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与他救的社会心理冲突分析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z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汶川地震的紧急救援期,有效自救的存活率远远高于他救,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冲突。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刺激、认知等理论,通过对自救与他救群体在紧急救援中所表现的的心理及行为冲突进行分析,如认知冲突、制度冲突等,综述了在巨灾突发面前社会中凸显的心理冲突问题,找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其所受刺激不同、认知差异、选择倾向不同、制度约束力各异,提出具体的调适方法,以达到及时的理性安抚、协同认知、相互理解,调适心理冲突。
  关键词:自救;他救;社会心理冲突;地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19-03
  
  0 前言
  自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1000多名失踪。地震灾害最大的特点是人员伤亡比率高,建筑物损害程度高。在巨灾过后的紧急救援期,灾民自救与外界他救都发挥着各自相应的作用。比如受灾的学校,最初的救援都是家长们用手挖,用钢钎撬救出来的。而之后通过官兵救援,救出来的多是被长时间埋压的伤员,存活率明显没有立刻自救出来的伤员高。研究资料显示,在灾难后的第1天,从瓦砾堆中救出来的人存活率高达90多,第2第3天的存活率也有70,80左右,但第3天以后,存活率就骤减。而不管是自救还是他救,救灾的第一位就是恢复生命线,救命第一。
  据总参谋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407人,其中包含通过自救而脱险存活下来的人员,具体数据不详。救援时间最长达56个小时。在救援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冲突。对于冲突,种类繁多,仅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社会上各类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的冲突就很常见,包括如护患冲突、文化冲突、对抗性冲突、心理冲突等等。而对地震初发时期的自救群体与他救群体之间的冲突研究很少见。本文将对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的特殊群体间的冲突进行分析,即汶川地震后的紧急救援期,在乡镇一级的重灾区里,自救群体与他救群体在救援事件上所产生的社会心理冲突,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中的刺激、认知等理论来加以分析,针对其根源来探讨如何将冲突转化为冲动与诉求,进而达到调适的目的,赢得救援时间和救援机会,缓解内在和外在紧张的处境。
  1 灾区人民的自救
  自救是指被埋压人员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创造条件及时排除险情,维持生命,等待救援。灾区人民的自救,是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的情况下,受灾群众单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脱离险境的行为表现,文章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震后受困个人通过自身努力维持生命,脱离险境;另一类是灾区人民的互救,即处境安全的人组织起来对埋压者的援救。自救一般在地震发生后较短时期内,存活率高。
  自救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有很高的有效性。在世界灾难史上,受灾群众自救救出来的人命,远远多于他救。救援的重点是在“黄金72小时”,因为外界救援进入灾区需要一定的时间,再加上受地势地形及信息中断的影响,外界救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展开营救。所以,如果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自救,就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伤亡。例如这次地震中,映秀镇的漩口中学,经过受灾群众两个多个小时的手刨到出血的努力,救出了全校80%的师生,创造了低伤亡率的奇迹。
  但是自救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生存环境受到地震的严重摧毁,大量基础设施及卫生药品供应不足,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相助,还是有伤者在脱离地震险境之后无法存活下来。另一方面,盲目自救的成功率非常低,对受困者个人而言,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对互救的灾民而言,无组织的救援多是无用功,甚至很可能让埋压者处境更加危险。在映秀小学,通过家长们集体组织救援,救出了约40名学生,但尽管人们自救了部分中小学师生,面对他们的伤势也无能为力,因为缺乏救治技术和医疗用品。
  最后,通过以上对自救群体行为现象的描述,笔者探寻其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心理反映。求生是出于人的本能,当遭遇外界环境突变身陷险境时,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的行为心理反应,表现为恐慌、哭喊,无力脱险时的闭目休息、等待救援。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指出,人的发展应满足最初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这里的受灾群众,由于缺乏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于是本能地会出现以上那些自救行为。
