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胺类物质的滥用危害与管制措施探析

来源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世界毒品报告》显示:苯乙胺类物质已成为继合成大麻素类、合成卡西酮类之后的第三大合成类毒品.在所有因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临床病例中苯乙胺所占比例高达28.4%[1],苯乙胺类物质因其化学结构灵活多变,由此成为众多非法兴奋剂的演变“载体”,加之部分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兼具兴奋与致幻的双重效应,其危害性较之传统兴奋剂类毒品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将在阐述苯乙胺类物质演变史、滥用危害及国内管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的经验,对苯乙胺类物质的有效管制进行有益探索.
其他文献
肌肉爆发性收缩是短跑、跳跃、投掷等项目的基础,短时间内的肌肉发力率(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RFD)是运动表现提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与RFD测量、评价和训练干预相关
目的:研究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对血糖的影响(低血糖或高血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筛选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