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欣赏的“他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wboy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电影《云水谣》作为分析对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影片中两个女性的不同情感轨迹的阐释,指出在影片背后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隐藏的男性视角。
  [关键词]云水谣 男性视角 他者
  
  《云水谣》从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在朝鲜战场,与王金娣结识,战争结束后金娣一直追随到西藏,最终与她结婚。而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却仍在漫长而无望地等待。
  影片以宏大的场面和悲悯的手法为观众谱写了一曲经典的爱情歌谣,令许多观众为之潸然泪下。影片围绕一个男性塑造了两个女性形象(王金娣,王碧云),并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的浪漫爱情,然而,透过影片我们却隐约看到,在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潜隐着一个从男性的立场来观照女性价值的男性视角,笔者拟从影片中两个女性的爱情故事加以分析。
  
  一、王碧云与陈秋水的爱情
  
  影片中,王碧云与陈秋水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分别时二人许下重誓。碧云含泪说我会等你一辈子不管发生什么事。秋水说:如果我不找你,那是我已经死去。从此,二人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在等待的过程中,碧云坚守对秋水的情感,拒绝了忠实追随者薛子路的求婚,从黑发等到白发,始终不渝。较之碧云,陈秋水对爱情的坚守就不太彻底了,尽管他也在可能的情况下到处打听碧云的消息,但其爱情的防线终被金娣的执著击破,他接受了金娣并与之缔结连理。在结婚的时候,陈秋水没有说话,金娣说:“姐姐,是我叫他不要等你了,如果他这辈子见不到你,下辈子,我一定陪他去找你。”这句肺腑之言从女性口中说出,一方面影片向观众传达了人世间最纯粹的人性和最无私的爱恋,另~方面,却也反衬出陈秋水爱情态度的无奈与懦弱。尽管他将碧云永远放置在心中最为重要的位置,从精神的层面说,是忠实的,但从肉体层面上讲,已经构成了对碧云的不贞。因为真正坚贞的爱情不仅应该是精神上的,也应该是肉体上的,二者本该相依并存。马克思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虽然不敢妄言他与金娣之间不存在爱情,但从这个角度看,这段婚姻的合理性至少可以质疑。当陈秋水夫妇抱着孩子在西藏享受天伦之乐时,远在天涯一隅的碧云却正在尽儿媳妇该尽之孝道,独自忍受着思念的折磨。
  陈秋水结婚时,影片特意设置了一个双方泪如雨下抱头亲吻痛哭的特写镜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镜头放大了陈秋水的无奈与苦痛,这对观众来说无疑构成了一种遮蔽,容易使观众在哀婉与悲悯中,放弃对陈秋水不再坚守爱情誓言的合理性的追问。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影视作品乃至文学作品中叙述者站在男性立场上的发言,它已经非常深刻地熏染了许许多多的男性和女性。正因为此,观众在才会在理解、同情陈秋水的选择时,忽略了碧云作为一个女性终生坚守爱情背后的残忍,而把关注和同情的目光交给了男性。《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得返”。“游子”不归,是因为受“浮云”之影响,而在主观上不存在过失,所以,“思妇”对“游子”并无多大怨恨之意,这正是影片存在的潜在的审美立场。试想,如果影片安排碧云中途放弃,与薛子路成婚,那就不成为电影感人的原因了。于是在这里,影片背后隐藏的男性视角浮出地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对爱情忠贞,原来只是这个社会给与女性的要求与责任,而男性,却可以有冠冕堂皇的放弃的托辞,如此一来,陈秋水的放弃就不是背叛,相反,是对女性的悲悯,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二、王金绨与陈秋水的爱情
  
  应该说,男性与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在金娣与秋水的这段情感中,金娣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我们不妨解析以下几次对话,以看清女性身上的主体性意识是怎样在影片隐性男性视角的注视下被剥离的。
