑜、叶少兰、于魁智、张建國、李胜素等一大批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梅氏唱腔,已在脑子有着深深的印迹。我恋恋不舍地走出纪念馆,内心升腾着对梅兰芳深深的敬畏之情,一阵冷风吹来,我猛然闻到一股梅花的清香,四下张望,虽然没发现它的踪影,但我知道,那是源自梅先生人生中最美好的芳华,那婉转的声音又在耳旁回响,让我难忘。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隆冬时节,我在家中网上阅览时,欣喜地观赏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表演的传统京剧《贵妃醉酒》,那圆润、宽甜、明亮的音色,美妙的歌喉以及精彩的表演,让我回味无穷,对他的表演艺术更是敬佩。我放下手中的一切,怀揣着对京剧艺术、对艺术大师的敬仰之情,慕名来到梅兰芳纪念馆参观。
一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新街口南大街和德胜门内大街之间,北京护国寺街9号院,这里原是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我过去曾寻访过许多近现代名人的故居,被改造为纪念馆的比较多,梅兰芳纪念馆属于时间比较早的,隶属文化部艺术局,系社会科学类专题人物纪念馆。于1984年开始筹备,占地面积有1000余平方,1986年10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梅兰芳纪念馆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朱漆大门两侧有一对门当,走进院内,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汉白玉的半身塑像。院内有两棵柿子树,另有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如今,满树的叶子都已飘落,只有光秃秃的树干树枝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梅兰芳先生入住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十年,他去世后,1984年9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兰芳故居”。近些年,梅兰芳故居已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窗口,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
我站在院子里,认真观察这所两进的院子,外院和内院都是展室,外院的展室主要展出梅兰芳生平图片。内院展室是梅兰芳在《贵妃醉酒》、《女起解》和《奇双会》中穿过的戏装,记录了他亲身演示53式指法和各种旦角身段的照片,还有一些大师的书法作品和藏品。馆内藏品大多是梅兰芳的亲人把家中珍藏的照片、剧本、纪念品等共3万余件文物、资料捐给国家。环顾四周,整个陈列室都散发着幽雅恬静的儒香气息。
在正房与厢房之间有个回廊,可遮阳挡雨,回廊上绘有花草假山,遥想当年的梅兰芳先生,闲暇之余,是否也站在这里沉思静想呢?走进保持原貌的客厅、卧室和书房,看到书房的书柜里有大量剧本,不乏善本和孤本,书房中还藏有大量画作。在来纪念馆之前,我曾查阅过梅兰芳生前的资料,得知他与绘画渊源很深,他在青年时期,第一次赴上海演出,与老画家吴昌硕相会,结为忘年交,当时吴老赠予梅兰芳梅花绘画一幅,从此,引起了梅先生对绘画的兴趣。返京后,梅兰芳向名画家王梦白学习绘画,王先生教梅兰芳绘花卉、翎毛、草虫、山水、人物等。梅兰芳觉得绘画的图案色彩可以为戏剧服装设计和化妆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价值,同时绘画也能提高本身的艺术修养,于是,他只要有时间就学习和观摩绘画,同演戏一样努力。在抗战时期,梅兰芳告别了心爱的舞台,常常用绘画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宁愿选择变卖宅院,也决不给日本人演出,由此家庭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渐入困境,在抗战胜利前一两年,经几位画家建议他举办画展,才得以售画维持生计。
提到梅兰芳先生对绘画的收藏,不得不提到他的祖父梅巧玲,他是同光十三绝名演员之一,除了演戏之外,还是一位既善书法,又是鉴别金石、古玩的艺术家;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过世较早,生前也喜爱书画,遗留下许多明、清时的绘画作品;梅兰芳的亲朋熟知他喜爱绘画,在交往中也常选购绘画作品相赠。因此,在梅兰芳收藏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不乏精品。一九四四年冬,梅兰芳从收音机里听到日本打败仗的消息后,立即画了一幅梅花,题作《春消息》,以预示胜利的春天即将到来了。
二
一幅幅剧照,一件件戏装,呈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梅兰芳先生出神入化的舞台艺术表演在我脑海里闪现着,耳旁仿佛又听到他那绝美的唱腔。在他表演的众多剧目中,我最喜欢的是《贵妃醉酒》,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先生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梅兰芳在剧中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杨玉环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成为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
在梅兰芳众多清秀照片中,有一张照片显得格外抢眼,那是一张他蓄胡须的照片。当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后,梅兰芳隐居香港,正是那时候,他留起了胡子,坚决不为日本政府和汉奸唱戏,并与不断来骚扰的日本人斗智斗勇。我久久凝视着那张照片,愈发对梅兰芳坚守气节的大无畏精神心生敬佩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的京剧艺术焕发了第二次青春,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这些活动,既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梅兰芳先生在晚年的时候,十分忙碌,据说,他只要听说有外宾访问,他的演出总是保留节目,在来访的外国名人中,有影帝范朋克,有诗人泰戈尔,有大作家毛姆,亦不乏各国政要王储。同时,他每年还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百场巡演,也让他度过了一段快乐而又充实的时光。
许多年过去了,中国的京剧艺术后继有人,涌现出了刘长瑜、叶少兰、于魁智、张建國、李胜素等一大批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梅氏唱腔,已在脑子有着深深的印迹。我恋恋不舍地走出纪念馆,内心升腾着对梅兰芳深深的敬畏之情,一阵冷风吹来,我猛然闻到一股梅花的清香,四下张望,虽然没发现它的踪影,但我知道,那是源自梅先生人生中最美好的芳华,那婉转的声音又在耳旁回响,让我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