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童话,呵护童年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g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子涵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他一直主张,我们应该相信童话,相信童话里的美好情感,相信童话里那种快乐的情绪,相信童话里的乐观,相信童话里的豁达,相信童话里的智慧,相信童话里具有的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想不到的生命原理、生命规则,相信童话里的很多对我们一生有用的,能帮助我们度过一生的那些哲学。
  梅子涵老师坚信:孩子从小阅读童话书,记忆里面就会有这种颜色,会有那种快乐。童话书里面的笑声会变成他心情里的精神里的笑声。没有在童话的摇篮里躺过、睡眠过的孩子是不幸的,没有童话的阅历和记忆的孩子是可悲的。而儿童文学就是寒冷中盖在孩子身上的那条暖暖的毯子。
  梅子涵老师是一个演讲高手。这些年来,他一直奔走于全国各地为儿童阅读鼓与呼。每一次听他讲话,都如痴如醉。他在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的每一次致辞,都是一篇可以传诵的美文。
  梅子涵老师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每一次他讲图画书,都能够讲出一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他大概是中国最懂图画书的人了。他说,图画书是带儿童进入文学的最初的媒介。
  我曾经读过他撰写的图画书《麻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晓明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童话。他还希望大家快点看,放久了也许会看不懂,因为懂的人正在逝去。
  是不是伟大的童话,可能要让时间去评说。但是,它无疑是一本值得好好读的图画书,它适合所有人,成人和孩子。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非常精彩。
  这本《麻雀》讲述了那一个荒诞的时代的故事:大人们决定消灭麻雀,敲锣打鼓,麻雀们被惊吓,纷纷掉下来。年龄大一点的朋友,应该对这个曾经在生活中发生的场景并不陌生。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同样荒诞呢?也许后人也会认为是的。虽然今天我们不再打麻雀了,但是我们砍伐森林,污染河流,糟蹋天空,我们是在打更多更大的“麻雀”。
  《麻雀》作为一本图画书,不仅故事有吸引力,文字有张力,图画也很有震撼力、冲击力。黑白的色彩,有着历史的沧桑感,上海弄堂的幽静与人物表情的张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据说,作者为此专门打飞的去上海观察,我想大家都会对那从黑色到铜黄的屋顶有深刻的印象。
  梅子涵老师在送我的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所有的麻雀和鸟儿都可以自由飞翔了,那么人类也就有了真正的自由和强大了。人类啊,你是需要养育世界的一切呼吸的。”我想,这是他对于这本图画书的解读。
  其实,哪怕从同样的一本书中,每个人读到的,都是他自己能够读到的东西。梅子涵老师说,这本书,孩子们可能比成人更容易读懂。因为孩子们的童心天生是善良的、怜悯的,孩子们会知道,麻雀是人类的朋友,知道麻雀救了男孩的命,知道应该善待麻雀和所有的鸟儿,所有的生命。而成人,总是喜欢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主宰,当作唯一的英雄。
  的确,最懂得动物语言的是孩子,最能亲近动物的也是孩子。
  可我相信,最起码有一个成人不是这样的,那就是梅子涵老師。生活中的麻雀不会说话,但梅子涵老师却像能够听懂麻雀的语言一样,创造出这样一部为麻雀代言的作品。
  小小的麻雀,又何尝只是小小的麻雀呢?那分明是一颗小小的跳动着的童心啊!我们的梅子涵老师显然就是跳动着这样一颗童心的人,正因为有着这样一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心,才能放飞想象,让《麻雀》终于飞到了童年的天空上。
  梅子涵老师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
  20年前,他写下了感动了几代人的《女儿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历程,也记录了一个父亲的喜悦与悲伤、梦想与惆怅、努力与无助、刚强与柔弱。20年以后,他的女儿梅思繁以一本《爸爸的故事》,续写了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故事,丰富了这个小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也丰富了那个父亲的可亲可爱的形象。这两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父亲的梅子涵。
  虽然父亲们从事的职业不同,对孩子的期望也不一定相似,但我相信,每个父亲都可以从梅子涵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找到我们教育的问题。
  不是吗?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考上一所好学校,我们会不会像梅子涵对女儿说的那样“发神经病”呢?在幼儿园和小学让孩子们学钢琴拉小提琴,到了中学让钢琴小提琴睡大觉,是不是都在“下赌注”呢?发现孩子偏科,数学或者某一门功课特别糟糕,是不是也会“咆哮如雷”呢?
