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铁矿是我国重要的富铁矿床类型之一,具有品位高、储量大等特点。该铁矿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型铁矿, 具有规模大、品位高、埋藏深的特点。因此,研究该区矿床的蚀变和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钠长石化;蚀变
矽卡岩型矿床作为我国铁、铜矿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诸多地质学者的重视。该类铁矿床的勘探研究尤为受到学者们青睐。本次研究主要对其蚀变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钠长石化的特征,希望能得到一些新的见解,完善该区蚀变特征与成矿的关系。
一、蚀变岩石学特征
钠长石化闪长岩(二长岩)和钠长石岩为该矿床的主要蚀变岩,蚀变岩从岩浆岩体到碳酸盐岩可以分为7个蚀变带。蚀变矿物电子探针成分研究表明,钠长石化作用产生的钠长石成分较为纯净,牌号<5,辉石属于透辉石;钠长石化岩石Na的含量明显增加,K、Fe等元素显著减少;钠长石化岩石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继承了原岩特征,与原岩类似。根据以上研究本文认为钠长石化强弱程度、规模、范围大小与成矿规模之间呈正比,钠长石化作用是Fe质活化迁移的主要方式,而矽卡岩化作用是实现Fe质沉淀成矿的主要方式。
由于矿区内的岩石普遍发育不同程度的蚀变,研究表明蚀变过程中K极易迁移,因此很难判断蚀变岩的原岩是二长岩还是闪长岩。依据钠长石化的强弱程度,矿区可划分为钠长石化闪长岩/二长岩和钠长石岩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
在遠离矿体的部位,分布着大量的钠长石化闪长岩;钠长石岩主要分布在靠近矿体的位置,逐渐过渡为矽卡岩。其遭受了强烈的钠化,浅色为主要颜色,细粒结构和块状构造较常见。以下为两种类型岩石所含矿物的特征。
二、蚀变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钠长石化闪长玢岩的SiO2的质量百分含量54.04%-59.80%,矿物组合由于遭受蚀变程度的不同,造成了SiO2含量上下浮动的变化。矿物中碳酸盐化的强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因为矿物中二氧化硅的含量会随着二氧化碳的减少而增多。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为0.91%-5.36%,氧化亚铁含量1.28%-4.72%,也会随着岩石的蚀变而变化,全铁的含量反而会随着钠化增强而降低。另外,岩石中所含磁铁矿的多少会影响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而角闪石和透辉石会影响氧化亚铁的含量。氧化钾含量为0.65%-4.2%,与岩石中所含碱性长石的多少有关,Na2O含量4.21%-7.52%,主要与钠长石化强度有关。
SiO2含量在钠长石岩中在52.89%-62%之间,在57%-59.7%之间较集中,与钠长石化岩石比较,它的含量稍高,其主要是因为该岩石中碳酸盐化较钠长石化岩石强,所以它的二氧化碳就少,而二氧化硅就会多。三氧化二铝没有太大的变化,约为13%-18%。Fe2O3含量0.81%-3.70%,FeO含量1.60%-3.38%,它们与岩石的蚀变关系较大,全铁含量会随着钠长石化的增强而减弱。氧化钾的含量为0.14%-1.05%,明显低于钠长石化岩石;Na2O含量6.15%-8.20%,多数>7%,少数<7%主要受到方柱石化、透辉石化等蚀变的叠加。
另外,钠长石化过程中,岩石中暗色矿物角闪石和磁铁矿普遍减少,Fe质被活化进入流体,前人研究和本次研究都支持“钠化去铁”的结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富钠高温流体交代闪长岩,将早先进入矿物晶格的Fe质活化,使之进入流体相。这一过程中Na和Cl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Na交代岩石中的K、Ca、Mg、Fe等元素,并形成新矿物钠长石,而Fe、K进入流体相,Ca、Mg迁移不明显,多形成透辉石、阳起石-透闪石等矿物。
该区岩石(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岩等)虽蚀变程度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稀土配分曲线都显示富集轻稀土和亏损重稀土的相似的右倾模式。
参考文献
[1] 胡受奚,叶瑛,方长泉.交代蚀变岩岩石学及其找矿意义[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2
[2] 贾木欣,于方,冯钟燕,等.邯邢式铁矿成因机理探讨[J].矿冶.2006,15(2):81-82.
[3] 姚凤良,孙丰月.矿床学教程[J].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70-71.
