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作品的主题选择、写作方式及启示r——以袁凌《寂静的孩子》为中心

来源 :昭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前《南方周末》调查记者袁凌的调查性报道和非虚构写作卓有特色,他关心世界,敢于目睹和面对人间的荒诞和苦难,并以非虚构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书写.《寂静的孩子》即是这种写作的成果之一.为了完成对中国孩子——尤其是偏远、贫苦地区的孩子的种种生活困境的书写,作者深入走访,花费多年时间亲身感受写作对象的日常生活.这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最大程度的忠于事实,且多有独特的开掘.与此同时,他恪守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原则,进行着最为朴素、克制、冷静的书写,既写出了自己所闻所见的事实,又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个人的主观情绪和倾向性.他的写作通常关注底层的社会生活现实,与真实的日常生活场域有着高度关联,又为我们展示了世间百态.
其他文献
近年来,“飒”作为常用的网络词语,活跃于网络平台和日常交际。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飒”的语义、语法功能方面,提出社会性别认同的多元化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说明“飒”的流行不仅合乎语法规则,也适应社会文化的需要。
关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历来存在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有人主张文学应为道德服务,也有人主张文学具有独立的价值,不应把道德教化的使命强加在文学头上。上述两种观点皆有偏颇之处,文学不必刻意进行道德说教,但引导人类的心灵进入一种更高远更纯净的境界则无疑是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体现了文学的道德功能。
现代学徒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入参与和强力支持,企业理应有现代学徒制中学徒培养、参与治理、利益主张、制度标准的话语权,但在现有的现代学徒培养体系中,企业还面临着人才培养参与过程失语、现代学徒培养体制机制构建失衡、政策激励奖励措施失位、制度标准有序落实失范等困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徒的培养质量。因此,必须要强力提升企业在学徒培养中的话语权,严格兑现企业应有利益诉求,构建规范可循的制度体系,有力平衡校企之间话语杠杆,为企业参与学徒培养进行赋权增能,进而提升企业的学徒培养能力。
高校组织角色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身份,决定了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国内研究现状看,对其研究基本上是发达地区的高校单位,作为典型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内陆地区的H本科院校来说组织员队伍建设在实践层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通过典型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个案研究,深挖典型性经验尤其是组织员队伍选拔任用、待遇保障、运行机制等组织员建设发展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选拔困境、编制困境、职务职称发展困境、政治待遇困境、党建效果困境、厘清影响其背后的原因,旨在提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三要三能三抓”工作思路,以期探索构建以提
站在党校建设的角度看待全球化趋势与新时代发展,阐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党校建设的意义与原则,结合全球化视野探讨新时代党校发展方向,根据现阶段党校干部教育现存问题展开原因分析,发现党校建设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党校教育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党校发展建设优化策略,旨在结合全球化视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促进党校稳定发展。
电影《玻璃城堡》顺叙与插叙并行,现实和回忆交错,荒诞离奇的美国家庭生活与城堡、饭店、木屋、小酒馆等建筑群像共同交织出独具隐喻和象征意义的空间叙事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充斥着矛盾与冲突,挣扎与反抗,同时也贯穿着秩序,具有符号化概念,深刻反映出反传统反理性思潮下,身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中现代人的困惑与迷惘。
基于TAM模型,提出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接受度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收集数据,以388位创新创业课程高职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接受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课程质量直接正向显著影响接受行为意愿;课程质量在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下不显著影响接受行为意愿;课程质量在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下正向显著影响接受行为意愿;课程质量在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下正向显著影响接受行为意愿。
透过语言舆情了解语言生活,从而进一步作出语言规划,这是语言舆情的本质.以语言舆情为研究视角,以云南德宏为例,对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舆情热点进行监测与调查,
通过分析自建的50篇原创汉语绘本语料库(CHYLK),50篇英语翻译语料库(CEYLK)和一个50篇原创英语绘本参考语料库(ENYLK),探讨儿童绘本翻译规范。利用语料库软件对所选语料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译者在汉语绘本的翻译过程中遵循了词汇密度小,易于儿童理解的名词、动词多于虚词、代词;句子短小、句式简单;段落简短的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规律性。
《柯利修姆遗迹》讲述了海伦,老人和陌生人关于柯利修姆遗址的谈话。经过岁月的洗礼,柯利修姆遗址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引起海伦和陌生人崇高的审美体验,老人通过想象力帮助二者把握和理解崇高,最终揭示作为永恒道德的爱。海伦的观察是对物质世界的观察,陌生人是以雪莱为代表的年轻诗人,老人是二者的学习对象,行使着诗人使命。与朗吉努斯的崇高最终导向道德的升腾和情感的激荡和伯克最终导向强烈情感不同,雪莱式的崇高最终导向的是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