  幸亏,梅思繁遇到了梅子涵。虽然梅子涵有着所有父亲的苦恼和无奈,但是,他毕竟是懂孩子的。他知道,对于孩子来说陪伴是最重要的。所以,尽管作为大学教授和作家的他,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忙碌,但是我们看到他一直在女儿身边。他和女儿玩“胡子”游戏,他和女儿一起买生煎包、小馄饨、排骨年糕,一起喝咖啡,他和女儿一起看戏剧和电影。他知道,女儿总是要长大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女儿准备放弃索邦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而从事专业写作时,父亲与女儿的纠葛与矛盾。一方面,是非常清晰的康庄大道——在世界著名的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有一个体面而稳定的职业;另一方面,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艰难险恶之路。“我不要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也许凄风苦雨饿肚子,我就你这么一个女儿!”但是,既然女儿选择了文学梦,父亲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尊重与支持。梅子涵对梅思繁说:“你也许一生都会过得很简单很清苦,但是我会拉着你的手,站在你的边上,我会像当年一样,支持你,帮你把那个梦想的风筝放飞起来。”
  我是含着眼泪读完这个故事的。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儿子朱墨,也是一个文学青年。梅思繁在书中提到的那篇《朝北教室的风筝》,后来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一本书的书名,朱墨与梅思繁是这本书的共同作者。我也曾经像梅子涵一样期待他在读完博士学位以后轻轻松松做一个大学教授,而朱墨也像梅思繁一样,有着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也曾经苦口婆心劝说朱墨,最后,我也选择了梅子涵的选择。
  《女儿的故事》和《爸爸的故事》这两本书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中父亲与女儿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故事。我们从中是可以学习和思考许多东西的。我之所以说,写作的人是幸福的,不仅是因为他们通过文字记录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让读者与他们同悲共喜,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也在写作中思考与成长。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一种疗伤,一种分享。希望有更多的父亲和女儿,母亲与儿子,像梅子涵和梅思繁一样,拿起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生活,书写生命的传奇。
  (责任编辑:黄常棋)
其他文献
走进清晨的校园,王老师轻叹一口气,心里嘀咕:“又要重复一天无聊的工作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此刻在她听起来简直比噪音还难受。她快步来到办公室,匆匆关上门,整个世界似乎清静了一会儿。她搓了搓皱得发酸的眉头,拿出教案,上面最新的笔记停留在一年以前,她随意翻了翻,圈圈点点,便夹起材料走向教室。王老师几乎一字不落地“宣读”了教材内容,期间还狠狠地数落了一个平时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规定1~2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相对于整个学段来说,低年级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而事实上,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讀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看电视占了大部分的课外时间,识字量不多,理解力不够强……这些问題严重地影响了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热情。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热情,让他们渐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呢?我们在实践
期刊
“词”和“语”浩如烟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南帆先生有本书,书名叫《沉入词语》,“沉入词语”就是告诉我们要抓住语言这一最小的意义单位,在阅读教学中字斟句酌,进行语言训练。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动和智慧,成为阅读课堂中的抓手,起到“画龙点睛”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要创设“语用”情境,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说和写的训练中,将“消极词汇”有效地转化为“积极词汇”。  一、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努力将读与写、说与写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随文练笔”便应运而生。但不少课堂“随文练笔”的训练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要提高“随文练笔”的效果,其落点一定要准确,可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拓展延伸点等练笔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实现“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  一、模仿练笔——习得表达方法  模仿练笔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训练形式。我们要依据
期刊
【教学片段1】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生:有很多数字。(板书:数字)  师:这是一首绝妙的数字诗。作者借助简简单单的十个数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色宜人的画面。数字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数字1能表示什么?  生:1个十,1个百,1个人,1块橡皮等。  师:都是数量(板书:数量),能举一个不表示数量的例子吗?  生:第1个人,第1名等。  师:这里的1表示什么?  生:这里的
期刊
【编者按】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当前小学阶段存在最久,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在实际授课时,受教师自身教学意识的偏差、专业知识的不足,抑或是教学进度的催赶的影响,练习课总是缺失自己在教学任务中应有的地位。而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练习课枯燥、机械,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将传统的数学练习课上出新意,让练习课成为新授课的有效助力,重获其应有的重视?  作为日常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练习课,教师
期刊
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目标应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初步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美,了解并学习古诗文的表现手法,在积累中能以一带三,触类旁通,获得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改变单一的纸笔测试,改变单一的默写或填空题型,改变以单一记忆为主的测试,将测试从静态转为动静结合,将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将考查知识和考查能力相结合,将考查主体学习态度和检测客观掌握情况相结合,丰富测试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名著阅读,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整本书形式出现。与短篇作品相比,适于儿童阅读的名著往往叙事结构更为繁复,人物性格更为复杂,主题更为多元。如果仅仅是让阅读经验尚浅的学生囫囵吞枣式地自由阅读,没有充分地去感受、想象、理解,就难以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深层建构。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共读的基础上,
期刊
十月榕城,既有艷阳的高照,又有秋风的送爽,既有满树的绿荫,又有丰硕的成果。在这美好时节的10月29~30日,第四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小学语文专场在福州市仓山小学举行。活动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台北教育大学联合举办,《新教师》编辑部、福州市仓山小学承办。海峡两岸的专家、名师以及1300多位一线语文教师欢聚一堂,围绕“把握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学习策略指导”的主题,进行了“一次敞开
期刊
思维是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一直以来,人们试图通过外在的可视化形式揭示思维的内在运行过程。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及规律、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思维可见的过程。可视化的思维更易被理解,更有助于能力的迁移。实践证明,在小学生文学名著阅读中引入思维可视化,以图示来表达思维,以追问来引导思维,可以有效实现隐性思维显性化、阅读信息图示化、学习能力迁移化,帮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