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感对立的因素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t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对立可以说是最令老师头痛的,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已不符合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师生情感对立产生的因素,即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师方面因素,师生情感对立因素找到了,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关键词: 师生情感对立 家庭因素 学生因素 教师因素
  一直以来,总能听到有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越来越难教了,真可谓打不得、骂不得,甚至有时连说句重话都不行,而且偶尔还会碰到有些学生比教师还要“凶”,声音比教师还要大,气势比教师还要盛,更有甚者,竟然会把拳头挥向教师。
  随着社会变革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合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再以传统观念看待现在的师生关系。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对师生产生情感对立的原因加以分析,从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常说,教育学生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庭的责任,因此师生产生情感对立的原因可从三大方面寻找,即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师方面因素。只有这三方面都协调好了,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师生关系才能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下面,笔者从三方面阐述师生情感产生对立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有人这样说过:“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教育,那学生可能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教育。”家长是子女教育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不同有时会导致学生在校表现不同。归结起来,产生师生情感对立的家庭因素大致有以下情况:
  1.独生子女综合征。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皇帝”,“公主”,很多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养成颐指气使的习惯,来到学校之后一下子无法改变,一不合自己心意,可能就和老师顶撞。
  2.家长与学生缺乏沟通。
  随着经济发展、竞争激烈,许多家长平时一直忙于工作、业务,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只一味满足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更别说花时间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学生来到学校,遇到与老师发生摩擦时无所适从,听任自己的性子处理问题,结果越来越糟糕。
  3.单亲孩子的叛逆。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来说更容易与老师发生冲突。由于家庭婚姻问题,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大不适应,或自卑,或自傲,或抑郁,或无所谓,等等。这些学生遇到与老师发生摩擦,反应比一般学生较强烈,难以排解。
  4.家长的自身素养。
  家长的自身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有些家长在家是权威,不与学生沟通,自己平时言语举止粗暴,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性格就会出现异化扭曲,面对问题时,可能容易冲动粗暴,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二、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是师生情感对立的主体之一,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产生对立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多注意学生动态,找到产生对立的相同点,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一般来说,学生自身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一切都无所谓。
  有些学生平时非常不爱学习,没有太多责任感、羞耻心、同情心,对一切都抱无所谓态度。当他们违反校规校纪,老师批评他们时,他们可能会很随意地顶撞老师。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且自己可能根本不想读书,整天得过且过,没有太多集体荣誉感。对于违纪违规,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强硬到底,坚决不会认错,令老师十分头痛。
  2.自视过高,虚荣心过强。
  有些成绩还不错的学生,有时自视过高,虚荣心过强,如果受到他瞧不起的教师的批评时可能会与老师顶撞。本来这部分学生在老师眼中是所谓的好生,但可能有时老师对这些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比较宽容,导致他们与某些老师顶撞。
  3.不诚信,爱撒谎。
  有些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导致师生情感对立。有些学生平时学习随随便便,等到考试时就偷看,有时还爱撒谎,当老师指出他们的错误时死也不承认,甚至再三狡辩,这种不诚信行为最容易引发师生情感对立。
  4.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心理不成熟。
  有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差,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稳定,非常容易和教师发生冲突。这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心理素质极不稳定,当问题发生时,极容易情绪化,极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语言行为,导致与老师对立。
  三、教师方面因素
  产生师生情感对立,负主要责任的应是老师,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学生(哪怕是已成年的学生)毕竟年纪小,经历的事情不多,遇到问题时,处理不好是情有可原的。但传统观点是师生发生冲突,一般认为都是学生的错,其实不然,很多冲突实际上是老师造成的。有的时候老师要放下所谓的尊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大的方面来说,由于教师造成师生情感对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没有爱心,冷漠对待学生,更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每个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应常与学生交流情感,多关心他们的生活情感,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对立,而且问题出现时更难处理好。
  2.对待学生没有一视同仁,经常厚此薄彼。
  有些教师对所谓的好生(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总是特别偏爱,提问总是围着那几个好生转,好生就算犯错了,也基本上不批评,甚至纵容。如果后进生不按自己的要求做,就可能会不留情面地批评,这样做极易引发学生的不满,不可避免地导致师生情感对立。
  3.情绪化严重,经常将自身工作生活中的不快抑郁转嫁到学生身上。
  教师不只是在教书,还有自己的生活,有些教师自己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总爱把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上,把不满不快转嫁到学生身上,这样是不可能不产生对立的,而且极容易引发大的矛盾。
  4.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滥用教育方法,爱居高临下。
  孔子说要因材施教,但当下有些教师放不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一遇到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动不动就爱训斥学生,也不管这种方法学生是否受得了。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可能一直很紧张,而且极难缓和。
  5.动辄对学生施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虽然法律一直明确规定老师绝对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体罚现象还是常有发生,就算不是以前的打骂那种体罚,但也不适应时代要求。学生法律意识增强了,如果方法过头了,可能不仅是情感对立的问题,而有可能面临法律问题。
  6.问题处理不妥,却顾及师道尊严不予改正,导致学生不满而引发冲突。
  教师可能经常对学生说,犯错不要紧,但一定要知错就改。但是教师自身能否做到这一点呢?有些教师明知错了,但为了所谓的面子,放不下架子,导致错上加错,引发学生不满甚至产生冲突。
  总之,产生师生情感对立的因素很多,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加注意、多加分析,努力从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找到产生师生情感对立的源头,然后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切勿简单化、粗暴化处理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矛盾是无处不在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而方法总比问题多。关键看老师如何运用智慧,妥善有序、平等公正地把矛盾问题处理好,从而化解因种种因素导致的师生情感对立的问题。
其他文献
第一章魂惊出殡rn在云铺深壑、絮掩危岩的太行山腹地,有个溪水环流,绿树遮掩的小山村.这里阡陌纵横,茅舍错落.乍看似乎与北方许多闲塞荒僻的乡村并无二样,但走到村庄深处,一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化脚步的加快、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升学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因为信息技术是拓展课程,忽视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没有打下信息素养的良好基础,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通过阐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应用对策,希望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解决策略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掌握
在我国对进口大豆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国产大豆的出路成为一道难题。今年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13年12月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显示,我国2013年全年进口大豆6338万吨
摘 要: 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造成顶岗实习情况不稳定。针对此现象职业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学生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基础,其次重视对学生的岗前培训、重视学生选岗过程,再次重视顶岗期间的跟踪管理,另外优化顶岗实习生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的热难点问题,最后学校组织校企合作供需见面会、开展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并调整在校课程设置,以期改善顶岗实习不稳定现象,实现校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至关重要,是幼儿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单一、教育目标落实未达标、教育设备缺乏、教育方式简单化、教
如今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农业、工业均是我国重要的行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合成氨的出现更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正面临着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将实行市场化管理。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特别是会计控制就显得非常紧迫、重要。作为事业单位内
期刊
摘 要:很多初中生觉得物理很难,同时物理又是初中生中考的必考科目,這就成为初中生学习之路的重大难点。纵观物理教学生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种:第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没有理解物理定义公式的情况下去解题,导致解题结果出现错误。第二,没有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产生某种物理现象的原因,过多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不会利用广泛的学习资源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第三,第一次接触物理这个科目,没有良好的基础,导致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内需的战略重点,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的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