  灾区人民互相救援则体现出亲缘的找寻与自身角色的认同。亲缘找寻即相互间的血缘关系让他们参与救助,一般是自我意识决定救援。在首震刚结束的社会短时混乱期间,最常见的情景是对亲友的找寻,首先是子女,然后是老人,完全体现着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按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来自觉地找寻与救援,一是出于血脉相连,二是出于社会习惯,于是本能地对亲缘进行找寻、抢救。自身角色则是出于职责或者个人品德,理性地组织救援,比如一些老师、医生、基层干部等等,这些都需要冷静且清醒的认知。在地震突发后的紧急救援期内,起主要作用的自救多是本着最大限度的求生动机,附加小范围内的社会关系支持,才能成功。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自救个体和群体对突发灾害的认知最初是处于一种惊恐、悲伤甚至绝望的状态。对被埋压者同情、忧虑,意识不到自身处境的危险,只有一种找寻与抢救的行为冲动;由于自身的焦虑而把这种心理转嫁到未能及时到达现场的他救群体上,所以自救者的社会心理认知中,还包含对他救群体的错误感知,由此而引起之后的心理及行为冲突。
  2 外界救援的他救
  这里的他救,指非受灾群众的外界救援队伍(如军队、医疗机构等)对受困群众实施的救援,一般包括使受困者脱离险境和维系生命两类,另外,还担任维持灾区秩序、防疫等任务。据资料显示,政府共出动逾10万官兵进入灾区各点全力搜救生存者。在黄金救援72小时之内,国家和15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救出123名幸存者。还有25支国际救援队共600人参与援救。据省红会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仅四川灾区的红会志愿者,就搜救并转移灾民30万人左右。
  专业救援队伍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其设备技术的专业性及其人力物力的充足性,地震发生后,政府组织的专业救援队伍、医护人员和一部分志愿者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其解救人群多为深层埋压者,进行了约为期10天的紧急搜救,同时抢救伤者,尽最大力量减少伤亡,保障生命的维系。
  然而紧急救援时期的他救行为,承载了所有人的希望,却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由于地震強度大,房屋损坏严重,死伤人员众多,抢险救灾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前所未有,救援任务异常繁重,加之灾区余震不断及当地特殊的地质和气象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的影响,常常导致外界救援进入灾区不得不耽误一段时间,他救的主体并非灾区当地人,因交通破坏严重,加上复杂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救援人员与物资的到达时间,从而间接地增加了人员伤亡,而且我国目前的搜救技术发展还不完善,救援耽搁了不少时间,及时性不足。一部分志愿者参与救援,但是自身素质各方面承受不住,也给整个救援的进行带来一定的困扰。另外,当救援部队进入灾区后,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应急通信保障,就会对救援行动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少数灾区由于信息与道路的中断,与外界隔绝,致使他救无法进行,具体实施性低。另外由于一部分青年官兵缺乏应对大地震等一些应激事件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突然降临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是十分完备,外加上通过步行或者空降进入灾区,对他救者本身的心理和生理也是一种考验。
  他救群体行为表现所反映的该群体社会心理又是如何。对于大规模的专业救援队伍而言,冒险进入灾区进行紧急救援,首先是出于自身角色职责的定位,是军人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国家制度赋予他们承担营救被困灾民的责任,比起自救群体来,所受的约束力显得更为硬性,而且更加注重全局考虑。如士兵作为救援队伍的主体,受自身使命感的驱使加上上级的命令,全身心投入救援。其次是趋于天使化的社会环境驱使大量志愿者涌入灾区,支持救援。大部分受媒体宣传的感染,从众的社会利他心理,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在救援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利他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在地震后的半个月内表现得十分明显。
  3 自救与他救的社会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势不两立的两种情绪、欲望、行为倾向、态度或价值观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人们既无法抛弃任何一方,也无法把两者协调统一起来。本文提及的是两个群体间的心理冲突,而两个群体内部又有各自趋于一致的集体认知。
  首先,认知差异导致群体冲突。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以上我们所说的自救群体与他救群体,两者分别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中,对地震事件的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各个社会心理活动方面各有不同,两个群体各自的内部认同并不完全一致,再加上地震大灾的紧急情况,心理与行为冲突也就难免会发生。