  (一)金娣对秋水说:我觉得,你这个人挺好的。你给我写信吧?……我喜欢你。在此,影片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天真纯洁的女性形象。从对话看,金娣这个女性身上有着难得的女性自主意识。
  (二)送别的火车站上,秋水向金娣大喊:别拿我的钢笔,把笔还给我!金娣说:我用这支笔给你写信!秋水喊:要用纯蓝的墨水,别用蓝黑的!片中的追车的镜头很容易让观众感动,从这段对话看出,虽然时光荏苒,但在陈秋水此刻的心中,碧云的位置仍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这个镜头的安排是意味深长的,碧云送笔给秋水,是为了使爱得以延续和深化,但这支见证秋水与碧云爱情的钢笔,却戏剧化地安排在离别的车站被另一个女性拿走,这是否意味着碧云与秋水之间的爱情从此以后将由另一个女人来继续书写々在此,金娣执着追求爱情、不计回报的性格得到继续发展,其形象也显示了正面、积极的价值意义。但我们且慢下此论断,不妨再耐心品读下一个细节。
  (三)金娣不想让秋水去援藏,但秋水说我没有什么拖累,人家拖儿带女的,我的情况“我没有什么拖累”这句话出自秋水之口,足以让人明白金娣在他心中的位置。可金娣明知这场爱没有结果却偏偏执着地去西藏找他,秋水说“金娣呀,我们……”金娣马上打断他说:“我改名字了,以后叫我——王-碧-云。”金娣哭了:“我有什么办法?你心里,只有王碧云啊!……”这位轰轰烈烈的女子,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了,目的只是为了和陈秋水在一起。其实,此时的陈秋水也知道,他与碧云之间终究是一个漫长的没有终点的等待,陈秋水被感动了,不如怜取眼前人吧,这个善良而天真的女孩不能再次被他伤害了,虽然他知道。自己的心已经永远属于碧云,对于金娣,他只是愧疚。而金娣也知道,她无论如何都得不到陈秋水的心。
  从对以上几段对话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娣尽管大胆,执着,不惜做出任何牺牲,体现了她作为女性对男性的最大理解、包容与隐忍,但影片却偏偏为观众设置了王金娣最终以改名的方式博得秋水感情的细节,这就使金娣这个女性在最终仍然保持了千百年来爱情婚姻中女性对男性惯有的仰望姿态。王金娣更名为王碧云,虽然粗看起来是对富有牺牲精神的女性精神的歌颂和褒扬,但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却使女性陷入了更为可悲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娣较之碧云更为可悲,碧云放弃的是可能获得幸福的机会(拒绝薛子路),而金娣却放弃了自我,心甘情愿充当替代品。因此,影片中金娣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从积极肯定到价值剥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身上可贵的主体性意识被巧妙地剥夺于无形,由此而论,影片中女性的牺牲精神尽管可歌可泣,为万千观众所欣赏,但从根本上说,女性在爱情中仍处于附属的地位,因为“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要么如碧云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要么如金娣看似敢爱敢做实则丧失了自我。到此,影片背后隐藏的男性视角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总的来说,影片围绕一个男性刻画的两个女性形象,虽有着不同的爱情轨迹,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她们均为一个男性而歌哭,作为女性,她们共同扮演着男性视角下被欣赏的“他者”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中女性的意义是在男性的目光中得以展开的,我们可以为影片中的爱情感动,却不可以放松了对这种极具遮蔽性的男性立场的警惕。
其他文献
于长仁以相机为画笔,以写意传神为追求,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使静态的影像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作品《國粹功夫》有着强烈的虚化动感,同时又具有非常清晰的人物面孔;《东方醣狮》使静态的舞蹈瞬间产生了流动感;《争抢》前景虚化的动感烘托出“叼羊”比赛的激烈;《刚与柔》以慢速快门拍摄出大量的光绘线条,使舞蹈演员的形态更具动感与激情;《川江号子》的多重曝光效果虚实相映,为人物增添了浓郁的氛围。
[摘要]《天边一朵云》由于其大胆的表现手法,突破尺度的影像风格、讳莫如深的主题意涵还极少被人们负责任地阐释过,本文着重探讨了该片在三个不同层面上的创作主题,发掘出蔡明亮电影创作观及其主题呈现的隐秘的嬗变脉络。  [关键词]孤独 欲望 性 权力    在去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台湾导演蔡明亮以他的新片《黑眼圈》入围了竞赛单元,这部《黑眼圈》延续了蔡明亮电影作品一贯的抽象和简约风格,而在主题上则