[4] 胡受奚.钾交代蚀变过程中金活化转移实验研究——以华北地台金矿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2000,2:67-69.
关键词:钠长石化;蚀变
矽卡岩型矿床作为我国铁、铜矿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诸多地质学者的重视。该类铁矿床的勘探研究尤为受到学者们青睐。本次研究主要对其蚀变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钠长石化的特征,希望能得到一些新的见解,完善该区蚀变特征与成矿的关系。
一、蚀变岩石学特征
钠长石化闪长岩(二长岩)和钠长石岩为该矿床的主要蚀变岩,蚀变岩从岩浆岩体到碳酸盐岩可以分为7个蚀变带。蚀变矿物电子探针成分研究表明,钠长石化作用产生的钠长石成分较为纯净,牌号<5,辉石属于透辉石;钠长石化岩石Na的含量明显增加,K、Fe等元素显著减少;钠长石化岩石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继承了原岩特征,与原岩类似。根据以上研究本文认为钠长石化强弱程度、规模、范围大小与成矿规模之间呈正比,钠长石化作用是Fe质活化迁移的主要方式,而矽卡岩化作用是实现Fe质沉淀成矿的主要方式。
由于矿区内的岩石普遍发育不同程度的蚀变,研究表明蚀变过程中K极易迁移,因此很难判断蚀变岩的原岩是二长岩还是闪长岩。依据钠长石化的强弱程度,矿区可划分为钠长石化闪长岩/二长岩和钠长石岩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
在遠离矿体的部位,分布着大量的钠长石化闪长岩;钠长石岩主要分布在靠近矿体的位置,逐渐过渡为矽卡岩。其遭受了强烈的钠化,浅色为主要颜色,细粒结构和块状构造较常见。以下为两种类型岩石所含矿物的特征。
二、蚀变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钠长石化闪长玢岩的SiO2的质量百分含量54.04%-59.80%,矿物组合由于遭受蚀变程度的不同,造成了SiO2含量上下浮动的变化。矿物中碳酸盐化的强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因为矿物中二氧化硅的含量会随着二氧化碳的减少而增多。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为0.91%-5.36%,氧化亚铁含量1.28%-4.72%,也会随着岩石的蚀变而变化,全铁的含量反而会随着钠化增强而降低。另外,岩石中所含磁铁矿的多少会影响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而角闪石和透辉石会影响氧化亚铁的含量。氧化钾含量为0.65%-4.2%,与岩石中所含碱性长石的多少有关,Na2O含量4.21%-7.52%,主要与钠长石化强度有关。
SiO2含量在钠长石岩中在52.89%-62%之间,在57%-59.7%之间较集中,与钠长石化岩石比较,它的含量稍高,其主要是因为该岩石中碳酸盐化较钠长石化岩石强,所以它的二氧化碳就少,而二氧化硅就会多。三氧化二铝没有太大的变化,约为13%-18%。Fe2O3含量0.81%-3.70%,FeO含量1.60%-3.38%,它们与岩石的蚀变关系较大,全铁含量会随着钠长石化的增强而减弱。氧化钾的含量为0.14%-1.05%,明显低于钠长石化岩石;Na2O含量6.15%-8.20%,多数>7%,少数<7%主要受到方柱石化、透辉石化等蚀变的叠加。
另外,钠长石化过程中,岩石中暗色矿物角闪石和磁铁矿普遍减少,Fe质被活化进入流体,前人研究和本次研究都支持“钠化去铁”的结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富钠高温流体交代闪长岩,将早先进入矿物晶格的Fe质活化,使之进入流体相。这一过程中Na和Cl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Na交代岩石中的K、Ca、Mg、Fe等元素,并形成新矿物钠长石,而Fe、K进入流体相,Ca、Mg迁移不明显,多形成透辉石、阳起石-透闪石等矿物。
该区岩石(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岩等)虽蚀变程度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稀土配分曲线都显示富集轻稀土和亏损重稀土的相似的右倾模式。
参考文献
[1] 胡受奚,叶瑛,方长泉.交代蚀变岩岩石学及其找矿意义[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2
[2] 贾木欣,于方,冯钟燕,等.邯邢式铁矿成因机理探讨[J].矿冶.2006,15(2):81-82.
[3] 姚凤良,孙丰月.矿床学教程[J].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70-71.
[4] 胡受奚.钾交代蚀变过程中金活化转移实验研究——以华北地台金矿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2000,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