  当突发公共事件灾害时,人们极易紧张、心情急迫从而产生恐慌心理,盲目逃生,失去有利的求生机会。在这次地震中,有不少群众是在盲目逃生时被震落的碎石砸死砸伤的。对于自救群体而言,灾民有组织的理性自救是救援过程中最有效的办法,充分掌握“黄金72小时”的救援法则,对浅层埋压者实施最大限度的救援,特别是在绝闭环境下,当信息与道路完全中断时,受灾群众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救,如果只是坐等外界的救助,而外援又不能及时到达,这使得在震后瞬时的慌乱期间,除了焦虑恐慌的社会心理,还夹杂着绝望与抱怨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渴望他救和他救不及时的冲突,于是表现为继续外出求救或大规模逃难。另外,如果在一些地形险峻的重灾区,受到客观外界环境的限制,即便是他救到达也无能为力。
  对于他救群体而言,出于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许多救援官兵在进行救援时往往奋不顾身。由于地震和余震的特殊情况,考虑到群众人身安全,救援部队往往会执行分散人群,维持秩序的任务。而脱离危险的被埋压者家属或朋友由于对地震险情的感知或判断有误,往往易和进行救援的人员产生冲突。这种非理性的自救对理性他救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等待救援的焦虑心理与维持搜救秩序的责任心理就会有一个冲突点,通常在地震发生后的混乱救援时期内爆发。
  其次,制度冲突引发心理冲突。制度冲突是指在制度系统内部对应于同一种行为的不同制度安排之间在作用方向上不一致,对行为的规范上存在相互矛盾和抵触的部分。在面对紧急救援这一事件时,他救群体受制度约束,与自救群体所选择的营救方式有出入,又因为两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自救者只关注如何脱险以及如何使跟自己一样受难的人脱险,而他救者立足于救人的层次,同时还要确保效率并减少间接伤亡,承担着比自救者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由于紧急救援制度规范的受众体不同,在救援过程中的行为应对模式相异,在硬性的制度冲突下就产生了行为上的冲突,从而必然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心理冲突。虽然两者出发点都是救人,但两者全局观不同,制度约束力不同,我们常见这样一部分群体,当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救援时,被搜救组织安排在埋压现场外围的群众,自身脱险而亲属或者朋友还被埋压着,受到突发灾害及失去亲人等的强烈刺激,自身行为及认知极易失调,这种心理的极端失控躁动与现场秩序的理性维护及救援制度之间就会产生社会心理冲突。
  最后,心理冲突加剧行为冲突。在救援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受灾群众与救援部队发生肢体冲突的情景。突发的巨灾对公众心理的冲击力巨大,这种强烈的刺激极易导致公众心态的失衡,从而引发攻击行为,使营救场面变得更为混乱。除此之外,由于生理及心理都受到极大的刺激,对现状不满,对未来恐惧,也有可能产生极端行为。以上这些行为表现,都与救难现场的理性营救行为有很多冲突。心理冲突与行为冲突的相互循环负面影响,降低了救灾效率。
  4 社会心理冲突的调适
  第一,协同认知。作为自救的主体,明白瞬时活命的唯一出路就是有效自救,并且理解他救可能存在的滞后性。而作为他救的主体,也应该理解受灾群众出现的情绪反应。两个群体尽可能地理性有效地沟通,减少并避免误解和冲突。通过查阅这次地震的文字视频资料,笔者发现在他救到达之前,不少地方组织了有效的自救,比如都江堰市的新建小学,通过家长群众的有组织的救援,救出了不少浅层埋压的孩子。所以特别是对于自救者而言,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缩短盲目慌乱的自救时间,充分组织好人力进行黄金救援。
  第二,遵循制度。不管是自救还是他救,最根本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救人,这也就是缓解冲突的契合点。在整个理性救援制度规范的大框架下,两个群体在同一情境中选择一致的行为进行救援,是缓解冲突的关键。自救与他救秉承着救人的唯一目的进行有效配合,在尽可能地进行自救之后,给他救创造一个最有利的营救环境。受灾群众通过自身努力自救并配合专业救援抢救他人,分清紧急救援期的重点,抚平情绪,理性救援。两者在社会心理上达到认知一致,行为上遵循制度规定,选择一致,减少并调适冲突,有效救援。
  第三,减少行为慌乱,理性应对危机。他救到达之后的着力点是补充自救未完成的工作并进行深层埋压的搜救,这些都对物力、环境等有较高的要求。在进行过程中,围观群众受到刺激极易情绪波动,比如对救援行为的催促,扰乱现场秩序等,为了避免和减少这一类事件的影响,安抚情绪,协调认知,听从专业救援队伍的安排,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抢救埋压者和伤员的效率。救出伤员后有秩序地转移安置,当地人员及时指引专业救援,提供救援的必需物资,减少理性他救与非理性自救之间的冲突。而这些,通过灾后重建中的对群众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知识的普及可以得到逐步的提升和改善。
  任何冲突与调适都是一种对称性的社会互动形式,这次汶川地震给四川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其间的救灾防灾行为反映了我国的不少社会问题,笔者仅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角度就紧急救援期间的自救他救冲突做简要分析与相關建议,排除应急救援的可能障碍,希望会对今后的救灾防灾工作有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贵萍.论城市贫困群体社会心理冲突与社会支持[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5).
