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起源及早期发展考析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Dom_BB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学产生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行政"之际,与确切纪年的起始时间同步.实际上,在中国上古历法缺乏准确纪年方法的状况下,之所以会产生确切的连续纪年,就是得自官方连续性地记录史事.西周初期"殷鉴"的历史意识,是中国最早的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官方编存一些文书、文献,影响中国文化发展十分长远,但并未直接促成史学的产生.甲骨文、金文也与史学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神话远离历史的真实,更不能成为史学兴起的源头.但史学产生之后,殷鉴意识下编存的文献如《尚书》,融入史学系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历史记录向下延续的同时,上古先人又从史学产生的原点向往古追溯,而对殷商之前的历史,只能通过修饰神话、传说的方式来构建,这自然形成如顾颉刚所云"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在远古时期,中国只有"神话的历史化",而不存在相反的现象.
其他文献
明朝实行武官世袭制和军民分籍制,既导致一般兵士升职困难,又限制了非军籍百姓成为武官,武官阶层因而逐渐固化,营兵军职也为世袭武官所垄断.嘉靖后期,为应对"南倭北虏",明廷始授权督抚等委任军民布衣,授以名色千总、名色把总等名目领兵,是为名色武官.名色武官成为百姓投军入仕、提高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给明朝军事体制注入了诸多积极因素,为"倭乱"的平定和万历前期军力的重振提供了重要支撑.明后期,名色武官日趋冗滥,引发种种乱象,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和国家对于军队的控驭,明廷因而限制名色武官的任用,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