摘要 每当提及中国的动画,我们动画人的心里总是有些酸楚,中国的动画何时才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在世界的舞台上扬眉吐气?中国动画的未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中国动漫要想再次崛起,应该借鉴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经验,既懂得吸收又强于消化,在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提炼出好的动画创作题材,结合国际先进的技术,创作出民族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动漫精品。  关键词 动漫 日本 中国 细节 激励 知识产权 分级 
[摘要]本文试以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及《卧虎藏龙》四部影片为切入点,简要论述李安电影影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李安 传统文化 包容 华语电影     华人导演李安于上世纪90年代相继执导了被称为“父亲三部曲”的影片《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世纪之交又凭借《卧虎藏龙》捧走四项奥斯卡金像奖。无论是以是家庭作为主线的“父亲三部曲”,还是以武侠片为载体的《卧虎藏龙》,李安在四部影片中集中
[摘要]语词是影视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语词就不会产生影视语言,当然就不会形成影视作品。正因为语词对影视作品如此之重要,所以影视报刊编辑在给作者修改作品时也会在语词修改上面耗费很多精力。本文从精心斟酌词义、遵守语法规则、讲究修辞效果等三个方面对影视作品的语词修改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影视编辑 语词修养 词义 语法 修辞    构筑一座宏伟的大厦需要优质的建筑材料,刊发一篇高质量的影视作品需要优
[摘要]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讲述故事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从小说改编成电影会丢失很多东西。文章从两种艺术的语言方式上分析了其原因所在。  [关键词]小说改编 电影 语言    自从电影诞生以来,小说就成了它最重要的文学母体。在全世界的电影总量中,有三分之一改编自小说。随着技术化时代的到来,小说和电影的结合更是前所未有的密切。小说和电影的“联姻”,对双方来说是双赢的好事,借助电影,小
这篇短文一开始,我先请读者看一幅照片:一本名为《风景与西方艺术》的书,封面是一株树干上绕着逆光透亮的螺旋形冰凌柱。  这是风景吗?跟摄影艺术有关吗?  这是英国艺术家安迪·高兹华斯(Andv Goldsworthy,1956-)的地景艺术作品《重构冰凌》(1995)。所摄场景是冬季,太阳透过冰凌的逆光,渐渐升起,螺旋形冰凌柱即将融化;在阳光所示的时间进程中,冰凌绕树的图景即将消失。  这件作品是艺
[摘要]我们现在的文化运作方式与文化生活形态主要由图像的呈示与观看看来构成视觉图像作为图像社会的一部分,包括摄像、电影、电视以及由真实影像所拍摄而成的各种广告等等,它和图画像包围着我们,并构成了当今的图像文化统治。  [关键词]视觉化 泛审美化 可视性    “脱口秀”原文为Talk Show。这个词组由两个词组成,talk和show。前者的意思为“讲”、“说”、“谈论”等,也有“商谈、磋商”和“
摘要:在现代传媒文化境域中,艺术中的情感被影像所淡化而趋向于消逝。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情感景观在文化产业中被生产出来,供公众消费。鉴于这种情感景观的仪式化和虚假性,不妨将它们命名为“后情感”。在其中,社会历史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被消解了,一切都被削平为形象的表演。于是,文艺情感化成日常生活的表演仪式。  关键词:“后情感”仪式 形象    在现代传媒文化境域中,艺术中的情感被影像所淡化而趋向于消逝。
“大侠远去,再无江湖……”。2018年10月底,金庸去世,家乡人如是说。然而在三门峡,在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英雄会上,中国摄影“江湖”刮起了一场腥风血雨,30位摄影大侠论剑三门峡,笑傲天鹅湖,争霸天下“摄影英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8年11月13日晚上,六大门派“掌门人”抽签决定各自拍摄路线,东方摄神队抽到了“湖滨区”。当晚,作为导师的我就开始搜集资料。湖滨区是三门峡主城区,三门峡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