  [2]杨津广.抉择与心理冲突[J].心理与健康,1999,(1).
  [3]芙蓉.地震时如何自救[J].农村实用技术,2008,(6).
  [4]冯烈丹,向军,何洁.地震黄金救援72小时内的通信保障[J].卫星与网络,2009,(5).
  [5]董珂洋,李铁军,唐俪莉.交通应急与地震救援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国岩.抗震救灾官兵应激心理及调试[J].大众心理学,2009,(5).
其他文献
摘 要:城阳区以规划为先导,以旧村改造为重点,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并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在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资源短缺、城镇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以后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前提,二是突出小城镇特色,三是注重公众参与。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旧村改造;基础
期刊
摘 要:LMX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他不仅仅适合与企业中的领导和职员的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他也能在管理复杂的国家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社会问题也随之呼之欲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客观性,也有主观性,客观表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所具有的“通”问题,而主观问题却是中国所特有的。对此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模式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也许有着很好的效
期刊
摘 要:分析二通道铁路客运市场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展望旅客运输市场的前景,提出拓展客流市场的措施。  关键词:铁路;客运;拓展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10-0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运输市场格局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现代运输方式朝着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建立综合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金华市星级酒店网络营销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网络营销是星级酒店最主要的营销渠道,网络营销不仅仅是简单地发布产品信息,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运用网络营销的各种工具,营造酒店的形象和顾客氛围,并可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和外包策略来实现。  关键词:星级酒店;网络营销;战略联盟;外包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05-02  0 前言
期刊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在实证基础上对江苏省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度、信任度和满意度进行了考证,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参合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较高,但认知度低、信任稀缺和监管薄弱,应加强信息供给,提高农民的认知度,优化治理结构,充实监督制衡力量,重建农民的信任机制,以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知度;信任度;满意度  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政治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与职工群众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决定着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国有企业里得到有效贯彻的执行。将以笔者所在的党总支为例,阐述一下密切联系群众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根本,使企业形成合力;是企业作风效能建设的核心,使企业提高效益;为企业科学发展拓展力量源泉。  关键词:联系群众;国
期刊
摘 要:2009年9月的“中美轮胎特保案”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的视线又回到了2001年中国入世时递交的《入世议定书》中的专门针对中国的歧视性的“特殊保障措施”(以下简称“特保措施”)。我们知道“特保措施”自产生以来就是美国专门在其国内法中规定的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救济措施,但结合美国对中国的反补贴、反倾销及保障措施实际运用来看,美国却在不断上演既承认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又排斥的自相矛盾
期刊
摘 要:随着竞争机制在电信市场的引入,激烈的竞争环境使电信运营商认识到忠实的客户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将是电信运营商最有效的竞争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和翔实的案例研究,详细地阐释了电信市场细分的基本原理、方法程序以及具体应用,对电信市场的发展和电信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信行业;市場细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行政生态学》一书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家的深度透析,清晰展示出国家生态背景因素和公共行政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的解析对认识中国公共行政模式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公共行政;生态背景  中图分类号: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28-01    《行政生态学》这本书为公共行政学大家里格斯博士所著,里格斯博士是当代最享盛誉的行政学者之一。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城市越来越走向区域化和网络化,正如芒福德所说,“城市的希望在于城市之外”,城市区域(city region)替代单个的大都市在全球城市和经济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空间集聚单元。全球化背景下的绝大多数城市只有通过区域功能的一体化、区域整合优势的培育以及协作型的竞争,才能保证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当代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而言,城市外部空间结构对于决定经济绩效
期刊